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憶天 胡博成
[摘要] 新中國在對馬克思資本理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探索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資本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時代對資本野蠻性的批判到市場經濟時代合理利用的轉換,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資本文明觀。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歷史、辯證、全面地審視資本文明,不僅認識到資本并不等于資本主義,而且驗證了資本可以為社會主義所駕馭和導控,這無疑為社會主義利用資本探索人類發展新形態積累了豐富經驗。本文全面梳理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的演進歷程,旨在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利用資本提供理論視角和方法上的參考。新時代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深挖資本文明的內在潛力,為有關國家探索利用資本文明新形態提供可資借鑒的藍本。
[關鍵詞] 資本文明觀? 歷史演進? 現實啟示
[基金項目]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研究”(鮑宗豪主持,編號為15ZDC0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朱憶天,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明? ?與社會現代化;胡博成,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0)04-0001-10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明了資本生產的本質,對引起各種不合理現象的資本邏輯展開了強烈批判。值得關注的是,馬克思在論述剩余價值時曾使用過資本文明這一概念。他指出,雖然占有剩余價值是所有剝削階級的共同追求,但資本占有剩余價值的方式和實現條件具有其積極的歷史作用,“資本文明積極的一面在于,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與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社會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雹亳R克思關于資本文明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的核心內容,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認識資本文明的理論基礎。
在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而對資本文明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異。今天無論是反思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資本的實踐,還是審視中國道路與世界新文明形態的意義,②都需要對中國的資本文明觀進行歷史總結和回顧。新中國資本文明觀經歷了70多年的歷史發展和積淀,深刻地反映出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深化認識的歷史演進過程,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利用資本發展經濟的實踐歷程。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從現實角度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都要求我們必須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認識資本文明,摒棄對資本文明的絕對化認識取向。本文以新中國成立70多年為重要時間節點,回顧新中國資本文明觀的發展歷程,并梳理其差異的內在邏輯進而總結經驗、得出對現實的啟示,這無疑對新時代合理利用資本發展經濟以及對中國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索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 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演進的歷史回顧
新中國70多年來的資本文明觀深深根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語境,前后主要經歷了兩個歷史發展階段:一是計劃經濟時期的資本文明觀,這一時期對資本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批判資本野蠻性方面;二是市場經濟時期的資本文明觀,這一時期逐步意識到資本文明的積極歷史作用,在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不斷深化探索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資本的實踐經驗。
(一) 計劃經濟時代:對資本的野蠻性展開批判
面對人類歷史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嶄新課題,黨和國家曾積極探索如何利用資本發展經濟。但受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殊歷史環境的影響,蘇聯模式及計劃經濟成為新中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選擇,“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得以確立。在計劃經濟時期,新中國對資本的認識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基于馬克思經典論述來解讀資本,并結合當時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對資本的野蠻性展開批判;二是基于蘇聯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認識資本,認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很快就能實現,資本應該從地球上消失。此時承認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具有歷史進步性,目的在于論證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馬克思深刻揭示了資本是剝削和社會不公的根源,特別是對原始積累時期資本的野蠻性批判令無產階級刻骨銘心:“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①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關系,資本將勞動力、自然資源等源源不斷地納入經濟生產領域。工人辛勤勞作產生的剩余價值絕大多數被資本家占有,工人僅能夠獲取維持自身生存的部分,因此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消滅私有制。蘇聯在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和共產主義社會論述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作為剝削和不公正根源的資本“暫時”消失了。在借鑒蘇聯模式的基礎上,中國建立起了“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社會。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億萬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激發,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的發展驅動力。從舊中國走出來的勞苦大眾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以無限的熱情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國防體系。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雹谫Y本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取消資本等于取消資本所有者享有的權利。換言之,消除資本就消除了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帶來的剝削問題。因此,通過“三大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以物的解放實現人的解放,激活人們生產熱情的核心戰略舉措。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結合馬克思資本批判理論、蘇聯的實踐探索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進一步鞏固和維護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
