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一門關于邏輯與美的學科。對數學之美的發現需要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問題驅動”的教學策略能夠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文章以“問題驅動”為切口,簡要闡述何為“問題驅動”教學策略,進一步探討“問題驅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面臨的問題,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解析“問題驅動”的教學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更好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驅動;教學策略
可以發現,教學策略已經逐漸從教師主導慢慢向學生為主體驅動偏移。這樣的教學策略偏移,是對以往教學實踐過程中問題的解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驅動學生學習,實際上就是要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要達成這一目的,見效最快的辦法就是通過“問題驅動”來引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逐步地將課堂主導權讓渡給學生。
一、 對“問題驅動”策略的概述
“問題驅動”策略,顧名思義,是一種從問題出發,讓問題引領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活動,尋求解決問題方案,完成學習任務,建構知識體系,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與方法。“問題驅動”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是近些年來的熱門話題。“問題驅動”策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些年教學目標上的改變。傳統的教學常常是“工具驅動”模式,每一塊知識都是學生進行下一階段學習的工具,學生在課堂上只用專心聽,用心記就可以。而“問題驅動”更加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做一個聆聽者和記錄者,也要做好一個參與者,所有的知識都是需要學生主動去思考、分析、探索、討論、總結才能夠得出。“問題驅動”給教學帶來的好處頗多,具體來看,可以從三個方面對這一策略進行認識。
(一)設計制造問題,聚焦學生注意力
“問題驅動”策略的核心在于設計制造問題。在課堂上層出不窮的好問題就像在課堂中穿針引線一般,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完成課堂內容。在這樣的課堂中,每一個問題都對應一個知識點,并且問題和對應知識點的難度也應該隨著課堂內容的深入逐漸遞增。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完成教學目標。并且,問題設計制造的好,呈現方式巧妙,對吸引學生注意力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一旦能夠把目光牢牢鎖定在問題上,對于教師來說,啟發學生探究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效果就會達到事半功倍。
(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自驅力
“問題驅動”策略的總抓手在于學生自發地解決問題這一行為。只有能夠被解決的問題,才是“問題驅動”教學課堂上的好問題。教師通過拋出問題和一定程度的積極引導啟發,幫助學生清晰邏輯思維,并且由學生自己來闡述問題的答案。教師在實踐這樣的教學策略的課堂上,更像是“引路人”一樣的角色。而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有了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利,學生通過成功解決問題,自然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就感,甚至促使學生保持解決問題興奮的狀態,在課堂上再接再厲。長此以往,學生會開始享受主動學習的樂趣。
(三)發散問題,拓寬學生知識邊界
在解決完課堂上的必要問題后,“問題驅動”策略下,教師還可以選擇提供一些超出課本內容范圍但與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相關性的發散問題,比如課本例題可以通過改造變式,讓學生變式練習。對問題的發散,不僅能夠幫助那些在課堂學習游刃有余的學生拓寬其知識邊界,為這樣的學生夯實學習基礎且提高思維能力,也能幫助那些尚未完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學看到知識更多的可能性,激勵這類同學早日迎頭趕上。不論是哪一類同學,在發散問題這一環節,都能在自己掌握的知識基礎上更進一步。
二、 “問題驅動”策略在教學實踐中的暴露的問題
(一)教師提問題能力有待提升
對于很多一線教師來說,對“問題驅動”策略的掌握還有待加強。“問題驅動”策略的實施,需要問題在前,而很多教師在準備問題的過程中,考慮不周全,問問題缺乏章法,想到哪就問到哪,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對教師的問題摸不著頭腦,導致問題在課堂上得不到驅動學生的效果。還有的教師,問題的提問不夠發散,只提簡單的判斷正誤類問題。實際上,這樣的問題仍舊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在面對這樣問題時,沒有太大的思考空間,也不會激起學生產生太多求知的欲望。另外,教師在提問的展現方式上過于死板,教師提問等學生回答的形式也不利于抓住學生的興趣,學生自然也連帶著對課程內容表現得無動于衷。
(二)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尚需引導
就目前來看,以初中為例,大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具體表現在,在課堂上,學生理解不清楚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問東學生想西,既拖沓了課堂進度,也讓學生飽受挫敗感的打擊。并且哪怕學生能清晰地接收到問題,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去解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想要讓學生調動邏輯思維、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總結歸納能力進行問題的解決,但是學生卻遲遲不知道先將哪里作為起點來開始解決問題。教師著急學生遲遲不行動,學生著急摸不著頭緒。這樣長期下去,學生更沒辦法塑造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果要想更好地踐行“問題驅動”策略,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
(三)“問題驅動”策略的背后經驗總結不到位
