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雋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也逐漸融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教學領域來看,多媒體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也逐漸成熟起來。以下將立足于這種現實背景,開展關于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方面的探究,以便為相關教學活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多樣化的表達方式處理教學內容,從而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下,教師往往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熱情。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強化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力,以此改變僵硬死板的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和綜合性學習能力。
一、借助多媒體技術克服小學數學教學難點
眾所周知,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具有抽象性,這便導致教師在課堂中難以通過語言表達讓學生理解此類知識。在多媒體技術的作用下,抽象化的內容得以向具體轉變,學生也能通過視頻和圖片等直白描述方式理解各項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省教學時間,這是因為教師在過去的教學中要花費大量時間板書,然后再一一陳述知識要點。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拖慢了課堂節奏,還會導致學生的精力被長篇累牘的描述消磨。因此,教師在遭遇教學難點時,可以嘗試引入多媒體技術改善教學方法,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用動態、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正如在剛學習“圖形的運動”時,部分學生會受缺乏空間想象能力的影響難以理解圖形運動產生的結果,此時教師就可以將事先收集好的教學資源向學生展示。例如在講解軸對稱的圖形變化時,教師可以將對稱的圖形變得更加有趣,如兩個連接的三角形變成一條魚,然后魚向對稱軸翻身,完成圖形的變化。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年齡普遍偏小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更有吸引力,學生在這種趣味性的學習當中也更容易掌握知識要點。
二、在多媒體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
小學階段的很多數學學習內容都與生活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而這也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的良好切入點。為了更好的將生活素材引入多媒體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積極尋找生活中與課程相關的內容,盡量用合適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視角看待生活。例如在二年級上冊的長度單位學習中,教師就可以把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拿出來提問。例如:“同學們家里都有椅子嗎”,學生都會回答“有”,并且聯想起家里椅子的樣子。然后教師就可以繼續提問“哪位同學能夠說出椅子的長、寬、高呢?”下面的學生給出答案的寥寥無幾,或者有學生胡亂說出一個長度。這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這個長度一般和什么物體長度接近,然后再讓學生對比是否與椅子高度相同。完成這些引導性提問后,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演示1cm、1dm、1m等對應的物體長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能給學生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回家后真實測量物體長度,并且第二天和老師、同學分享,這樣就能讓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的態度和探究意識。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性,可以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最重要的作用莫過于活躍課堂氣氛。因為小學生生理發育尚不健全,而且天性貪玩好動,所以想要讓學生在長時間的課堂學習中保持精力確實是一件難事。不過在多媒體教學方式的作用下,這種狀況已經得到了改善;多媒體教學方式中往往會夾雜著音頻和視頻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多種感官的刺激,從而在枯燥的課堂學習中得到調節。另外,多媒體技術也給了課堂教學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以往的課堂點名中,教師往往根據自身意愿進行點名。在多媒體設備的支持下,教師可以使用點名軟件,讓學生代表自己上來抽點名。在這種點名方式的作用下,學生和教師間的關系也在無形中被拉近,學生也更加愿意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四、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課標明確對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提出要求,除了必要的知識性教學外,數學教學還應當在學生自主思考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有所兼顧。在這種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相較于其他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調動海量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保障;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為教師的針對性指導提供現實依據;能夠創設出輕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更加投入的理解數學。當然,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利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到探究步驟的展開,從而為學生發展數學探究能力提供借鑒。
五、結束語
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正視該教學手段的作用,積極豐富相關理論知識,以便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培養包括探究學習能力在內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有如草.淺談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60):93-94.
[2]薛新龍.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8(A0):99.
[3]歐陽萍,史能興.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6,33(12):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