當然必須承認,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也曾有利用民族資本發展經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求節制和限制資本發展,主張將民族資本與國計民生發展有機結合;二是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黨和國家利用資本發展經濟,主要考慮當時經濟還比較落后,需要利用資本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且民族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曾發揮了積極作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和國家對資本的認識受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和封鎖,加劇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立的緊張態勢,對當時的人們認識資本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歷史時期受意識形態和階級對立的影響,將資本等同于野蠻血腥的經濟范疇,以資金概念代替資本,完全取消了資本范疇在經濟領域中的使用。盡管黨和國家對資本文明的認識側重于批判,但這一時期建立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把資本限定為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關系,對資本的野蠻性批判遮蔽了對資本文明的全面把握,忽視了資本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的積極作用,導致社會生產中各行為主體積極性不斷消減、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動力不足、社會消費品總量短缺等問題的出現,同時馬克思關于資本文明的豐富性論述成為“存在著的無”,特別是商品、貨幣、資本等范疇被長期擱置起來,社會主義建設亟待重新審視資本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積極意義。①
(二) 市場經濟時代:全面審視資本的文明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開始全面反思計劃經濟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不斷解放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資本文明的認識。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資本文明的認識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市場經濟時代,黨和國家對資本文明的認識程度不斷深化,在把握了資本文明性及其內在限度的基礎上,全面開啟了對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文明新形態實踐的探索。
馬克思用了40年的時間,反復論證了資本的歷史性和有限性,他指出資本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有其歷史必然性,只要資本發展達到其歷史容量的限度就會自然消亡。然而在現實社會主義運動中,東方落后國家并沒有經歷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階段,直接跨越卡夫丁峽谷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證明,以商品、貨幣、市場為代表的“對物的依賴性”階段無法跨越,只有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才能為未來更高層級的社會主義形態奠定基礎。資本增殖的本質是強制收集剩余價值,是實現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強大動力機制,因此馬克思高度肯定了資本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剩余價值必然會被不斷積累,問題的關鍵在如何分配和占有剩余價值。充分發揮資本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激活商品生產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黨和國家要做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引導資本為人民和公共利益服務。可以說對資本文明的認識,馬克思只提供了理論性闡釋,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則進行了初步嘗試,列寧通過“新經濟政策”探索利用資本建設社會主義,取得了一定成績。遺憾的是,列寧逝世后蘇聯很快建立了排除商品經濟和資本的計劃經濟體制。直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社會主義建設如何利用資本發展生產力這一理論和實踐問題,并沒有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
重新審視馬克思關于資本文明的論述,全面總結計劃經濟建設時期的經驗教訓,是改革開放后認識資本文明的邏輯起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實起點。鄧小平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雹谝膭睢叭Y”企業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資本的認識,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資本在生產領域中的積極作用不斷被激發。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資本概念,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資本的概念,鼓勵各類資本共同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這一時期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有活力的積極變量,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都有顯著提高。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引入資本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等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平等享有物權,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為更加科學有效地利用資本,黨的十七大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進一步加強對資本的駕馭和引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全面激活資本活力,大力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全面把握資本文明的獨創性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不斷推進現代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總之,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利用資本發展經濟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時也為世界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藍本。
在馬克思資本文明理論指導下,在列寧新經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70多年的創新性實踐積累,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資本文明觀。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利用資本發展經濟,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形成的資本文明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國內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深化對資本文明的認識,不斷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探索完善迥異于西方國家利用資本發展的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利用資本的總體性指導思路;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圍繞促進公有資本、非公有資本共同發展的目標,不斷創造新的社會生態環境。各類資本同臺競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推進生產力發展,有助于全面激活資本文明的歷史容量,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探索新型人類文明形態的必然路徑,同時也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石。
二、 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演進的經驗總結
自資本誕生以來,如何認識資本文明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這不僅關涉到社會主義建設,而且關涉到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走向。經典理論層面上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發展基礎上的,為此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辯證地認識和理解資本文明。站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高度,審視社會主義中國利用資本的理論和實踐,要不斷去除實踐活動中感性雜多的遮蔽,及時總結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演進的理論經驗。新中國對資本文明的認識,實現了從對資本野蠻性批判到全面認識的轉換,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資本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現實的深刻把握。