“問題驅動”策略的應用,不僅僅只在課前和課堂之上,也不僅僅只在于教師和學生像孤島一樣各自提升能力,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鏈接起來,在溝通中共同進步。在實踐過程中,不少教師會發現,在別處應用良好的“問題驅動”策略一到了自己的課堂上就水土不服。捫心自問,自己準備的問題也相對符合要求,學生在課堂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整體來看課堂效果就是不好。面對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教師自己應該對課堂教學進行復盤,并且要對課堂內容完成程度進行打分,同時也要去同學生就課堂內容進行溝通討論。在這樣一系列的操作后,教師客觀地進行經驗總結,并在設計下節課之前深度考量并應用在備課當中。
三、 實踐中的“問題驅動”策略應用淺析
(一)教師拋出問題,把握相關性、趣味性、發散性特征
教師在“問題驅動”教學準備問題階段,需要顧及這三個方面。首先,要考慮問題的相關性,問題要同教學目標相匹配,也要同學生的現有思維特征相配。其次,要考慮到問題的趣味性,可以適當地采取場景化問題引入等方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最后,在基礎知識上做一些適當地提升,幫助學生發散思維。
西藏地區的初中數學采用的也是人教版教材,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七年級《命題、定理、證明》一課時,在課前,教師就命題、定理、證明的定義和區分進行梳理和總結并依托生活場景提出問題,編好導學案;在課堂上,教師根據課前準備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生活中的命題、證明以及定理;教師通過提問定義、定理等概念,引導學生課后自行探討這些概念與命題、定理、證明的應用區別以及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體現。
(二)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的鼓勵引導
西藏地區雖然近些年來在教育質量上已經有了顯著地提高,但藏族聚居區學生在整體學習狀況上,由于教學硬件設施的不夠完善、學生素質方面以及學習方法落后,同內地學生來比,仍有差距。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問題驅動”策略在藏族聚居區課堂上的應用,不如內地學校課堂效果顯著。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信,針對藏族聚居區的孩子的實際情況去調整應用“問題驅動”策略。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第十一章《三角形》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這兩課時,教師可以考慮這兩課的內容相似性進行對比學習。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借鑒內地一些教師的“問題驅動”教學方案,將有關于基礎知識的引入、提出的相關問題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但也要因地制宜,考慮到藏區學生的接受程度,酌情引入發散拓展部分的問題并要注意問題引入的循序漸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制作各種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觀察不同三角形之間的區別和相似點來完成課程導入;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在學生提不出來新觀點時給學生鼓勵和啟發,一定要讓學生自發地完成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步驟。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共同完善“問題驅動”策略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像是天平上的兩端,只有雙方通過溝通,合理增添砝碼,才能夠最終達到平衡狀態。“問題驅動”策略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磨合,而溝通是完善這一策略的最好調和劑。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教材中《投影與視圖》一課時,教師要明確“問題驅動”策略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在探討中得出結論。因此,溝通交流才是這一策略的核心要義。在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過程中,教師盡量通過多種方式、多種角度進行問題的展示,比如進行動畫演示、實物演示等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到位教師問題的含義。而教師也要做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出與自己預期不符的問題。比如學生問教師為什么會產生投影。教師在應對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有耐心,要從理論和常識方面給出學生能夠理解的答案。比如面對學生問出為什么會產生投影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從物理科學角度上分析投影的形成,并抓住學生這一興趣點和學生進行探討,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自發去查找資料。教師也要在回答問題上多走一步,把問題最后引回到數學問題上來。通過與學生溝通合作教學,發現好問題,修改補充教學方案,不斷完善“問題驅動”策略。
四、 結束語
“問題驅動”的教學策略,能夠在課堂上幫助教師通過問題為核心,學生為主體的形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也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因為尋找問題的答案而聚焦到知識點上。倘若能夠用好“問題驅動”策略,實際上會給學生和老師帶來雙贏的局面。因此,教師要主動把問題帶入課堂,認真選好問題,設計好問題,從易到難的問題程度進行課堂提問,把握好問題呈現的時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去經歷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和數學規律的探索過程。培養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麗娟.問題驅動讓復習更高效[J].中學教學參考,2019(8):9-10.
[2]魏愛鳳.在“挑戰難題”的學程中生成新知:以“三角形中位線性質”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初中版,2019(5):7-8.
[3]朱建良.問題驅動模型識別揭示本質:基于求解初中幾何最值問題的探究與思考[J].中學數學研究,2019(6):7-10.
作者簡介:張孫庚,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永泰縣同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