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瓊
【內容摘要】群文閱讀這一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高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力、愛國熱情、道德感悟,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能力等也具有極大地幫助。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內外雙重運用,在輔助學生語文閱讀、提高閱讀思考水平的基礎上,可以實現(xiàn)寫作的創(chuàng)新實力的顯著提升,更進一步的推動學生對于人類文化的感悟。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課內外材料的整合、小組間的溝通了解,以及對群文閱讀的總結感悟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開展群文閱讀,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課內外整合 ?高中語文 ?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是指教師整理同一主題的課內外閱讀材料,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閱讀后討論分享感想,然后教師評價收尾,從而達成增強語文閱讀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的效果。群文閱讀對于課內外閱讀的貫通,閱讀量的提升,邏輯思維、寫作能力、語文閱讀的提高來說,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方式。因為在幫助學生的同時,對于教師閱讀教學觀念、教學效果也有很大的幫助。就當今的高中語文教學來說,群文閱讀想要完全實現(xiàn)還具有一些困難。因為教師的固有模式難以打破,從頭制定教學方案、方法,對于教師來說是不易的。除此之外,高中學業(yè)壓力大,教師難以改變的同時,學生嘗試新方案,也需要一定時間,所以給群文閱讀的實行也造成一定困難。
一、課內外整合閱讀材料,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高中語文教材一般為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經典文章,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但同樣的,由于教材的篇目有限,很多教材在選取的過程中都只能截取一些比較精彩的片段,這樣單靠教材內容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不能有效的加深對相應文章的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給,要積極的借助教材,輔導學生在課外查找同類型閱讀作品,對比課內外閱讀資料,從而達到增加閱讀樂趣,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就可以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①。
比方說,《唐宋詩詞選讀》的教學,教師就能夠帶引學生以蘇軾的《定風波》與李清照的《聲聲慢》來作對比閱讀。學生可以提前搜索有關意象“雨”的古詩詞,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對比閱讀,再根據(jù)學生自身的思考以及閱讀經驗,這樣結合之后,學生可以在追尋古詩詞中“雨”這一意象的意境和意義后,明確主題,引發(fā)出對于“雨”的思想體會。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根據(jù)“雨”這一主題,進行詩詞原創(chuàng),提升表達水平。在本篇文章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蘇軾的《定風波》與李清照的《聲聲慢》,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以及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等等詩詞進行主題為“聽雨”的群文閱讀。在“聽雨”的群文閱讀中與單篇閱讀的不同,不僅能夠加強對“雨”的感悟體會,還可以活學活用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樣,相比學生單獨的學習每一篇古詩詞來說,借助群文閱讀的學習方式,學生就能將多篇詩詞比對學習,就可以更好的把握這幾篇詩詞中的“雨”這一意象的理解,就能更好的領悟詩詞的價值,理解詩詞的意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布置任務,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消化后進行一定的寫作練習,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了群文閱讀的積極作用。
二、加深溝通了解,提高思索水平
高中語文閱讀單一的憑借“灌輸式”的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語文知識需求和閱讀方法與技能的學習。因此,對于學生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自身特點安排最適合學生自身的教學方案②。所以,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能夠加強學生的閱讀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師開展的主題班會上,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在鍛煉溝通能力的同時,也可以開拓思維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時,教師也應引領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主動小組商討,保證課堂質量。
例如,在以史鐵生的作品集為中心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地準備時間,讓學生自主的對資料進行搜集。隨后,教師再開展主題交流會,學生可將自己查得的資料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這種形式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的將自己搜集的資料與同學進行交流與分享,就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比如,在主題會進行前,給學生七天時間閱讀,圍繞《命若琴弦》和《我與地壇》為中心,研究史鐵生文學作品的內涵。交流環(huán)節(jié)中,要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主要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發(fā)表看法,教師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小組討論后,學生可以更生動地理解史鐵生一生的起起伏伏,即使身體的不完整也不影響生命的魅力。更有學生從作品中讀出了生與死的差別是自我救贖的努力,更是情感的跌宕。更有學生認為,即使史鐵生的身體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從別的方面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價值,實現(xiàn)了自身生命的閃耀。如此的深層次討論加強溝通了解以及提高思索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思考能力,將學生定位為主演,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史鐵生文章的內涵。借助這樣的交流與學習,就能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實現(xiàn)群文閱讀的價值。
三、總結群文閱讀,感悟人文情懷
教師在布置群文閱讀的探索與游戲時,要完全相信學生的能力,幫助他們深度閱讀。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合作、思索、創(chuàng)新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展現(xiàn)所長,在開闊眼界中,感悟人文情懷。而傳統(tǒng)教學體系下,教師講解時長占比過大,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思考時間不足,相對比較被動,缺少總結環(huán)節(jié)。而群文閱讀恰恰彌補了這種缺點,就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泛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總結的同時,感悟語文的美。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有效的感悟知識,對語文學科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
比如說,在進行杜甫、李白的詩歌主題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寫頒獎詞,對杜甫和李白的成就進行夸贊,從而感悟李白熱鬧中的冷清與杜甫悲寂中的大愛。再如《兵車行》《從軍行》主題整合后,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戰(zhàn)斗的感悟以及描繪英雄的形象,讓學生借助作文的形式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再次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作為學生的我們,到底能夠做些什么才算是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又如,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后,學生就可以嘗試去體會詩者的心態(tài),以獨特視角看世界,不斷的拓寬自身的眼界,提升自身的能力。到了杜甫的群文閱讀時,從《蜀相》《登高》《登岳陽樓》《旅夜書懷》《詠懷古跡》《客至》幾首詩中,體味杜甫從憂國憂民、報國無門,到懷才不遇、漂泊無依,結尾的田園之樂。從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就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杜甫的受難,和其在受難后悲喜交加的心境。在這樣的變化中,百感交集。學生可從中,感悟杜甫雖沒有報效祖國,但也在文學中實現(xiàn)大志,這何嘗不是自我的圓滿。群文閱讀助學生感悟人生。借助這樣的群文閱讀的方式,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拓寬學生的閱讀量,還可以幫助學生對詩人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以他們的經歷來進行反思,就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精神。
腹有詩書氣自華,當學生擁有充足的累積,便能在無意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而群文閱讀是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表達與寫作能力,開拓閱讀思維,加強語文素養(yǎng)的高效方法。于是,教師要做好領導作用,指引學生更好的體會群文閱讀的魅力。在小組交流之中,鍛煉合作能力,以自身堅實的創(chuàng)新和思考能力的基礎下,提升自身內涵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
【注釋】
① 廖曉茹. 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8.
② 丁艷秋. 高中語文蘇軾作品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2019.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中語文“群文共讀,專題探究“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LKT19196。】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