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崎
摘 要:《鏖戰》是徐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張新科教授為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周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本文以小說《鏖戰》為切入點,在深入挖掘其蘊含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的基礎上,探索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繼而發揮好紅色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鏖戰》;紅色文化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途徑,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高校教學中普遍推廣。《鏖戰》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應該深入挖掘其內涵價值,發揮好引領大學生思想、熏陶大學生精神的作用,努力開辟高校思政課教育新模式。
一、基于《鏖戰》的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時強調,要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好紅色基因,把淮海戰役精神發揚光大。小說《鏖戰》就是以淮海戰役為創作背景,創新形式,通過文學與歷史的交融碰撞,再現英雄先烈的高貴品質,不僅有利于傳播淮海戰役精神,更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于《鏖戰》的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小說《鏖戰》中蘊含的淮海戰役精神是其紅色文化的核心體現,淮海戰役精神貫穿戰爭始終,是凝聚軍心、振奮民心的寶貴財富,是戰爭勝利的必要保證。淮海戰役精神是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紀律意識,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黨全面領導的勝利,也是全黨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的必然結果,戰爭中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軍秉承“把方便留給友軍,把困難留給自己”的理念,團結協作,聞令而動,用血肉之軀筑起堅固堡壘,展現出頑強的斗爭精神與嚴肅的紀律意識。淮海戰役精神是不畏犧牲、勇于擔當的堅定信念,9縱隊27師79團在追擊黃百韜的路途中被沂河擋住道路,副排長范學福一聲令下:“同志們下來扛著!”10名戰士毅然入水,用肩膀扛起木板,架起浮橋,戰士們嘴唇烏紫卻不退縮,如粗壯的石柱挺拔屹立,用血肉之軀架起一座橋梁,開辟一條大道,打贏一場戰役,光明一個國家。淮海戰役精神是依靠百姓、萬眾一心的強大力量,“最后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老百姓就是一邊唱著歌一邊用小推車推出共產黨的勝利,推出中國的光明未來,人民群眾是戰役勝利的力量之源,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堅強后盾,是國家強大的后勤補給。
(二)基于《鏖戰》的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淮海戰役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發揮凝聚力與感召力的粘合劑,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引領人的道德行為的寶貴財富,這種精神不僅在革命時期,在建設共產主義的今天仍具有獨特的傳承價值。《鏖戰》作為淮海戰役精神的物質載體,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與優越性提供生命之源,為增強人民群眾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供精神支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豐富、生動、真實的素材。探索紅色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為回顧歷史,更重要的是啟示未來,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將這種精神轉化為發展的動力,探索以淮海戰役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傳承紅色文化基因,發揮紅色文化價值。
二、基于《鏖戰》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傳承紅色基因,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鏖戰》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先進文化的代表,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及人民群眾的政治理想與愛國情懷,而且具有極高的知識價值與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打下基礎。
(一)將基于《鏖戰》的紅色文化資源納入思想政治課程體系
思想政治課是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使大學生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主要途徑,為貫徹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高校應充分利用《鏖戰》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思政理論課注入新鮮活力。
首先,小說《鏖戰》作為淮海戰役精神的物質載體,本身即可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素材運用于思政課堂,教師可以開設“淮海戰役”專題課堂,創設合理情境,充分聯系《鏖戰》與思政課教材,通過觀看視頻片段、撰寫讀后感等多種形式將基于《鏖戰》的紅色文化靈活運用,開展課堂內體驗教學。其次,將《鏖戰》中的紅色文化資源納入思想政治課堂體系,不僅要注重其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應用,還應該創新形式,開展課堂外教學是親身接近歷史、感受紅色文化的有效途徑,以徐州本地高校為例,高校可以帶領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淮海戰役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基地,在實踐中了解《鏖戰》所傳達出的紅色精神文化內涵,耳濡目染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深入體會英雄們的革命斗爭精神,以史為鑒,奮發圖強。最后,可以借助新媒體手段,于網絡教學平臺,如超星學習平臺開設《鏖戰》紅色文化教育專欄,為學生提供線下課堂學習與線上網絡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及途徑,使廣大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自主把握紅色文化傳遞出的精神與內涵。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鏖戰》傳達的文化資源
校園文化作為以校園精神為基礎的群體文化[1],具有與課程教學不同的教育方式與價值,學校應該將《鏖戰》中蘊含的諸如淮海戰役精神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園文化滲透性、持久性的特點,喚醒學生心靈,增強紅色文化育人的時效性。
首先,我們可以在校園內創建人文景觀,通過環境傳達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例如建立紅色文化長廊,通過文字、圖畫、照片等介紹淮海戰役,化無形為具體,讓師生進一步感受和理解“淮海戰役精神”,激勵廣大師生領悟傳承。其次,要營造積極向上、具有鮮明特色的濃郁的思想文化氛圍,注重文化理念的塑造,將《鏖戰》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傳播,如利用校報、校園廣播、微信公眾平臺等宣傳紅色精神,營造紅色文化氛圍,樹立學校的理想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思想,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最后,要發揮好校園社團的引領作用,積極組織開展紅色文化系列活動,如紅色知識競賽、紅歌會等,在活動中感受紅色精神,增進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與把握。
(三)學校組織開展課題研究、話劇排演等項目
以徐州高校為例,學校可以依靠徐州地域優勢、資源優勢進行淮海戰役專項課題研究工作,師生共建課題研究團隊,總結經驗、推廣成果,打造獨特校園紅色品牌,增強對淮海戰役文化資源的深入開發。同時,學校可以根據《鏖戰》為范本進行紅色文化二度創作改編,例如對《鏖戰》進行多語言翻譯、排演話劇《鏖戰》等,通過藝術形式再現歷史,繼而大范圍巡演、推廣,不僅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提供活教材,也為更多的人理解和感受歷史提供新路徑。
三、結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高校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陣地,《鏖戰》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高校應該積極促進二者融合,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模式,提高其創新性與時效性,使大學生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勇.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的價值訴求[J].時代教育,2016(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