摘 要:幼兒園開展簡單化數學教學活動,有利于幼兒逐步認識到數學源于現實生活、服務于生活與生產實際,并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為將來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基礎。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薄弱,一般以形象思維的方式分析問題。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教師應合理滲透相應的小游戲,促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化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營造生動活潑的師幼互動氛圍,從而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數學活動;課程游戲化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6-0044-02
引 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對于如何在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中合理滲透趣味化的小游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俗話說:“環境塑造人。”教師在引導幼兒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應合理創設豐富多彩的游戲情境,實現抽象的數學概念向形象化的情境轉化,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享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無窮樂趣。
例如,筆者在引導小班幼兒學習“分類”知識時,組織了“撿落葉”的游戲:先在活動區域撒下千姿百態的彩色紙質“樹葉”(背面有數字寶寶),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讓幼兒按照各準自的標把“落葉”拾起來堆放到不同的地方。幼兒通過縝密的思考,發現了如下三種情況:一是可以把相同數字的樹葉堆放在一起;二是可以根據同種顏色的樹葉堆放在一起;三是可以把同種外形的樹葉堆放在一起。類似的課程游戲化活動,充分體現了游戲的魅力,有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比較理想。
二、結合生活實際,讓幼兒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
數學是反映生活與生產現象的縮影。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時,應緊密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讓他們切身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1]。
1.妙用生活中的數學材料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可以作為幼兒學習數學的內容,可以幫助他們親身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實用價值,逐步消除對數學的陌生感。數學學習拉近了幼兒與數學知識的情感距離,為其進一步探究數學知識的內涵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實,無論是廢棄的食品包裝紙、飲料瓶、易拉罐,還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筷、碗、勺子,都可以作為幼兒游戲活動的材料。例如,筆者在組織中班數學游戲活動中,借助上述游戲材料開展比高低、辨大小及識別幾何圖形的活動;同時,還利用蠶豆、玉米、花生、黃豆等材料進行分類或間隔排序練習,以激發幼兒對分類的濃厚興趣。可見,巧妙應用周圍常見的生活化材料開展游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參與熱情,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率,還節省了教學成本,有利于幼兒逐步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進而提升其創新思維意識與創新能力。
2.妙用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因素
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很多數學因素。教師一定要善于挖掘教學資源,靈活滲透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小游戲,讓幼兒一邊參與游戲活動,一邊思考數學知識。比如,樹木的粗細、高矮位置;玩具的大小、類別、形狀和空間位置;文具盒不同的樣式、大小、數量的變化;帽子的顏色、形狀、大小……類似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教師只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就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數學學習素材。
例如,筆者在執教“倒數、順數”的數序活動中,先指派兩名幼兒在講臺上用積木搭建五層樓梯,分別在樓梯上依次貼上彩色的“1、2、3、4、5”五個數字標簽,并用小兔子玩具模擬上下走樓梯的情景,從而讓幼兒感悟樓梯從高到低和從低到高的數字變化規律,初步感知倒數和順數的內涵;同時,筆者還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紅綠燈”與“倒計時”,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倒數、順數”的數序規律。由于這些活動都是幼兒耳聞目睹的生活現象,能讓他們產生數學就在身邊的感覺,從而增強求知欲望。
