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明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閱讀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的比重也在不斷變大,學生閱讀能力的理解也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閱讀法就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在比較兩篇文章后對知識形成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比較閱讀;閱讀教學;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2-0133-02
學生通過閱讀可以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審美能力,并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以后的學習中。因此,教師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固化,學生對閱讀的學習也沒有充足的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在語文中的比例在不斷增大。比較閱讀法有利于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用變得非常廣泛。本文將著重從比較閱讀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意義和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
1.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意義
(1)突破傳統教學局限性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比較淺,所以,教師運用比較閱讀法對學生進行教學非常重要,它可以讓學生把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對比進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技能。教師通過閱讀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清楚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對學生生硬傳輸知識,不能激發其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比較閱讀法中加入了學生對文章的思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
(2)擴大學生閱讀視野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學生閱讀文章的機會還是非常少的,而且質量也有待提高,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存在不利影響的。所以,教師應該運用比較閱讀法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并讓學生對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
(3)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小學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到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當注意自己的教學方式,多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來幫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散自己的思維。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大多沒有自己的思考,因此閱讀教學的效果也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而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就可以將同一類型或者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比較,比較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也會得到提升。
2.教師在教學時的切入點
(1)詞語的運用
首先教師可以從文中一些詞語的含義以及應用上著手,讓學生可以了解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表達效果,然后再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不同詞語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寫作風格的作者在寫作時候的匠心獨具。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一根”和“一把”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其表達效果,之后再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能夠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改變詞語的順序或者將詞語進行篩減,讓學生體會有何不同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多對學生進行引導,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缺乏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在這個時候對于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以及思維的提升要對知識的傳授意義來的實際得多。比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將文中“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擠壓過來”中的“似乎”去掉對文章的表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樣一來通過比較學生就會對文章的內容以及表達出來的含義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可以明白原來這一切都只是作者的錯覺,如果將似乎去掉,那么文中所寫的內容就會變成真的,文章也就不夠嚴密了。
(3)從修辭手法上著手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語句的意境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來學會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感悟作者所用的修辭手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分析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提升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的過程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比如,在《我的戰友邱少云》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其中的修辭手法拿出來讓學生賞析,幫助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1)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對比
教師在運用比較閱讀法的教學方法時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興趣愛好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制定后,教師也應該找到適合學生實際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學生在對文章進行對比時要找到不同的角度。素質教育的發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書匠的身份,充分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多自主思考,并在思考中提升自己。比如,在《黃山奇石》和《日月潭》的知識學習中,學生就可以把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這兩篇文章雖然都是對名勝古跡的描寫,但是材料內容確是不一樣的。《黃山奇石》描寫的是黃山的秀麗神奇和那些奇石的“怪”;在《日月潭》的文章中,作者描寫了日月潭早中晚時候的場景,讓學生感受了祖國河山的秀麗,體會了創作者對寶島臺灣熱愛的思想感情。
(2)相同作家不同作品進行對比
每個作品都不僅有一個代表作,代表作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所以,學生可以把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學生可以對比的方面有創作者的情感、寫作技巧等。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童話作品的比重在不斷增大,曹文軒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童話文學家。學生應該多閱讀曹文軒的童話作品,培養自己的想象力。曹文軒的《草房子》和《青銅葵花》雖然都是童話作品,但是傳達的主旨又是不同的。《草房子》中展現了純情的少男少女的感情、少年與不幸命運抵抗時的悲愴、垂暮老人的人性光輝。《青銅葵花》展現的是主人公一家面對天災人禍時頑強樂觀生活的狀態。所以,相同作家的作品不論從情節、主題、思想情感都是不同的,學生可以對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
(3)不同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就算一個時期的作家很有可能也有差異。比如,北宋時期的辛棄疾和李清照就是兩個風格的作家,一個為豪放派,一個為婉約派。學生要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這樣才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比如,在《大自然的聲音》和《父親、樹林和鳥》的作品都是對大自然的描寫。首先,《大自然的聲音》里面有對風、水、動物、水塘等景物的描寫;《父親、樹林和鳥》著重對作者與父親在樹林中的事件進行描寫;其次,這兩篇文章的關注點也是不一樣的,《大自然的聲音》注重的是寫景,而《父親、樹林和鳥》注重對創作者情感和價值觀的表現。
4.結語
總之,比較閱讀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充分思考,有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和擴大學生閱讀視野的好處。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材料的內容、對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學生在運用對比教學法時一定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興趣愛好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給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建紅.淺析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