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
【摘要】目的 觀察通淋補腎方治療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 選擇86例我院門診收治的尿路感染(腎虛夾濕證)患者,時間為2019年3月~2019年9月,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以西醫治療為主,試驗組再配合予自擬通淋補腎方口服治療,兩組均治療7天。結果 試驗組43例顯效34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43例顯效20例,有效2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9.07%。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通淋補腎方治療尿路感染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關鍵詞】尿路感染;腎虛夾濕證;通淋補腎方;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
尿路感染(又稱泌尿道感染)在腎病科十分多見,屬于一種感染性疾病,系因病原微生物由外陰侵入尿路上行至泌尿系統各個器官而引發的炎性,不僅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也影響著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1]。本病的總體發病率約為0.19%,而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女性發病率約為2.05%[2],其中最高發于中老年女性。西醫治療以抗生素單用或聯用為主,但不良反應多,中醫藥效果則十分理想。筆者采用通淋補腎方治療尿路感染,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收治86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76例,均在我院門診接受治療,時間為2019年3月~2019年9月,隨機分為試驗組43例、對照組43例,經進行統計學處理,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故可相互比較。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20~70歲。②符合“尿路感染”的西醫診斷標準[3],中醫辨證為“腎虛夾濕證”。③腎功能正常。④非復雜性尿路感染者,尿路無畸形者。⑤無尿路結石、尿道腫瘤等疾病,無其它嚴重并發癥等。⑥簽署知情同意。
2 治 療
2.1 對照組
以西醫治療為主,告知患者合理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多飲水,勤排尿,增加運動量;藥物治療以抗生素為主,給予鹽酸左氧氟沙星片0.1 g,每日2次口服;配合碳酸氫鈉片0.5 g,每日3次口服。治療7天為1療程,共1療程。
2.2 試驗組
西醫治療方案同對照組,再配合實施自擬通淋補腎方口服治療,藥物包括:石韋20 g、澤瀉10 g、蒲公英15 g、土茯苓20 g、白茅根15 g、白術10 g、生地黃15 g、牡丹皮9 g、山藥15 g、女貞子10 g、墨旱蓮10 g、菟絲子15 g、牛膝10 g、生甘草6 g。每日服用1劑,水煎取汁早晚分次口服。治療7天為1療程,共1療程。
3 結 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4]
①顯效:尿頻、尿急、尿痛等主要癥狀均消失,伴隨癥狀及體征恢復正常,尿常規示白細胞、細菌、潛血、蛋白質等均正常,尿細菌培養陰性。②有效:尿頻、尿急、尿痛等主要癥狀顯著改善,伴隨癥狀及體征有好轉,尿常規異常指標均正常,尿細菌培養陰性或仍見細菌。③無效:未達到前述有效標準者。
3.2 結果
試驗組43例顯效34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43例顯效20例,有效2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9.07%。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4 討 論
尿路感染的發病率較高,發病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故而易見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中醫認為尿路感染當屬“淋證”、“五淋”等病證[5],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年高體衰、情志不遂等均可引起淋證的出現,最終引起濕熱蘊結下焦所致,但需要注意的是,腎虛是本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故而祛邪時應時時配合補腎治療。基于此,筆者在給予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自擬通淋補腎方治療本病,方中石韋、澤瀉、蒲公英、土茯苓、白茅根等利濕通淋、兼以清熱解毒,白術健脾利水,生地黃、牡丹皮、山藥、女貞子、墨旱蓮、菟絲子、牛膝等滋補腎陰、培補元陽,達到治本的目的,生甘草清熱利濕,又可調和諸藥。全方補腎扶正與利濕通淋兼顧,不失偏頗,且重視固本,可有效改善病情,預防疾病的復發。
參考文獻
[1] 關美玉.降鈣素原評價抗生素聯合八正散治療尿路感染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4):67-68.
[2] 孔 琳,楊永超,陳新政,等.黃連解毒湯聯合八正散治療尿路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9,19(9):1112-1124.
[3] 周 旋,周偉達.滋陰益腎清利濕熱法治療陰虛濕熱型圍絕經期尿路感染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8,17(6):128-129.
[4] 楊麗娟,李寶華.益腎清熱通淋法治療腎虛濕熱型中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6):69-70.
[5] 顧鳴佳.八正散聯合抗生素治療尿路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臨,2019,27(21):6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