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當下,在我國各行業中,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我國教育領域之中,由于信息化教學具有眾多優勢,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所以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推崇。本文主要圍繞信息化教學在高職《經濟發展應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手段;高職院校;《經濟法應用》
一、前言
信息化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虛擬仿真技術等引入其中,這樣可以使原先復雜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象化,繼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近些年來,信息化教學設計在我國各省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推動了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基于此,圍繞信息化手段下高職《經濟法應用》課程教學設計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體現
在高職院校中,法學專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上對其加以分析。廣義上,經濟法指的是市場經濟所有行為需要遵循的準則,除了我國,其他國家也有一些學院將經濟法作為核心課程,所以在經營管理中,經濟法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狹義上,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會計專業主要集中于財務管理、審計等方面,面對煩瑣的經濟業務,學生需要掌握會計準則。而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需要將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之中。
(一)理論層面
經濟法是經濟類和管理類的基礎性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好壞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較大的影響,還會影響學生的就業。經濟法課程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等特點,該課程為其他學科提供法律方面的依據。在高職經濟法教學中,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識,可以使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提升,最終實現知法與懂法。
(二)實踐層面
現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職院校主要是以培養實用性的高素質人才,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了今后的發展,高職院校需要加快改革步伐。由于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許多大學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為了解決這一現狀,就需要高職院校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1]。而在經濟法教學中,采用信息化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經濟法知識,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三、《經濟法應用》的教學目標
《經濟法應用》課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困擾著不少學生的學習,所以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要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重難點。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要讓學生了解合同的簽訂程序;讓學生了解合同簽訂之時所需要履行的原則;讓學生掌握違約的類型等。
至于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通過學習該課程,使學生能夠順利簽訂商務合同;第二,通過學習,使學生辨別合同所具備的法律效力;第三,通過學習該課程,使學生能夠根據具體案例判斷違約的類型。第四,通過學習,使學生根據案例中所呈現的違約行為制定解決方案。此外,除了讓學生掌握專業方面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主要包括誠實守信的素養、合作精神、勇于實踐等。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該課程,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以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2]。
四、當前《經濟法應用》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陳舊
在《經濟法應用》的教學中,一些高職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法,也即是自己充當課堂的主導,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觀點。在這種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提升,課堂的氣氛較為沉悶,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教師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割裂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這使得一些學生雖然掌握了相應的理論知識,但是不能夠將其靈活地應用于實踐之中。當學生步入社會工作崗位之后,不得不重新摸索。
(二)教學方式相對單一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高職教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較大的打擊。雖然有些教師也引入了多媒體教學法,但是由于教師過多的解讀知識,使得多媒體教學并沒有擺脫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其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法其實并無太大區別。事實上,多媒體教學法是對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如果教師能夠合理應用,則可以將該教學手段的功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例如,對于一些枯燥、難懂的知識,可以利用視頻、動畫、圖片等形式加以轉換,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更加的容易。
五、信息化教學手段下《經濟法應用》課程的教學設計
本課程共分為8學時,總共360分鐘,平均每個項目2個課時。在該課程的教學中,由于所講解的內容屬于認知層面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來展示知識點,通過圖片、視頻以及文字等有機結合起來,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去完成相應的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一)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為了使《經濟法應用》課程的開展更加順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改變以往枯燥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造精品課程平臺,將《經濟法應用》課程安排上傳到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前往平臺下載觀看,這樣學生就能夠提前了解學習任務,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第二,教師也可以利用微信或者QQ等通訊工具,將問題或者任務發布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教師設計的問題去預習,這樣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所錄制的視頻上傳到平臺,讓學生能夠隨時觀看,并且可以與室友或者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第四,在精品課程平臺中,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布置課后作業,這樣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五,在課堂之外,高職院校可以邀請專家來校開展講座,讓這些專家為學生講述書本之外的知識,使學生提前了解今后的就業方向[3]。
(二)設置實踐環節
在《經濟法應用》課程的教學中,實踐教學也非常重要。通過開展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對經濟法有關的內容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在教學之時,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為學生設計每節課的教學任務,然后公布到班級微信群之中,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去預習知識,并落實任務方案,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經濟糾紛的處理為例,在講述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教師設計這節課的任務,然后通過微信群發布。隨后,學生進入到精品課堂平臺,通過該平臺了解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在課前預習中,學生采集有關經濟糾紛違約責任有關的法律條文,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4]。再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經典案例視頻,當學生看完后,讓學生圍繞這個案例進行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解決方案。此外,教師可以多聆聽、觀察各小組的討論,以了解各小組的想法,當學生的討論遇到了阻礙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指導。最后,當各小組確定了方案之后,教師對各小組的方案進行評論。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都需要確保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采用了分組討論法,還引入了案例分析法,尤其是將信息教學手段引入到課堂之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通過信息技術搜集相關案例
在教學設計期間,教師要重視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去搜集教學資料。由于《經濟法應用》的實踐性較強,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述理論知識,則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要多收集經典案例。而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征,能夠滿足教師的案例收集需求。學生通過觀看實際案例,有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知識。此外,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看完經典案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讓學生去扮演視頻中的人物,重現視頻中情境。如此一來,就能夠發揮信息化技術的作用,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六、結語
綜上,在《經濟法應用》課程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繼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信息化教學來輔助學生理解知識,可以利用該手段搜集相關的案例,利用該教學手段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如此,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訓練。
參考文獻:
[1]王露佼.信息化下的高職《經濟法基礎》教學設計[J].納稅,2020(3):195.
[2]萬依云,何洪.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設置研究——基于財務轉型背景下海南省中高職3+2院校及企業的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0):23-31.
[3]方燁.高職經濟法課程“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設計[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17-21.
[4]衡怡君.論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職經濟法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8(8):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