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基層群眾文化的高度重視,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問題為導向,認真思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改進和發展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和思考,形成這樣的認識:在新的背景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是加大經費的投入,培養專業人才,抓好文化的傳承創新構建鄉村新文化。
關鍵詞:群眾文化;思考;鄉村振興視角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鄉村發展進程中具有跨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也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背景,提出新的要求。群眾文化工作是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滿足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也是促進鄉風文明,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如何順應鄉村振興的新形勢,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是每個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狀況和分析
(一)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調整高度并重視基層文化工作,加大投入,強化作風,基層文化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堅持文化為民的工作導向,以活躍基層文化氛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為目的,也取得很大進展。主要表現在:1.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和必要的設施是必需的重要條件,場所建設不斷完善是發展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重中之重。文化活動場所或場所設施陳舊,曾經是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難以開展的重要原因。2013年新家園建設的提出和推進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體系化、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實施,基層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本人所在的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幸福鎮為例,自2013年7月市新家園建設辦公室、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在全市推行農民文化惠民試點工作以來,幸福鎮先后投建8個村文化活動場所,2016年已建成18個,包括市級3個、縣級15個。按照文化惠民試點方案“一場、兩堂、三室、四墻”建設要求,各村依托現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按時完成建設任務。農民文化惠民場所的建成為農村群眾開展了多姿多彩的文體活動提供了必要場所。2.構建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建設,2016年止建成全鎮18個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構建不同層級,不同方面,不同時間(常態化與不定期),不同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和平臺。近年來在構建這些平臺時,文化部門注重活動平臺的常態化、網絡化、特色化,注重活動的覆蓋性、參與性、公益性。初步形成群眾文化活動的網絡化。例如,云縣幸福鎮創新舉辦全民文化月活動、永久性節日“堅果節”“嗨勐噻”節、文藝演出下農村、廣場舞大賽、歌詠比賽等;涌寶鎮舉辦了“蘿卜”文化節等豐富活躍的鄉鎮文化活動;文化活動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品牌效應。
(二)經過多年的努力,基層群眾文化開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更加仔細完善解決,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重視硬件建設,輕視管理、使用等機制性建設花巨資建設的基層文化設施大量閑置。以幸福鎮為例,在已建成的試點村中,禮堂、講堂及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規模不同、格式各異,投入了大量物力、財力,均已配備了各類用品、器材,具備使用功能。但據了解,因為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創業、打工,家中以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為主,基本上沒有人參與講座活動,也很少有人借閱圖書、上網瀏覽,造成“堂”“室”大多處于閑置狀態。只有廣場在晚間為大媽們的廣場舞活動提供了方便,利用率較高。據了解云縣這些情況在其他地方也較普遍存在。2.基層缺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文藝骨干、教師等人才。在基層文化專干整體專業素質不高,一些宣傳文化干部在觀念上趨于保守,缺少開拓創新精神。面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新局面,缺乏新思路和新舉措,存在著觀望和“等、靠、要”的思想。在基層文化講堂、文藝活動中同樣也缺少各類專門人才,導致許多活動無法開展。
二、鄉村振興對基層文化發展的新要求
(一)鄉村文化振興首先要求實施鄉村文化人才戰略。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鄉村發展的資源不斷向城市集中。尤其是人才資源的缺乏,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更是決定性因素。針對當前農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匱乏的問題,要按照人盡其才的原則,多措并舉,挖掘和培養一大批優秀的鄉村本土文化人才。
(二)鄉村文化振興要求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持。造成“堂”“室”大多處于閑置狀態,文化惠民工程疏于長效管理、發揮效果不好等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經費投入不足。基層政府因達標要求,投入資金建了硬件設施,但對基層文化設備的更新、管理及文化活動開展的經費投入不足,使基層文化硬件建設有形,而群眾文化活動卻無實。因此,要堅持政府主導,全面落實鄉村群眾文化開展的經費保障。
(三)鄉村文化振興要求抓好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是建立文明的“鄉風”。“鄉風”是具有地域獨特性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鄉風文明離不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弘揚。優秀的鄉村文化寄托了群眾鄉愁記憶,鄉村文化振興要加強對優秀鄉村文化的傳承,延續歷史文化脈絡。同樣,在傳統的鄉村文化中,也有一些“陋俗”,需要我們移風易俗,倡導新風尚,并結合時代特點,創新鄉村文明。
三、鄉村振興中抓好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
(一)加大群眾文化的投入,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在新時代,農民群眾期盼像城市人一樣,也能夠享有豐富的優秀現代文化產品,能夠便利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要做到這樣,首先要加大鄉村群眾文化的投入,尤其是加大鄉村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資金投入,確保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真正“活”起來。其次開展鄉村群眾文化服務,要傾聽群眾意見,要解決群眾文化產品不合鄉村群眾“胃口”,“接地氣”不夠的問題。必須增強問題意識,聚焦農村群眾對文化的新需求,努力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優質、更豐富的群眾文化產品,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二)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強化群眾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鄉村振興關鍵是“人”,鄉村文化振興關鍵也是“人”,解決鄉村群眾文化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是新時代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的關鍵。要加大專業文化人才培養的力度。包括那些長期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以及有較大影響力的網絡作家、業余詩人、民間歌手等人。要建立完善文化人才繼續教育制度,進一步擴大培訓覆蓋面,向鄉村人才傾斜,向新型人才、民營文化企業和民間文化人才延伸。要加強經常性教育培訓,充分利用電話、課件、視頻、遠程教育等,方便文化人才自學和交流,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文化人才學習熱情,進一步增強基層文化人才的實際工作能力,全面提高基層文化隊伍整體素質。
(三)發揮群眾文化工作在鄉村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鄉村群眾文化要深植于傳統文化中,積極傳播鄰里和睦、崇尚自然、誠實守信、勤勞儉樸、寬厚篤實等優秀文化基因。要創新傳播手段和表達方式。要創作其具有當代鄉村特點的群眾文化作品、構建新的鄉村文化,并使之融入農民群眾乃至全社會的內心。群眾文化活動要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新風尚,有利于鄉村社會建設。對民間的手工藝、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要鼓勵學習、沿襲和傳承,不斷豐富鄉民的文化記憶,提升群眾文化魅力。
作者簡介:
施遠德(1980—),男,回族,云南臨滄人,大專,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