3.妙用遷移性游戲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了幫助幼兒輕松樹立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可以通過適度遷移,促使幼兒在實踐、認識、反思過程中,逐步積累較為實用的數學學習經驗,穩步提升數學核心素養。例如,當小班幼兒初步懂得了2、3、4、5的組成經驗后,筆者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6、7、8、9的組合方法,從而讓幼兒逐步了解數字分合運用的靈活性;當幼兒在探究性游戲活動中發生錯誤時,筆者就趁熱打鐵,立即做出詳細的分析和糾正性輔導。又如,筆者在引導大班幼兒學習“液體的守恒”知識時,就直接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批容器,既有高低不同、粗細一致的容器,又有高低相同、粗細不同的容器,要求幼兒自由選擇不同容器參與“運水”比賽,最終評選出“運水標兵”。這些妙用遷移的游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內在動機,還能幫助他們應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解決具體問題。
三、自編游戲教材,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
實施幼兒園數學課程游戲化沒有統一的格式。教師只有圍繞三維教學目標,精心自編適合幼兒參與的游戲活動,才能達到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執教中班幼兒數學內容時,就緊密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自編游戲教材,把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真實化的情境變成各種趣味化的游戲,使每位幼兒玩得開心、學得輕松。
由于中班幼兒一般能根據圖案拼成相應的物體,因此,教師在組織看圖拼畫游戲時,一定要讓幼兒掌握按圖拼貼各種物體的本領,學會拼物體和圖形分類,用數字記錄各種圖形的數量,掌握用語言口述具體的操作過程和正確的結果。例如,筆者在開展這一游戲活動時,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合理選擇拼圖,但他們拼得速度快慢差距較大,拼圖的能力也參差不齊。其中,速度拼得快的幼兒立即數出相應圖形的數量,并試圖做記錄。但由于他們根本不會圖形記錄,于是,筆者就讓他們把圖案中的圖形全部畫出來,并寫出相應的數量,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堅持以幼為本,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有所獲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與幼兒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有聯系的新事物都能輕易誘發他們產生好奇。幼兒數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簡單的幾何形體知識、空間方位、感知集合、10之內的數、量和時間等基礎內容。因此,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牢固樹立“以幼為本”的教學新理念,讓幼兒在數學游戲活動中學有所獲。比如,桌子有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蘋果是圓的,香蕉是長的;操場在樓下,教室在樓上;鉛筆有粗細、長短之分……這些都蘊含著最基本的數學知識。教師應瞄準最佳的課程游戲化契機,讓幼兒領略數學學習的樂趣。
例如,筆者在帶小班幼兒在室外散步時,鼓勵他們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找到一些趣味化的數字。有些幼兒發現摩托車和汽車前后的車牌數字;有些幼兒發現商務樓上的鬧鐘和廣告牌;有些幼兒在父母的帶領下一邊走路、一邊數著門牌號碼。這些游戲看似簡單,卻能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
五、注重實踐操作,促進幼兒體會數學的價值
幼兒學習數學的一些動手操作是在生活化、游戲化的基礎上,逐步促進幼兒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其實,現實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因素。每一名幼兒教師都要勇于發現、分析和應用。
一般而言,數學操作化主要包含為幼兒創設沖突的情境,從而讓他們在一邊實踐、一邊思考的過程中學有所獲。由于很多數學問題往往和生活現象具有異曲同工之處,教師只有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游戲化活動,才能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斷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六、結合一日活動,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
幼兒園的數學內容雖然非常簡單,但內容還是比較抽象的,這對3~6歲的幼兒而言也是一種機遇與挑戰。因此,僅靠園內安排的課堂學習數學的時間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在一日活動中巧妙地滲透數學知識,從而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有關數知識自編成伴隨歌謠或歌曲的小游戲。
例如,筆者在執教“4的相鄰數一課”時,就把這個內容自編成兒歌《4的鄰居》:“4有一雙好鄰居,左邊是3右邊5,3是4的小鄰居,5是4的大鄰居,大家聚集玩游戲,歡呼雀躍有樂趣。”幼兒們一邊誦讀,一邊拍著小手思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加深了對“數”的知識了解,并在游戲活動中張開創新思維的翅膀,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
結 語
踐行幼兒數學課程游戲化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幼兒教師工作應順應時代改革潮流,大膽探索幼兒園數學游戲化的奧秘,想幼兒所思,給幼兒所需,解幼兒所困,有針對性地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感受數學,輕松地領悟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讓課程游戲化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閃閃發光。
[參考文獻]
吳姣姣.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8(16):51-52.
作者簡介:胡瑩霏(1990.7—),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幼兒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