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站
【摘要】目的 觀察四妙通痹湯聯合西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 選擇70例研究病例,均是我院門診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時間2018年10月~2019年8月,隨機分為試驗組35例及對照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方案干預治療,試驗組同時再聯合自擬四妙通痹湯口服,兩組均治療10天。結果 試驗組35例顯效26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35例顯效13例,有效1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7.14%。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效果優于對照組。結論 四妙通痹湯聯合西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四妙通痹湯;西藥;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5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高尿酸血癥引起,是痛風的一種表現形式,以關節病變為主,可見關節疼痛或劇痛、紅腫熱、畸形等,可以單關節為主,或見多關節病變[1]。隨著人們對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重視,以及人們飲食和生活的變化,導致本病的發病率較以往明顯升高,已成為一種常見病[2],需要積極救治。西醫可迅速改善患者的癥狀,但副作用大,而諸多文獻表明,中醫藥方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效果。筆者即自擬四妙通痹湯聯合西藥治療本病,效果滿意,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70例研究病例,均為我院門診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時間為2018年10月~2019年8月,其中男56例,女性14例,隨機分成試驗組35例、對照組35例,將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輕重程度等資料做比較,通過統計學處理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相互可比。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30~60歲。②血尿酸升高,且符合“痛風性關節炎”的西醫診斷標準[3],中醫辨證為“濕熱蘊結證”。③肝功能、腎功能正常。④排除其它類型的關節炎,排除對本研究中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2 治 療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方案進行干預,囑患者低嘌呤飲食,多攝入水果及蔬菜,適當增加飲水量,注意休息;藥物治療包括碳酸氫鈉片1.0 g,每日3次口服,別嘌醇片0.1~0.2 g,每日3次口服,吲哚美辛片25 mg,每日3次口服。10天為1療程,共治療1療程。
2.2 試驗組
在給予對照組常規方案干預的同時,再予自擬四妙通痹湯進行治療,藥物組成有:薏苡仁30 g、牛膝15 g、蒼術15 g、黃柏10 g、豨薟草15 g、土茯苓25 g、威靈仙9 g、忍冬藤20 g、牡丹皮10 g、生地黃9 g、白術15 g、蒲公英20 g、川芎9 g、生甘草9 g。每日1劑藥物,水煎后早晚分服。10天為1療程,共治療1療程。
3 結 果
3.1 療效評價標準[4]
①顯效:關節癥狀消失,包括紅腫熱痛等,其它伴隨癥狀消失或顯著減輕,血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圍。②有效:關節癥狀基本消失,包括紅腫熱痛等,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血尿酸水平基本正常,或有所下降。③無效:紅腫熱痛等關節癥狀仍明顯,或有加重,血尿酸無下降,或升高。
3.2 結果
試驗組35例顯效26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35例顯效13例,有效1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7.14%。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試驗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4 討 論
痛風性關節炎與中醫學“痹癥”、“骨痹”等病證十分相似[5],其發病主要動因是飲食不節,即平素不注重飲食,長期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飲酒等,或一次性攝入大量含嘌呤食物等,均可引起血尿酸的升高,誘發痛風性關節炎。因此本病的病機特點是飲食不節,內生濕熱,流注于關節,關節脈絡閉阻不通而發病。故筆者在西醫降低血尿酸、消炎鎮痛的基礎上,自擬四妙通痹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方中以四妙散為主,清熱利濕通痹,配伍豨薟草、土茯苓、威靈仙、忍冬藤、蒲公英等大量清熱利濕解毒藥物以增強四妙散之力,牡丹皮、生地黃清熱養陰,防傷陰之弊,白術健運脾胃,川芎活血通絡,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重在清熱利濕解毒以祛邪,邪去則正安,同時注意避免傷正,標本兼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賴 春,余永州.刺血療法聯合針刺療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17):160-161.
[2] 胡冬梅,龐增園,周曉燕,等.痛風定聯合刺血療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2):3113-3115.
[3] 李 娜.針刺拔罐放血療法聯合中藥外敷序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14):116-118.
[4] 王 紅.中醫針灸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19,43(8):1312.
[5] 戴偉春,林啟有,歐陽東亮.泄濁除痹湯結合西藥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9,35(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