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延坤
【摘 要】目的:探究在重癥醫學科住院治療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方法:通過以我院重癥醫學科在2018年之前收治的56例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分析這些患者在住院期間院內的感染情況,然后再匹配2018年經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56例患者,觀察記錄實驗患者經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前后患者的院內感染率、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滅菌消毒效果評分情況。結果:進行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前有13例(23.21%)患者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為82%,滅菌消毒效果評分80.7分,進行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有3例(5.36%)患者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為94%,滅菌消毒效果評分93.5分,組間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χ2=6.825,P<0.01)。結論: 重癥醫學科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率較高,發生感染和患者自身因素、住院時間、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關系密切,經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感染率明顯降低,院內綜合質量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關鍵詞】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004-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through intensive medicine before 2018 were 56 cases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ing these patients in 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then match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in 2018, 56 patients,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experiment by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fication rate, sterilization disinfection effect score. Results before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in 13 cases (23.21%)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percent of pass is 82%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scoring 80.7 points sterilization disinfection effect,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in 3 patients (5.36%)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percent of pass is 94%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disinfection effect score of 93.5, contrast between the data set (χ2= 6.825, P < 0.01).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tensive care unit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own factors, length of stay, antibiotic use and invasive opera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Hospit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Measures to prevent
重癥醫學科十分的特殊,其是將最先進的醫療設備以及技術集中運用的科室,并為所有治療的患者提供最優質和精準的治療。該學科治療的患者均具有病情嚴重且復雜的特點,并且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嚴重下降,在治療過中需要進行有創的檢查以及相關的操作過多,由此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在醫院內出現感染的情況,進一步加重患者治療的復雜性,并增加了患者在經濟方面的負擔,較為嚴重時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1]。通過對重癥醫學科出現的感染情況進行有效的控制,進而有效的提升科室的綜合質量,并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影響[2]。本文對重癥醫學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防范措施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重癥醫學科2018年之前收治的5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特征及相應危險因素,并進行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匹配2018年經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56例患者,干預前實驗患者男性30例、女性26例,患者年齡37~75(57.1±3.8)歲,入住重癥醫學科5~14(8.7±2.2)d。干預后實驗患者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36~74(56.7±3.3)歲,入住重癥醫學科5~14(8.2±2.6)d。實驗患者自愿參與此次實驗研究。兩組患者治療后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院內感染危險因素監測與分析
成立專業感染控制小組,參考《美國CDC/NHSN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的監測定義和急性醫療機構感染的分型標準(2009版)》[2]分析干預前實驗患者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診斷、有創性操作情況、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感染發生情況、分離菌株數量及類型、院內感染部位等。監測結果顯示,干預前56例研究患者中,有13例(23.21%)患者出現院內感染情況,進行病原菌分析顯示,單一菌株感染9例(69.23%),混合菌株感染4例(30.77%)。檢出病原菌菌株18種,主要以革蘭陰性菌為主,有12種(66.67%)。分析患者主要感染位置顯示,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2例(15.38%)、泌尿系統感染8例(61.54%)、導管血流感染3例(23.08%),分析產生上述感染的原因是:(1)患者自身因素。(2)住院時間過長。(3)抗生素使用過量或不合理。(4)侵入性操作過多且控制不當。
1.2.2醫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
院內感染危險因素主要干預內容如下:(1)切實落實手衛生制度,定期檢測手部菌群。(2)加強環境衛生消毒管理,定期檢測消毒質量,消毒責任落實到人。(3)加強多重耐藥菌管理。微生物檢驗報告應雙份打印,一份送ICU,一份送醫院感染管理科,落實多重耐藥菌消毒隔離各項措施。(4)加強呼吸機管道管理,吸痰操作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5)非必要時不進行侵入性診療操作,并嚴格控制操作時間。(6)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建立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監督機制等。(7)簡化患者治療流程,合理控制患者住院時間。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實驗患者經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前后患者的院內感染率、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滅菌消毒效果評分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使用SPSS24.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兩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2 結果
進行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前有13例(23.21%)患者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為82%,滅菌消毒效果評分80.7分,進行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有3例(5.36%)患者出現院內感染情況,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為94%,滅菌消毒效果評分93.5分,干預后出現院內感染情況顯著降低,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滅菌消毒效果評分顯著提高,組間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χ2=6.825,P<0.01)。
3 討論
在臨床的實踐過程中,院內感染對重癥學科的患者來講是嚴重影響預后的因素,所以針對患者而言,提高院內感染的有效控制可以改善預后的效果。受制于重癥醫學科的自身特點而成為發生感染最高風險的科室之一[3]。重癥醫學科主要收治一些危重患者、復雜大手術后患者、需要搶救患者、大面積燒傷患者、需要持續使用呼吸機或CRRT治療患者、需要監測生命體征患者,這些患者病情較為復雜,自身抵抗力較低,易發生醫院內感染情況[4]。分析患者臨床資料不難發現,重癥醫學科患者一旦發生感染,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甚至會加重患者死亡風險,對患者影響較大。重癥醫學科主要收治一些急、危、重患者,是醫院的高風險科室,所以醫院感染控制是重癥醫學科日常管理的重點[5-6]。本文對重癥醫學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監測與分析,結果顯示,隨機篩選重癥醫學科56例研究患者中有13例(23.21%)患者出現院內感染情況,感染率比較高,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住院時間過長、抗生素使用過量或不合理、侵入性操作過多且控制不當等引起的。所以需要對上述因素進行控制,經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后發現,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率明顯降低,綜合質量管理合格率、滅菌消毒效果評分顯著提高,和干預前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χ2=6.825,P<0.01)。
針對于此,在院內通過對感染加以有效的控制,并在控制時針對不利的危險因素加強管理,注重院內感染的預防措施,并對出現感染的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該科室的管理人員應當在控制院內感染時注重引導護理人員對感染進行控制的有效性和積極性,并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學習,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水平[7]。針對無菌操作以及消毒隔離的相關制度進行完善與改進,科學合理的針對科室的環境以及物品進行清理和消毒處理[8]。提升醫護人員對手衛生的執行力度,杜絕一切傳播的途徑,針對具有傳染性的患者進行相應的隔離并惡夢探視[9]。另外,對醫院的感染制度和操作規范進行改進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的對醫院感染進行相應的評估,有效的控制感染,進一步提高對感染的管理質量,減少感染的機率[10]。
綜上所述,重癥醫學科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幾率較高,發生感染和多種因素有關,所以在醫院特別是重癥醫學科開展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干預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明顯降低院內感染率,提高院內綜合質量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江流,湯才紅,鄭萍.急診科重癥患者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防范管理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14):32-33.
[2] 胡曉燕.急診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防范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v.26;No.266(07):208-210.
[3] 余天波.重癥醫學科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84):54+171.
[4] 朱善軍,倪曉艷,吳巧珍,等.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監測及危險因素[J].中華重癥醫學電子雜志,2019,5(01):9-14.
[5] 丁海蛟.重癥醫學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防范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02):167-169.
[6] 邰素琴.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2):1493-1494.
[7] 于曉明.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控制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04):10-11.
[8] 呂寶林.重癥醫學科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6):60-61+103.
[9] 陳王凱.運用風險評估方法降低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發病率[J].人人健康,2019(17):30-31.
[10] 要莉莉.重癥醫學科醫院內感染病原學現狀調查及耐藥性分析[D].河北醫科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