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特質及風貌,是經過長期文明演變并濃縮而成,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擁有著悠久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這種厚重的文化資源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滋養著我國人民。人們從中獲得了無數鼓舞與動力,是我國寶貴的財富。但隨著現代化社會發展,新一代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漸疏遠,但其實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就蘊含在我國初中語文課本中,初中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承擔了增強學生語文知識掌握能力和語文素養培育的重任,更要求師生重視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就需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是勢在必行的緊迫任務。初中語文老師應該勇敢承擔起歷史傳承教育的責任與使命,將傳統文化理念融入至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深度。另外,教師需要創新教學中的歷史、文化、社會學理論,通過有效引導和點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滲透
一、 引言
傳統文化是融合了民族、社會、歷史方面的元素特征,也是人們智慧的體現。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幫助學生快速明白文學理論對個人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為目標,讓學生科學、宏觀的認知世界并感知世界,從而不斷健全學生的思想觀念和人生觀念。但是,初中生的思維觀念和價值觀念仍不完善,可能會受制于外界環境的影響,吸收了負面思想抑或是網絡輿論內容,出現的厭學、消極的思想,不利于傳統教育的開展。所以教師需要做教學理論的篩選工作,并逐漸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總之,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能夠將社會主義思想滲透至教學觀念當中,使學生明白我國歷史、文學、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
二、 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點
傳統文化包括了眾多的古詩詞、書法、國畫、古文、對聯、燈謎、射覆等,傳統節日的種類繁多,而初中語文課本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彩,五花八門。比如《端午日》《對聯六副》等文章,講述了關于我國對聯、端午節的相關文化。其中《端午日》表現了作者對“桃花源”世界的向往。通過表述端午情境,從而展現出賽龍舟、粽子文化的特色。另外,《春望》《木蘭辭》則抒發了詩人對和平的向往。通過在古詩文、記敘文中闡述傳統文化的發展意義,從而體現出古人的思想意境。這也是勞動人民辛勤潔凈的歷史積累、濃縮著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進行分析,闡述不同歷史文化的特征,有利于讓學生更快速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初中語文教學不僅承擔了增強學生語文知識掌握和語文素養培育的重任,而且還要求師生重視繼承。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尚未完善,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程度,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使得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文章簡要分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并提出具體的教育策略,希望能有效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未來增磚添瓦,給祖國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三、 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氛圍
學習與感悟的成果是需要長期積累、沉淀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起到潛移默化地引導作用和責任。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班會的機會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積極將班級文化與傳統文化形成有效結合,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設置不同的風格和文化元素,使班級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同時,教師也可以開辟傳統文化的文化角,結合相同的朝代在文化角中安排相對應的名言故事與佳作賞析。使學生一進教室便能感受到一種十分濃郁深厚的文化氛圍,比如結合唐代的歷史故事和唐代瑰麗燦爛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大唐盛世的燦爛文化,這樣既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又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探究傳統文化。
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是活躍課堂氛圍,濃烈的課堂授課氛圍,可以讓學生更快速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對傳統文化
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精神集中力,反之則會讓學生感覺乏味,學習興趣消退,導致課堂質量下降。但是,部分傳統文化已經不適應于新時期的社會需求,需要教師及時總結傳統文化的特色,設立系統的課程體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差異之處。所以,教師需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優化。
第一,重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教師應改變宣講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文化的特色,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其中,教師可利用音樂、圖書、視頻等形式,讓學生來了解傳統文化內涵。通過理解電影旁白介紹,激發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意識。第二,教師需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介紹古代人們的生活情況。比如“夸父逐日”這一歷史中,教師需要基于夸父本人的優點和缺點進行探討、講述。比如夸父的優點就是其本人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但缺點就是他做事的盲目性,且與社會明顯脫節。通過利用現代人們的觀念講述神話傳說故事,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了解到深化傳說的象征意義。另外,教師需要利用小視頻展示不同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意義,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文化傳統的本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念。第三,教師需要創新關聯性較強的教學情境,通過創造模擬化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在探索中進行角色互換。比如可在《論語》教學課程中融入角色互換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扮演孔子及其弟子,說明語錄中知識點的用法,同時要求學生講述自己對論語語錄的看法,使學生明白各語錄的使用方法及應用場景。通過正確引導學生的發音和閱讀時的感情變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論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課堂質量會得到明顯提高。
四、 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
初中生活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傳輸其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初中語文老師,作為教書育人為目的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自身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培養自身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是初中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熱愛傳統文化,注重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中的應用是初中語文老師的必備素養。語文教師一定要具體做到將詩詞歌賦、民俗風俗、古文故事、神話傳說等傳統文化知識爛熟于胸,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滲透這些傳統文化知識,才能讓學生有機會獲得更多優良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與日俱增,獲得更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另外,語文教師教學的水平也要努力提高,創新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結合,例如教師可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現實場景,在場景中告訴學生課文所涵蓋的知識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豐富的教學形式
教師應不斷創新現有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內容相結合,使學生明白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運用方法。例如,可要求學生利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已積累的文化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及時發表自己對這些知識的見解及看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班級文化與正面的、積極的傳統文化相融合,要求學生自覺遵守相關規定,能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而打造出一個個性的班級氛圍。另外,教師可采用“文化角”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將手抄報粘貼至指定位置,搭建出一個多元化文化內容的文化學習角。此外,教師可組織辯論賽,要求學生在比賽的基礎上品鑒美文佳作,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使學生更快的適應于學習探究過程。
通過不斷更新現有的教學方法,減小不科學教學方法的負面影響。例如融入活動課程、實踐課程等模式,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另外,文化理論滲透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習慣拓展相應的學習計劃,及時作出調整,有利于避免語文課程過于死板、理論的情況。此外,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現代的漢服文化,引導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同時要求學生進行角色代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學習“愛國精神”的文化內涵,課程開展中可引導學生收集相關名言警句、歷史名人、感動中國事例等內容,引導學生大聲朗誦相關案例。學生們能在朗讀過程中不斷學習到名人名事,能讓學生理解民族精神,并樹立發展意識,使其更好地進行傳承??傊?,教師應創設不同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立相應的教學內容,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全身心的融入至文化探究、文學學習中。同時,教師本人也需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積極、正面的形象,起模范作用,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
六、 結語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與驕傲。盡管我們身處在快節奏的信息化社會,但我們不應該拋棄傳統文化,要時時刻刻教育學生牢記傳統文化的偉大歷史使命,只有做到不遺棄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傳承,才能讓新時代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和自我修養逐漸提高。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共同作用。通過不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文化內涵,能提高教師的個人素養。同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引入適合初中學生接受的文化理論,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完善的社會責任意識。另外,通過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歷史意義和發展意義,做好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社會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時,結合傳統文學滲透教學,教師可以采用文章討論的多種措施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另外也要不斷提高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及育人能力。只要教師積極投身傳授傳統文化的教育事業中去,才能完善并豐富初中學生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成為擁有文化底蘊、全面發展、愛國愛民族的優秀人才,讓他們成為優秀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鄭新麗.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要素選編分析:以七、八年級為例[J].語文建設,2018(17):4-9.
[2]王昕喆.滲透傳統文化,彰顯別樣風采: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0):178.
[3]宮瑞靜.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4]陳玉紅.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2(27):80-81.
作者簡介:陸紅平,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北大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