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鳴
摘 要:在新時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強化方式方法的創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高校要不斷探索“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開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本文就主要圍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以及在具體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提出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通過實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1]。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要探索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結合當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創新、平臺創新、內容創新等方面入手,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一改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形式,真正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順應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潮流
伴隨著世界范圍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絡的普及,不僅僅是改變了信息溝通和傳遞的方式,更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聯網時代的影響[2]。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須要轉變教育思維,突破傳統的教育組織形式,借助于互聯網絡來獲取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平臺的拓展,由傳統的課堂教學轉向網絡教學,體現高校的教育先進性與創新性。
(二)迎合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探索實施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當前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和實際需求所決定。大學生作為網絡用戶群體的主要力量,他們對于互聯網的了解和應用程度更深,甚至于網絡已經成為了學生生活和學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借助于互聯網和各類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行為方式的融合,以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實現教育內容的傳遞,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和互動,更好地契合了教育規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動態性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具有動態性的特征。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各類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得到了普及和應用,手機、平板和電腦逐漸成為了大學生的標配。借助于這些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相關思政內容的學習,學習的時間和地點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中,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學生就能夠隨時打開自己的手機或者電腦來接受教育[3]。這種動態化的網絡教育模式就代替了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學生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同時借助于互聯網絡,還能夠更加及時迅速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無論是在教育的廣泛性,還是教育的覆蓋性上都具有傳統教育模式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互動性
伴隨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推廣,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大大增強。在傳統的課堂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還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聽這樣的單向傳輸的教育形式,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不利于學校和教師更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而通過開辟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道,學校及相關思政教師可以就相應的話題來發起互動討論,學生更愿意在網絡平臺中進行意見的交流,同時還可以為同學們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氣,同時還方便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優化和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內容。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教育平臺構建不夠完善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雖然實施了網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相應的網絡教育平臺構建水平較低,所采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過于單一,無法取得最為理想的教育效果[4]。主要就是體現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很好地整合利用相應的網絡資源,沒有完全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只是借助于現有的一類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來實現信息傳遞渠道上的更新,但是對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缺乏有效監督,并且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運營管理不夠專業,進而影響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效果。
(二)學生缺乏網絡信息甄別能力
當前高校在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阻礙就是日益多元化的網絡文化和網絡信息的沖擊。互聯網創造了一個開放、多元和包容的網絡環境,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開拓視野,但是在互聯網絡中也充斥著大量的不良和有害信息,學生缺乏對這些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再加上大學生的獵奇心理,意志不夠堅定,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成型,就很容易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誘惑和誤導,進而影響學生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待完善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還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夠豐富和完善的問題。首先就是體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實現了平臺和形式的創新,但是在內容上缺乏與時俱進性,仍然是以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灌輸為主,所謂換湯不換藥,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其次是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所利用的網絡資源比較有限,相應的教學內容文字和圖片居多,相關的影音視頻資料較少,缺乏立體、生動和直觀的教育。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措施研究
(一)搭建優質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要進一步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首先就要搭建更為優質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學校可以投入必要的資金來設計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讓學生通過學籍號進行注冊和登錄,這樣方便對學生的信息化管理,同時可以借助這一專業平臺進行線上督學,在設置時長任務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化的選擇內容進行學習和觀看,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5]。其次,這在借助于微信以及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來拓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同時,要進一步強化規范化的運營和管理,組建專門的運營管理團隊,及時更新和發布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對不良信息進行監督,從而實現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
(二)強化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
在實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來進一步強化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引導。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加入有關網絡道德和互聯網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育內容[6],讓學生時時警惕互聯網中不良信息的誘惑,明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作為公民需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通過強化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公民意識以及責任意識的引導,能夠為更好的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奠定重要的基礎。
(三)優化和豐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要更好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要進一步優化和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首先是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可以結合當前重大的社會話題和熱點新聞事件來開展主題教育,設置相應的互動討論問題,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中進行自由的討論和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給予積極和正向的引導,從而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真話對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7]。其次,是高校要重視對各類網絡公開課程和其他相關影音視頻資源的應用,可以借助于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網絡平臺來進行相關教育視頻的制作,借助一些重要的節日或者紀念日,如國慶節、烈士紀念日等鼓勵學生嘗試進行主題視頻的制作和推廣,從而不斷豐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積極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又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開辟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博覽,2020(15):243-244.
[2]李凡.“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途徑[J].福建茶葉,2020,42(3):308.
[3]朱新洲,蔣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3):61-62.
[4]孟祥,劉洋.“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3):5-6.
[5]陳明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20(4):81.
[6]喻欣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與路徑選擇[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2):169-170.
[7]黃亮,姚家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辦公室業務,2019(24):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