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鳳
摘 要:該文闡述了鳳臺縣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促進縣域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參考。該文
關鍵詞: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鳳臺縣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7-0012-03
鳳臺縣位于安徽中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現轄1個開發區、16個鄉鎮,下設213個行政村、38個社區,總面積1100km2,耕地面積46100hm2,總人口73萬,其中農業人口61萬,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縣。年均降雨量800~1000mm,無霜期216d,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1696.5h,氣候適宜,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有西淝河、港河、架河、永幸河和茨淮新河5條骨干河流,全長161.6km;有城北湖、花家湖和姬溝湖3大水面,面積3000hm2,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農業基礎好,以小麥、水稻種植為主。自2006年鳳臺縣就提出加快推進由傳統農業縣向現代農業縣跨越轉型,鳳臺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1 農業發展現狀
1.1 糧食生產情況 近年來,鳳臺縣緊緊圍繞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大力推進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常年糧食播種面積在10.67萬hm2以上,年均總產60萬t左右,實現14連豐;9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3次被評為安徽省糧食生產3大行動先進縣。
1.1.1 落實惠農政策 鳳臺縣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扶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配套措施,用于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應用、秸稈綜合利用、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民技能培訓、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稻麥高產攻關和農業“三新”示范推廣,扶持糧食生產,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1.2 打造高標準農業縣 鳳臺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村級泵站改造列入縣級民生工程,實施大型水利工程和“千億斤糧食增產能力”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和現代農業發展等項目,逐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業部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縣、安徽省綠色增效示范縣、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示范縣、安徽省專用品牌建設示范縣等創建,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1.1.3 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將購機補貼政策對大型旋耕機、免耕播種機、多功能復式作業機械和秸稈綜合利用機具(撿拾機、打捆機、66.19kW以上深翻機、粉碎機等)傾斜。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90.738萬kW,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4%。
1.1.4 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按照“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要求,穩定面積、主攻單產,依靠技術、提升品質。全縣小麥主推品種由2003年的30多個減少到2016年的9個,水稻主推品種由2003年的40多個減少到2016年的12個,稻麥主推品種優質率達到100%。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到位率達100%。組建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隊180個、無人機飛防培訓中心1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6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縣域機械插秧基本實現全覆蓋。
1.2 其他產業發展情況 2005年鳳臺縣提出農業產業化“51169”工程,圍繞優質糧、蔬菜、畜牧、水產和經濟作物5大主導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截至2016年底,建設了瓜菜生產基地6666.67hm2;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2.6%,建成部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家、省級5家;水產業重點推進名特優水產品發展,積極探索試點示范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稻魚、稻蟹等9種典型新技術模式,稻蝦模式生產的綠色有機大米獲得全國最佳綠色生態金獎。
1.3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情況 “用工業理念抓農業”是鳳臺縣發展高效農業的“一劑良方”。創建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1個——鳳臺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園區將建成以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全程服務化為引領、以農產品加工為先導、以三產聯動發展為特色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入駐農業企業8家、各類經營組織50余家;園區內智慧農業溫室、苗木花卉培育工廠等入園項目已投產,初步形成了農業科技探索、苗木花卉、觀光采摘3大特色園區;已形成現代糧食、蔬菜、觀光園藝3大主導產業,以及1個關聯產業——涉農現代服務業,“3+1”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1.4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 鳳臺縣現有規模化農產品加工企業近10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市級58家。20家農業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26家農業企業年產值億元以上。擁有各類農產品品牌65個,其中綠色食品16個、無公害農產品23個、農產品地理保護標識2個。依托“郵樂購”、“樂村淘”、“淘實惠”,建成村級電子商務網點,實現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規模化糧食種植1200余戶、蔬菜生產500余戶、水產畜禽養殖700余戶。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三品一標”認證基地面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2%。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1個、部級標準化養殖場2個,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迅速。
1.5 農業經營機制創新情況 鳳臺縣加大農業支持力度,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1.5.1 大力開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工作 鳳臺縣從2010年開始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工作,2013年被列為試點縣。目前,全縣合作社、家庭農場共1000家以上,其中創建國家級示范社5家、省級15家,組建了2家合作聯社。創立了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風險抵押金,與縣級合作社星級評定掛鉤,實施資金、技術、人員等多方扶持做大做強。
1.5.2 大力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 鳳臺縣是全省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首批試點縣,全縣確權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計發證超過12萬戶。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目前主要是以農地抵押為補充形式貸款、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及流轉協議為補充抵押方式貸款和以承包土地經營權為補充貸款3種形式放貸,累計發放7000多萬元。安徽省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鳳臺分所已掛牌營業。
1.5.3 創新開展“糧食銀行” 2013年鳳臺縣在安徽省率先創建了“糧食銀行”,主要是按照商業銀行經營貨幣的思路,吸納農戶存糧,存糧戶憑在糧行和農業銀行辦理的“存糧折”與銀聯卡,自由選擇“消費”的一種新型糧食經營模式。4年累計經營糧食6萬t,較好地解決了農戶曬糧難、存糧難、賣糧難和糧食加工企業用糧難、融資難等問題,既增加了種糧農民收入,又很好地實現了“三產融合”。 與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定點供應商合作,實現了“鳳糧入川”的良好開端。