(一) 資本并不等于資本主義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資本絕不是資本主義獨享的經濟范疇,將資本與資本主義畫等號屬于典型的“形而上學”認識。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擁有更古老的存在形式,凡是有商品生產的地方都存在資本的形式。排除資本和商品范疇的計劃經濟,從根源上混淆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的關系,將資本絕對化地鏈接到資本主義社會,偏離了馬克思關于資本及其文明方面的論述。當然由偏離馬克思資本理論認識而導致的資本與資本主義混同問題,有其重要的歷史原因。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開始了探索利用資本發展經濟的實踐。當時小農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各領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利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符合當時的歷史和國情現實。
在1949年至1953年期間,新中國延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待資本和民族資本主義既利用又限制的態度。一方面,需要利用資本恢復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還要限制資本向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從1953年開始到1956年結束的“三大改造”,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資本文明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這一歷史階段,陳云關于“三大主體和三個補充”、毛澤東關于“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論述,都認識到了資本在生產中的重要性。然而面對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嶄新課題,同時加之當時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受意識形態和階級對立的影響,在認識上混同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的關系,這是1956—1978年資本范疇在中國經濟發展領域消失的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對集中一切資源建設工業化體系和國防體系具有重要作用,但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弊端很快就凸顯出來了。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思想逐步解放,突破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資本所擁有的文明性逐步被發掘出來,中國探索利用資本、商品和市場發展經濟,主動融入世界歷史發展潮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指出,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計劃經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引入資本替代計劃配置資源,更有利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①1978—1992年,中國不斷深化對資本和資本文明的認識,全面厘清了資本和資本主義的關系。從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中國共產黨全面開啟了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二) 社會主義具備駕馭資本的能力
不論是從馬克思對資本的論述,還是從社會主義利用資本的實踐來看,資本都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資本具有推進生產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資本以追求自身增殖為唯一目的會導致諸多問題。資本邏輯憑借其積累的物化勞動權力,將各種自然資源源源不斷地納入其增殖軌道中。盡管資本并不是現代社會資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但它卻是現代社會生態等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在馬克思看來,資本邏輯本質上是一種能夠持續收集和占有剩余價值的社會關系,但它又絕不是簡單的物化邏輯,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約束其發展。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的形成過程,全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資本文明雙重性特征的把握。資本本質上是一種負載了物質形態的社會關系,社會主義在利用資本發展經濟的同時,還需要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手段,化解資本發展帶來的問題,從而實現對資本的駕馭和導控。列寧在俄共(布)十一大上指出,蘇俄擁有足夠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手段實現對資本的駕馭和導控。鄧小平也指出,對“三資企業”不要怕,中國共產黨擁有規范資本生產的足夠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于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不斷強化制度法規建設,將資本嚴格限定在經濟生產領域。我們必須承認,改革開放以來,在資本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利用制度法規漏洞,侵蝕公共權力和公共領域,造成諸多社會問題的狀況。從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高度來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實踐過程中,黨和國家建立與完善了社會主義制度法規,不斷規范資本在生產領域中的行為,逐步阻斷了資本邏輯侵蝕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縱深推進,各項制度法規不斷完善,“講規矩”已成為各類資本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規制。
第二,不斷深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以公有資本引導各類資本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服務。毫無疑問,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駕馭資本發展經濟的核心價值旨歸。公有制經濟在引導、約束、化解非公有資本發展過程中造成的諸多問題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可以依托的重要物質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不斷發揮公有制經濟引導各類資本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第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切斷資本越界的文化基礎。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之所以想要不斷嘗試越界,其深層原因是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文化在作祟。這些思想脞說目的在于制造有利于資本發展的文化價值體系,通過不斷激發人的欲望,不斷形塑為資本生產消費服務的人群,進一步加劇資本嘗試文化越界的行為。①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全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資本生產既合乎法規又符合道德,是中國共產黨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重要經驗。
新中國在馬克思資本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對資本文明的認識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換。中國共產黨全面厘清了資本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確認了資本文明可以為社會主義所用。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站起來”和“富起來”的歷史任務,當下正闊步走進“強起來”的新時代。為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從人類歷史文明發展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高度出發,全面認識資本在生產力解放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激發資本活力,引導資本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綜合國力和發展生產力服務。
三、 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演進的現實啟示
