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然 馮國昌
摘要:文章通過梳理“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思政”的現狀,就“人工智能導論”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存在的問題及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創新設計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路徑,對培養既有扎實專業水平,又有較高思想政治覺悟的大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工科、課程思政、人工智能、工匠精神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高校任何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都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內核,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推動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縱深式發展。
一、“人工智能導論”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
人工智能專業是高校“新工科”建設的重點專業,該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當具備極高的科學素養和極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時,要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把“工匠精神”刻在每位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去。“人工智能導論”是人工智能專業的一門相對容易的基礎專業課,主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對人工智能專業及領域的總體認識,為以后各個分支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門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必須遵循專業課教學大綱,將科學精神傳授給學生,通過學習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造福全人類。本課程可以引入思政內容,主要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享理念、為人民服務思想、對外開放、共同發展、合作與競爭的辯證關系等。
(一)“遷移學習”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遷移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方法,就是把為任務 A 開發的模型作為初始點,重新使用在為任務 B 開發模型的過程中,通過從已學習的相關任務中轉移知識來改進學習的新任務。
根據“遷移學習”的過程可以感悟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育學生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抓住“中國特色”這個特殊性和“社會主義”這個普遍性,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二)“智能服務機器人”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智能服務機器人是在非結構環境下為人類提供必要服務的多種高技術集成的智能化裝備,是國家高科技實力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通過對“智能服務機器人”的開發應用,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讓他們明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工智能作為一個關鍵技術,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格局和國際競爭力。青年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動力源泉。作為當代大學的優秀代表——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的實踐者,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生力軍。
(三)“集體智能”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集體智能是一種群體共享的智能,是將眾人的意見集結并且轉化為決策的過程。它是從許多個體的競爭中涌現出來的。所以,可以借此向學生傳授團結、協商一致、共享理念、集思廣益、合作與競爭等辯證關系的思想政治知識點,集體智能是需要團結群體去集思廣益,共同提出意見,最后協商一致,進行決策的一種過程。因此,學生們要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做到資源共享、觀點交流。
二、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思政”實踐存在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一)加強“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解決專業教學師資力量的不足
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主要由專業課或通識課的任課教師隊伍,這兩支隊伍從專業課及思政課的結合來看都存在明顯不足。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剛剛組建了人工智能專業,授課教師以計算機、電子信息類等專業為主,人工智能專業科班出身的教師十分缺乏,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可能會面臨各種問題,例如教學大綱的不完善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從而使其在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不足,使得“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不能很好地貼近學生的需求。而通識課教師又缺乏人工智能的專業知識,從而影響了“課程思政”教育結合人工智能專業實際的契合度和深度。
人工智能作為剛剛誕生的“新工科”專業,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論水平對“課程思政”的效果將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要讓全體專業課教師深刻領會到人工智能專業課與思政理論課相互融合的重要意義,以便于更有深度地完成人工智能“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同時,鼓勵更多高校盡快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加快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化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速度,通識課教師也應當協助專業課教師,挖掘該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在專業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的無縫銜接。
(二)注重不斷完善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為“課程思政”建設指明方向
目前,設立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還比較少,所以這不僅造成了專業教師的稀缺,而且導致了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還存在建構不足的缺陷,進而使該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目標上的不精準、內容上的無序,方式上的不健全。這就會讓人工智能專業教育質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難以滿足教育對象的需求,同時讓“課程思政”教育難以快速開展。
作為“新工科”建設時代的重要領域,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效率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快速推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要提高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效率,堅持將人工智能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就可以既能完成專業教學目標,也能完成“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同時,高校可以嘗試在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增加與專業相關的思政教育,實現專業與思政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三、高校人工智能“課程思政”實踐開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發展,推動我國科技強國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指出:“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這一偉大事業的重要基礎。”要發展人工智能,就要在高校里,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培育出政治站位高,具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因此,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專業始終都要重視高素質、高質量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積極制定教學大綱,認真編寫教學計劃,而“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是接下來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不僅關系到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更加關系到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其次,高校人工智能“課程思政”教育的發展,對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今的世界正處于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孕育時期,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突破,深刻影響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因此,作為人工智能專業,更應該把“課程思政”擺在重要的位置,結合學校的戰略發展規劃和學院的辦學特色,設計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和方式,促進科技創新。
(二)有利于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新工科”人才
技術工人隊伍作為支撐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在工科領域,要具備愛崗敬業、默默奉獻、責任擔當、誠信友善的優良作風,這正是進行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思政”的意義,既能對“新工科”專業學生普及專業知識,讓他們走上技能報國之路,又能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新工科”人才。
其次,這也是新時代視野下“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青年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當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先鋒代表,是我國先進科技的實踐者,具有更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具備“大國工匠精神”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為目標,在“新工科”發展背景下,設計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和方式,對培養既有扎實專業水平,又有較高思想政治覺悟的大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艷和,高澤霞,劉紅.自然科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魚類育種學”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2).
[2]沈振乾,徐國偉,王浩程,劉意.工科實踐類課程思政之范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7).
[3]孫翠翠,李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以《數據結構》課程為例[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4).
編輯∕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