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 閻延 趙琪
摘要:遼寧省地域文化豐富,如何有效地將遼寧省文化資源轉化成商品,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難題,本文以遼寧省珍稀動物為例,講述我組大創成員進行遼寧省珍稀動物文創產品開發的工作和探討數字化傳播的意義。突破傳統,將傳統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創新,新媒體與傳統藝術結合。為遼寧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關鍵詞:遼寧省;文創傳品;珍稀動物;開發;傳播
一、遼寧省現有文創產品的開發現狀
1.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至今,依舊處于弱勢產業,其GDP比重占遼寧省總比重很小,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遼寧省文化產品的發展狀態與大眾的文化產品需求不在同一水平線,文化產品的開發力度不夠,大眾的消費方式也在轉變。同時缺乏用市場的眼光來經營文化、發展產業意識,存在著文化資源利用率不夠、創新力不足、技術手段局限等問題。
2.遼寧省文創產品成功案例分析
以沈陽故宮系列文創產品為例,將沈陽故宮作為文化載體,開發設計出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文化創意產品。其結合滿族先人的生活方式與歷史演變后所形成的文化特色,最終加以修飾,并結合現代材料,如品種多樣的玻璃、新型金屬材料、漆木等,創作出極具清滿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小到日常裝飾用品,大到家居用具。除實物外,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創作出系列壁紙、系列插畫等,不拘一格。一件文創產品能讓一個人透過表象看到一個民族的精神,感受到一種情感的交融。這正是創意者們抓住了人們的需求,將文創產品提升至精神產品,來實現情感的交流,這便是文創產品“靈魂”的所在。
二、以遼寧省珍稀動物為例進行地域文創產品開發
1.制定遼寧省珍稀動物文創產品設計方案
從圖書館借閱相關文獻并從中國知網下載一些資料,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了解遼寧文化內涵對于地方特色創意產品開發的重要性以及影響,以及如何將文化與創意周邊產品設計結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問題。
針對本研究項目,我們團隊在遼寧各地進行了考察和調研工作。包括沈陽、鞍山、本溪等地。我省是世界性瀕危鳥類丹頂鶴繁殖的最南限、白鶴的最大遷徙停歇地、黑臉琵鷺在國內的唯一繁殖地和黑嘴鷗的最大繁殖地。而我們主要研究的有:丹頂鶴、黑臉琵鷺、赤狐、勺嘴鴨、松江鱸魚等二十余種。我們從地域特色入手,查閱文獻資料,把了解到的文化與周邊產品設計結合在一起,/在元素的融入方面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現,將其進行創新設計,開發出符合大眾對文化和精神需求的產品,這是在基礎上對傳統的創新,是新媒體與傳統藝術的結合。
2.實施遼寧省珍稀動物文創產品設計方案
2019年9月,團隊成員完成了遼寧省珍稀保護動物插畫設計的繪制。將24種珍稀動物進行外觀形象設計,創作出24個妙趣橫生的卡通漫畫形象。去年年末團隊成員開始/按照設計方案制作三維模型,團隊使用3Ds Max、Maya等三維制作軟件,進行由低模到高模的制作,以及貼圖和渲染工作。系列創意周邊產品逐步制作完成。
3.申請文創產品外觀設計專利
松江鱸魚擺件設計在2019年9月,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專利申請受理。這樣有效保護了團隊的創作成果,認可了作品的美感和團隊的創作。同時可以給有意關注此類研究人士提供參考。
三、利用自媒體文創產品的科普數字化傳播
1.自媒體的傳播優勢
自媒體與他媒體平臺有著很大區別,言論自由是自媒體的顯著特點。以微博為例,大眾可以在微博上對內容進行主觀評價與信息共享,將關注者與被關注者捆綁在一起,信息傳播網就此形成,每一人都是信息傳播站點,影響力隨傳播網展開,隨之攀升。其二,大眾捕獲信息速度之快,無論是學術知識,還是閑聞趣事,發布者與信息捕獲者之間僅一屏之隔,其潛在的傳播力量不可忽視。分秒計時的自媒體傳播是當下優選的信息共享渠道。
2.進行文創產品的科普數字化傳播的意義
近年來文創產品成為大熱詞匯,是許多城市在發展文化的進程中大力扶持的行業,從最早的旅游景點紀念品商店、書店等傳統衍生品店到博物館專門店、文創產品主題店等,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文創產品形態和形式卻大多局限于傳統實物產品上,少有突破性的產品,而在新媒體形式同樣高度發展的現代,更是鮮有兩者結合的產品出現。我們在思考遼寧省珍稀動物文創產品與新媒體形式的結合形式,對未來文化創意產品的后續發展做一個探討。
基于上述,團隊對于遼寧省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與創新已有實際進展,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使遼寧省文化產業有了新的發展腳步,從而來提高遼寧文化資源的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遼寧省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08.
[2]卞證,曹宸《淺談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以動漫藝術周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16.
作者簡介:
韓紅(1998年—),女,漢族,山東日照人,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動畫專業,研究方向:動畫。
閻延(1979年—),女,漢族,遼寧鞍山人,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課題項目:
本文系遼寧科技大學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項目“科普數字化傳播的文創產品研發與推廣研究”(項目編號:101462019410)的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