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順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用教學導學的方式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和特點,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也可以更好地開展與學生的互動,依據學生的特點來開展教學,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導學式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出發,探究了有效教學導學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學式教學法;導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導學式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階段的教學當中,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本當中的知識,同時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使學生面對新知識的時候能夠主動探索、積極研究。導學式教學法的應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養成積極探索的習慣,從而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應用導學式教學法實現了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它是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所開展的針對性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導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好地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學習的效果。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還可以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養成積極思考的能力,培養自身的抽象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習興趣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實現學生知識拓展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要對他們進行適當提示,通過導學的方式對學生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優點進行肯定和表揚,這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體會到樂趣,樹立起強烈的自信心,從而以更積極的態度進行數學學習,在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增強個人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教學導學策略
(一)設置導學提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學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導學提綱的設置是首要的環節,這是新課導入的基礎,同時也是整個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在導學提綱設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入法、演示實驗法、故事導入法等不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并以精煉的語言和多樣化的教學原則來設計導學提綱。比如在學習“分數的性質和意義”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為引導來進行導學:在一場家庭聚會上,小明與哥哥姐姐共同分享一塊蛋糕。哥哥吃了蛋糕的1/2,姐姐吃了蛋糕的1/4,那么小明最多可以吃掉整塊蛋糕的多少?通過這一問題的引導,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分數相關的知識。
(二)實施教學導學、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完成導學之后,教師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通過有效的導學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在這個階段,學生已經對課堂學習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他們制定相應的學習方案,并將該方案的內容提前告知學生,使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做好對相關知識的歸納與總結,以此來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導學案當中引導學生對多邊形面積進行分隔求解,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對不同的多邊形對學生進行具體化的指導,與學生共同探究圖形的分割方法。
(三)進行導學歸納、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要進行導學歸納,通過有效的導學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這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基本思路,實現學習思維的規范。與此同時,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當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知識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從能力和知識這兩個方面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教學成果進行評價,這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應用教學導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導學提綱的設計,在課堂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同時還要在課堂總結階段進行積極的導學。
參考文獻:
[1]張屹,白清玉,李曉艷,朱映輝,范福蘭,謝玲.基于APT教學模型的移動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與成績的影響研究——以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8(01):26-33.
[2]徐乃楠,孔凡哲.實踐取向的小學教育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實踐研究——以《小學數學教學論》等四門課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