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
摘 要:現代漢語是高職院校小學教育語文方向的必修課。課程內容廣泛,知識結構體系龐雜。該課程通常分為六個部分:緒論、語音、單詞、語法、詞匯和修辭,通過系統知識的講授,使學生能正確、恰當地理解漢語基礎知識,從而為小學教育其他的文學類課程,如 “基礎寫作”、“中外文學經典導讀”、“小學語文教法”課等打下堅實的基礎。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全面掌握漢語基礎知識,樹立民族認同感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小學教育領域人才,實現從自我發展到教育教學的完美轉變。鑒于語文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的局限性,本文從自身出發,貫徹落實“診改”意識,分析、診斷、改進,對新課程背景下各大高等職業院校的改革措施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獲取有益經驗,以求為現代語文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有益經驗
為培養大學生觀察和分析漢語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正確使用標準漢語進行教育教學,高等職業院校于大一階段開設現代漢語必修課程,其教學目的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建立對現代漢語系統的理性認識,二是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文學、語言素養和一定的文學、語言教學能力。目前現代漢語教學與教學目的存在較大局限性,經過一學年的學習,學生運用語言的技能、文學素養都沒有明顯提高,難以勝任小學語文教師的身份。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教學改革重任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小學教育專業下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現狀概述
現代漢語課程設置的目的是提高語言文化素質修養,提升學生對漢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實際運用能力、語文教學技能。然而經對學生的調查反饋,現代漢語課程的趣味性低,教學內容編排不合理,和“普通話”課程和文學課有較多重復的部分;實用性較差,理論內容過多,難以應用到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課堂呈現效果十分不理想,學生對此課程的熱情不夠飽滿。種種跡象導致現代漢語教學的課堂效率低下,學生不能達到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以果溯因,從選材,教學內容上看,目前小教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所用的是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同的教材,教材內容對小教專業教學對象的需求考慮不多,沒有發揮 “提高小教專業學生的文化語言素養和語文教學能力”的作用。
二、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局限性
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對教師的基本知識儲備、教學技巧是個很大的考驗,在低年級尤其注重拼音教學、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和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而現代漢語課本的教學內容以理論研究為主,不接“地氣兒”,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懂死記硬背,反而忽略了理論背后呈現的龐雜的漢語基礎知識,甚至連最基礎的根據 《漢語拼音方案》給漢字注音都做不到,更是不能正確區分漢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確書寫常用漢字的筆順筆畫。這顯然是地基還沒打牢就開始建設上層建筑,難以滿足小學語文教學的需要。再者,學生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認知割裂,教學內容無法適應教學目標,兩者無法融會貫通,就業時無法滿足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各大高校開始反思教學過程,一改傳統教學模式,對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
三、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改革有益經驗比較分析
以曲靖師范學院、重慶學院、亳州學院、黃岡師范學院等高等職業院校為例,結合多個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的課程改革有益經驗,收集分析整合成以下四個方面,以下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況、多媒體手段四個角度展開論述分析。
(一)教學內容革新。多個高等院校在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改革中首先提及了教學內容老舊這一觀點,所以首要解決教學內容的任務刻不容緩。小學教育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主要是為小學階段培養高文化素質、強教學技能的語文老師,因此,應該基于教師崗位的工作要求,編排教學內容。現代漢語課程體系分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四大板塊,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盡管是年年修訂,也無法跳出固有的框架;而語言學習更新換代快,因此作為教學依據、根本的教學內容,必須首要更新。在此前提下,教師必須深入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標,對近兩年編寫出版的、對學科研究新成果有所反饋的新教材進行精心選挑選,并從《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中廣泛搜集有關現代漢語的新知識進行更替、補充,從基礎抓起,優化教學內容,避免所學內容與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脫節。
(二)“以人為本”的教學法。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
好的教學方法可讓事半功倍。大一期間開設的兩門文科課程,“現代漢語”和“文學經典導讀”,象征著文科教學的兩種類型,文學類的課程往往生動、活潑,故事性強,能挑起學生的興趣;而語言教學相對來說較沉悶、死板、枯燥無味,課堂氣氛難以調動,如果課堂再充斥著“填鴨”式教學法,那語言教學便是難上加難,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教學內容在不斷更新的同時,現代漢語教學方法也應緊隨其后。由曲靖師范學院發表的研究報道具有高度參考價值,他們提出,首先,要突破傳統單向的“講授法”,拒絕教師主導課堂,而是應該樹立起學生對知識的“進攻”意識,層層引導,逐項突破,化被動為主動,進而形成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課堂氛圍。教師盡量少講、精講,基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身份,教師甚至應該在教法課之前,提前讓學生來當一下“小老師”,目的是促使學生為“教”而千方百計地“備課”,增強對教材的處理、理解;上完課后,教師可對小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再對知識進行細化梳理,在全班進行組織反饋交流活動,記錄下上課的心得體會,這樣,學生不僅能情緒高漲地完成任務,同時也提前訓練了師范生技能。
(三)面向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結合多個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系小學教育專業做出的研究報告分析,現代漢語課程脫離語文教學實踐這一現象十分普遍,學生學到的內容難以應用到教學上,多個高校針對這一現象提供了解決的措施及想法,經嚴格比對,重慶文理學院的改良策略值得借鑒,他們提出強化語言實踐和理論應用。《語文課程標準》是小學教育方向的教師必須深入研讀的指導性文件,教師必須全面了解現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及運用情況,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一項具體目標:“能夠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然而這一要求不但對小學生有難度,甚至是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都難以達標。綜合各大高等職業院校的分析評估,高職學生質量良莠不齊,令人擔憂,口語發音不標準,無法正確書寫漢語拼音;平時習作訓練錯別字多,邏輯混亂,表達不流暢,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素材庫存不足,論據不符合事實等現象比比皆是,現代漢語課中加強規范語言、基礎知識的訓練和鞏固,可提高學生糾錯改錯、自我審視能力,從而增強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
(四)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新課程標準引領下的“診斷與改進”工作要求加強信息技術平臺的使用,創建智能化“云”課堂,把多種形式的多媒體信息(如視頻、圖像、文字等)整合在一起。通過這個平臺,教師們可以對學生進行實時監測,并能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及時的“云”互動,圖文影音結合的形式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改革了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益,使學生在課堂上有如如身臨其境,受到藝術化的感染。多媒體教學手段新穎、形象、直觀、容量大,把現代漢語抽象的語言符號、枯燥的概念,加工制作成可見、可聞、可感的生動課件,從而開啟思維,產生想象聯想,把語言符號同生活情景交融理解,書本知識就變得通俗易懂了。
四、結語
與漢語言文學等其他專業相比,“現代漢語”課程對小學教育專業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它為其他科目的發展打牢了下層建筑,而語言規范化的教學與訓練,恰恰是小學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小學教育專業其他科目讀懂題意,深化理解的重要基礎。總而言之,現代漢語教學的改革道阻且長,因此,必須結合各大高等職業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的有益改革經驗,比較、分析,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素質,潛力和能力,改革教育教學模式,以全新的意識,完善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明確教學目標,合理組織、編排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將課堂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直擊要害,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張明仙. 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思考[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