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的歷史演進,深刻說明了社會主義不可能坐等資本發展達到其歷史容量,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借助商品、貨幣、資本和市場來發展經濟,從而不斷發掘資本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的活力。經過70多年的發展和積淀,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不斷深化對資本文明的認識,在實踐中形成了“私有資本批判”與“公有資本建構”共存的局面。故此,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必須在私有資本批判和公有資本建構基礎上,實現對資本文明的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基于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的歷史演進和經驗總結,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現實啟示。
(一) 要樹立認識資本文明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的發展演進歷程,為新時代認識和理解資本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積累。馬克思關于資本文明的論述是科學預見,新中國對資本文明的認識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充滿了歷史的、辯證的觀點,深刻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①馬克思曾指出,一切經濟范疇都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資本作為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經濟范疇,必然有其客觀存在的意義和促進歷史發展的進步作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間、客觀現實以及資本自身的發展演繹,資本為實現自身增殖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會呈現出來,并最終演變成制約自身發展的因素,即達到資本發展的歷史容量走向消亡。這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以歷史的、辯證的、全面的視角來審視和看待資本文明。
計劃經濟時代,受蘇聯經濟發展模式和意識形態的束縛,總是將資本視為野蠻的、罪惡的存在,拒絕承認資本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當然結合當時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的現實,可以理解這種對資本文明認識的偏差。市場經濟時代,盡管黨和國家逐步認識到了資本文明的歷史作用,積極利用資本發展經濟,但還要警惕在諸多西方社會思潮影響下,人們對資本文明的另一種極端化認識:不分時間、地點和條件地承認資本的積極作用,理想化地天真地認為資本可以解決一切發展問題,惘然不顧引入資本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社會主義建設要歷史地、全面地、辯證地認識資本文明,資本和資本主義經過一定歷史時期的發展會產生影響自身發展的桎梏,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矛盾所無法擺脫的。金融危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種種發展危局,已經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
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的演進歷程和經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衡量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考指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緊密圍繞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和生產力的提高來認識資本文明,即“三個有利于”標準。
(二) 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挖資本生產潛力
不斷挖掘資本在生產領域中的積極作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提供學理性支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資本文明觀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內在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開創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利用資本發展市場經濟的嶄新道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深入挖掘資本在經濟生產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符合馬克思資本文明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實踐的雙重要求。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①馬克思“兩個決不會”理論揭示出,現實社會主義跨越資本運動的歷史階段,直接進入未來理想社會,不僅不具有歷史合理性而且非常危險。只有建立在資本和商品文明充分發育的經濟基礎上,社會主義才能夠擁有闊步邁入理想社會的堅實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決不能拋開資本,這是新中國70多年來資本文明觀發展積累的重要歷史經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拋開對資本文明的片面認識,在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深入發掘資本文明在發展和解放生產力方面的潛力。
(三) 要堅持從全球視野審視社會主義駕馭資本的現實
社會主義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對世界發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利用資本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必然路徑;另一方面,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經驗,有助于全球經濟正義的實現。中華民族積貧積弱、落后挨打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從2010年起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之下,利用資本發展經濟,積累足夠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是中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重要物質基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利用資本和市場,積極融入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不斷向著經濟強國的目標邁進,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重要貢獻。新時代中國以昂揚姿態積極參與全球建設的基礎性前提是國富民強,否則參與全球治理、推進全球秩序變革將成為“空談”。在全球化格局中,西方國家把正義鏈接在私向度的資本上,將經濟正義定義為資本的最大化積累,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性社會問題并嚴重制約了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②近年來,某些華爾街資本竟然基于資本獲利的考量,多次下調多個主權國家貨幣的信用評級,嚴重侵害這些國家的合法經濟權益。黨的十八大以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正是遵循著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指導,堅持全球經濟正義的發展方向,不斷引導資本邏輯為世界發展服務。①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實踐,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并且已經開始對資本主義發展走向產生了一定影響。未來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中國駕馭和導控資本發展的實踐,一定會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馬克思畢生都在研究資本和資本主義,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十月革命后的“新經濟政策”和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為人類探索、利用資本文明發展經濟提供了全新的生態環境。在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深入挖掘資本發展生產的潛力,既是21世紀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要求,也是不斷激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實踐杠桿??梢云诖氖?,科學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資本文明觀,可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奠定更為堅實的思想和實踐基礎。
(責任編輯: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