1.6 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 鳳臺縣有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6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28個,對鄉鎮人員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
1.6.1 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 成立農技推廣服務專家組,從縣鄉兩級農業技術人員中公開選聘技術指導員,每個技術員聯系1個合作社(或農業企業),指導10個示范戶,每個示范戶至少輻射帶動5戶,形成了技術服務單位、專家組、技術指導員、合作社、示范戶、輻射戶層層延伸的農技推廣工作網絡。
1.6.2 加強基層農技站所基礎設施建設 每個鄉鎮農技站都配備了電動車、筆記本電腦、投影儀、數碼相機、農技和氣象信息村村通智能無線廣播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辦公設備。在全縣16個農業鄉鎮、200多個村建立了農技推廣視頻廣播信息平臺,實現了縣、鄉、村3級農技信息平臺建設全覆蓋。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和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稻、麥等糧食種植面積仍偏大,供求結構上有效供給不足和結構性過剩并存。二是農業基礎設施滯后。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和渠系水利用率還比較低,基本農田改造比例不高。采煤沉陷區不斷擴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破壞依然持續存在。三是科技支撐功能不強。農業科技發展總體能力不強,科研成果整體水平不高,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低,“產、學、研、用”連接不夠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小、產業鏈短。四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基層農技、農經人員現在正處于青黃不接時期,在職人員大多是40歲以上的大中專生,專業人才缺乏,缺編嚴重,即將出現專業斷層。五是農民科學種田水平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人員文化素質較低,服務水平差,農業專業社會化服務進程推進緩慢。六是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大、有效抵押擔保少,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3 發展對策
3.1 優化農業產業
3.1.1 區域化布局 圍繞優質糧、精細菜、畜牧、水產和經濟作物5大主導產業,推進相近產業鄉鎮形成同一農產品、同一品牌產業集群,做強優質糧,做大精細菜,做優魚肉禽,突出打造綠色可持續的規劃布局和完善綠色發展的推進機制,逐步完成糧食種植、蔬菜種植、畜牧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業的區域布局。
3.1.2 推進標準化建設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時代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強標準的制定、宣傳推廣和使用指導,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把是否按標生產作為政策支持的重要條件。加快現有農產品地理保護標識、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拳頭農產品基地建設,推進縣域農業綠色轉型發展。
3.1.3 推進品牌化建設 品牌強農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提升品牌聚合度,改變現有農產品品牌層出不窮的亂象,改“亂拳”為“組合拳”,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力爭1個產業形成1~2個主打品牌。提高品牌含金量,發揮同一農產品合作社或合作聯社宏觀協調作用,建立完善縣域農產品品牌目錄和縣域公用品牌準入和標準制度,加快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把生產、品牌、市場貫穿起來,從源頭上提升,從市場上支撐。
3.1.4 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圍繞基地建市場,通過市場帶基地,規劃建設米面大市場、糧油交易市場、蔬菜批發市場和畜禽大市場等農產品專業市場,有力帶動生產基地的發展。
3.2 強化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五大平臺”
3.2.1 信息支撐平臺 把現代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搭建“互聯網+農業”平臺。以農業信息主體網站、手機短信、微信等為基礎,建設網絡服務平臺。整合全縣涉農網站,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服務系統,使其成為信息發布、專家在線咨詢、會員自主建站、數據匯總分析、電子交易、本地“三農”發展集中展示的中心,為廣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政策、科技、市場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務,實現遠程指導、智能作業、網上交易等智慧農業模式。
3.2.2 服務支撐平臺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緩解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足和滿足規模化經營需要的有效辦法,也是農業發展的新動力。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貼近需求,把“鳳臺縣植保專業社會化服務”模式逐步擴大到農業生產發展各個服務領域。培養多元主體,重點扶持由以前的規模經營主體逐步擴大服務而形成的服務主體,使其發揮當地農業資源稟賦,立足不同功能發揮各自優勢。不斷創新組織形式,推進聯合融合發展。
3.2.3 教育支撐平臺 重點抓科技培訓工程這一惠農工程。強化全縣農業技術人員專業和市場培訓,要“走出去、推出去、引進來、推下去”。組織各級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加大農民學歷教育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電子商務培訓等,每年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員及農民5萬人次以上,基本實現了1戶1位科技明白人。
3.2.4 產學研支撐平臺 加快推進院士工作站和“孵化器”工程建設, 強化縣域農村現代化技術模式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與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對接,探索“創新團隊+新型經營主體”的科技服務模式,推進“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行動,改變農業科研與生產應用“兩張皮”現象。
3.2.5 農業項目支撐平臺 全面落實糧食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等強農惠農政策,在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國家、省、市政策動向,瞄準產業政策導向,著力抓好對上項目爭取工作。加強全國“千億斤糧食增產項目”、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等項目管理,切實發揮項目建設效益。
3.3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加強農產品生產全程可追溯制度試點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將農業生產各環節納入監管系統,全方位發揮監督、鼓勵、鞭策和推動作用。加快組建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提升檢測中心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推行農產品產地合格證試點,提升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為強化品牌建設和提升縣域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3.4 以“三變改革”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資源變資產,要將集體擁有的資源要素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作為入股資產,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進行開發經營,增加集體和農民收入。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參與農村集體資源的經營管理,鼓勵各村自行成立企業、合作社等組織,按法定程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資金變股金,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業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資金除外),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資金,入股經營主體,獲得股份收益。支持將村級光伏電站收益等集體積累的資金、收入投入到企業、合作社。制定出臺更多支農、惠農政策,充分發揮“勸耕貸”等金融產品作用,加大農業企業金融扶持力度,提高社會資本投入吸引力,變“輸血”為“造血”。農民變股東,要充分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權益不受損、生態環境不破壞的前提下,引導農民將已確權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實現生產經營規模化,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