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既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最佳材料,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媒介,更關系著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就目前小學高段文言文教學實際看,雖然課程改革與新教材已經逐步推廣開來,但是大多數教師還是不顧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強調死記硬背,過分注重文言文知識的講解,嚴重影響小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興趣。因此,我們應該從了解時代背景、營造生活情境、借助讀寫結合、創新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提高小學高年段文言文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作為我國數千年傳統文化與智慧的載體,在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從目前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學習的效果并沒有想象的那樣樂觀,教師很少關注文言文所承載的文化傳承任務。因此,開展小學高段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當前小學高年段文言文教學現狀
1.重死記硬背,輕興趣激發
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文言文的教學,大多數還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次,教師不是從學生興趣入手,激發學生走入文言文殿堂。他們還是從文章的作者、字義、句意等方面要求學生記住或者默寫。后果可想而知,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只剩下簡單的背誦或者默寫,很容易喪失文言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2.重知識傳授,輕能力提高
在文言文教學當中,很多教師都會忽視文言文題材特點甚至是教材編排的目的以及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他們往往就文論文,而不是對文章做出拓展,通過優秀篇章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語文核心素養,他們也不懂得培養學生閱讀該種題材篇目的能力。所以,大多數小學生在學習畢業之后,除去會背誦幾篇文言文之外,基本上沒有形成其他方面的文言文學習能力。
3.重應試教學,輕素養培育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注重素養的培育,可是受中高考“應試教育”影響,大多數語文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看重學生的分數,容易采用“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價值判斷,導致大多數學生不能正確地看待文言文學習的價值。教師們在開展文言文具體教學時,仍舊是將教學中學生可能會遇到的語言障礙清除,隨后就是刷題、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應對考試即可。
二、小學高年段文言文教學策略
1.了解時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創作動機
大多數文言文的產生都有相應的背景,但是作為學生甚至是教師如果對此不了解,則很難深入文本體會到作者寫作的真正目的,也就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導致教學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作為小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啟蒙者,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通過當時的時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創作動機。在文言文起始教學中,筆者通常是在導入的時候告訴學生“作者生平事跡”“時代背景”,讓題目仔細琢磨作者的“創作動機”,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古代先賢們睿智的思想,當學生漸漸進入學習狀態、掌握基本方法之后,筆者則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例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我讓學生先搜集創作背景,他們由此知道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從中了解到伯牙和子期之間的友誼,雖然文章選自《列子》,沒有確切的作者,但是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朋友之間真摯友誼的向往與追求。同時,筆者將關于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分享給學生,包括王安石的《伯牙》“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及孟浩然的“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等,可見這篇文言文里的故事流傳久遠、廣為人知,其價值也不可估量。
2.營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與我們現當代的書面語存在巨大差異。所以小學階段所選取的文言文大多數都屬于記敘性的文章,故事性相對比較強,閱讀的難度比較小,也適合小學生閱讀,所以教師應該借此機會激發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教師將生活作為素材引到課堂教學中,合理的發揮生活和社會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建立學生和古人生活的聯系,引導他們對古人生活的感悟和了解,并且領悟文言文中賦予的情感和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統編版《兩小兒辯日》教學為例,筆者首先以“孔子名言知多少”引入課文,并回顧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讀順暢、解意思、悟道理、會背誦;隨后與學生共同理解文中的“辨”的意思,通過師生共讀、讀準字音、讀準停頓幾個環節,引導學生明白“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辯斗”的過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不理解文中描畫的情景,所以筆者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創設太陽運動的設計情境輔助學生理解“車蓋”“盤盂”的區別,接著再要求學生演示文中的對話,他們就能夠容易把握。
3.借助讀寫結合,注重文言文的語感積淀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說,教師要注意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那么,從文言文學習方面來看,也應該努力引導學生動口與動腦,加強語感的積淀。反復誦讀是加深學生理解文言文、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只有在多種多樣的“讀”中才能尋找語感、熏染高尚的情感、汲取古人的智慧、積累運用語言。比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時,筆者將“讀”貫穿教學的始終,設計出如下幾個層次的朗讀環節:讀準字音,掃清文字障礙;讀出節奏,學會斷句,讀出停頓、快慢、韻律;讀懂意思,讓學生邊讀邊畫,理解文意;讀出情感,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意境美。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除去動口誦讀之外還需要讓學生開動腦筋,盡可能在自己的思考中獲得更具體深入的認識,特別是文中知識點或矛盾的聚焦點,從而尋找讀寫生成點達成讀寫結合。例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筆者引導學生圍繞“日遠近”這個焦點問題設計出探究式的讀寫結合活動。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各方面的資料,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隨后,在班級展開辯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最終完成科學“小論文”的寫作。學生回去要么咨詢爸爸媽媽,要么自己查閱資料,從學生完成的作品來看,他們的確在探究、寫作過程中,不僅充分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而且獲得對科學知識的更多的認識。
4.創新評價方式,加強文言文的語言運用
要培養全面發展而又有個性的學生,就必須要多幾把衡量的標尺,只有多幾把尺子,才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才可能讓教師從更多的側面了解我們的學生,助力師生的共同成長。首先,要將評價過程與標準多元化,重視形成性評價。例如,筆者曾經將班級學生按照他們的學習基礎分為甲、乙、丙三個小組,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就會區別對待,甲組學生抄寫生字5遍且需要造句,那么乙丙組同學就可能只要抄寫10遍。其實,評價標準不相同對學生來說更有利于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
其次,要培養全面發展而又有個性的學生,教師就必須創新教學評價方式,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教師從更多的側面了解學生,助力師生共同成長。例如,可以采用課堂作業、口頭提問、小測驗、學生互相抽查等豐富對學生文言文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筆者曾經將班級學生按照基礎分為甲、乙、丙、丁四個小組,在布置學習任務的時候就會區別對待,更有利于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教師的評價下學習得更加有目標、有興趣、有動力。
最后,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特別是采用講故事和背誦形式的時候,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同桌互相講故事、檢查背誦,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習慣。以統編版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教學為例。在學生基本理解文意之后,我并沒有讓他們直接背誦文章,而是趁熱打鐵,開展班級朗誦比賽。在簡單介紹規則之后,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各個小組之間準備一下,隨后分小組開展朗誦比賽,同時要求“學生評委”對他們的朗誦進行點評。雖然學生在朗誦和評價的時候依舊有點扭扭捏捏、不怎么自然,語言也顯得相對稚嫩、單薄、不夠專業,但是比之前他們初學文言文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進步。由此可見,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趣的學習活動是他們學習文言文的“催化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相信我們的學生,讓題目參與誦讀比賽、表演文言文、朗誦文言文等,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結語
總之,無論是教材里的現代文還是教材里的優秀文言文,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學習資源,從中既可以獲得大量的語言運用范例,也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只有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從課程標準、語文教材的角度考慮,結合小學高段學生實際,最終提高小學高段文言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曉燕.有趣、有序、有法、有創提升小學文言文教學[J].四川教育,2020(2):39-40.
[2]錢娟.小學文言文學習活動設計舉隅[J].語文建設,2020(4):28-31.
[3]張倩倩.基于課堂實錄分析小學文言文教學——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D),2018(2):27-29.
[4]陳恒舒.文言文該怎樣教——張必錕先生《我教語文》薦讀[J].語文學習,2018(4):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