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悅
【摘要】“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素養”這些流行的教育熱詞的出現,讓老師們不難發現,在對中小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要想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青少年只依靠心理健康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將心理健康知識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學;素質培養;初中數學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師本身心理要健康
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發揮榜樣作用。因為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本身必須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情緒穩定的教師,親切、信賴的目光和一句熱情而飽含激勵的話語會給學生以勇氣,會將這種陽光的心理傳遞給學生,學生在教師陽光的言行舉止中會感到輕松、愉快。尤其是教師鼓勵的話語,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勇氣,帶給學生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學生在這種氛圍里會學得更積極。教師一旦走上講臺,快速地投入教學活動,用教學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的高尚情緒,教師越投入,學生學得越專心。另外,一個心理健康的數學教師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我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用其健康心理、陽光行動引導和感染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在授七年級數學“去括號”這個知識點時,作為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即對個別后進生多關注,思考他們為什么對去括號掌握不好,是講課太快?還是缺乏知識鋪墊?在關愛中,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
二、在數學教學全過程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數學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學內容,結合數學發展史等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數學內容偏向于理性化,有點枯燥,不像文科類的課程人文性多而富有感情色彩。然而我們仍能從中發現許多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內容。代數類,我們主要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計算能力;幾何圖形類,我們可重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綜合實踐類,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體驗,從中獲得喜悅與自豪感;概率統計類,可增加與社會生活聯系;有些實際問題可滲透公平、競爭、互利、誠信等教育思想;還有一些出現國民生產總值、GDP、我國土地面積等信息,可使學生產生一種自豪感、愛國情懷。
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我給學生入學的第一課不是講數學課的要求、數學作業的要求,而是給學生講數學的發展史、我國古代數學取得的輝煌成就、一些數學家名人軼事等。比如《九章算術》、圓周率的計算,科學家李四光、錢學森他們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環境和富裕的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國,投身于祖國事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建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心
內部動機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好奇心和興趣,它們為培養和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奠定基礎,一堂成功的課不僅對教師自身有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形象、新奇的東西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三)給予學生嘗試的機會,樹立學習的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信對一個人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嘗試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平時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勇于嘗試的表現機會。給學生一個機會,給學生提供這樣一種勇于嘗試的可能。使學生能從容地對待失敗和他人的不認同,并且能迅速和精力充沛地重振旗鼓。有了這種自信心的支持,學生能夠確立自己的目標并非常明確地向目標邁進,在學習上往往會取得更好的進步。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杜威提出的“活動中心論”認為:“經驗最為寶貴,實踐最為重要,主張多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他認為通過活動才能產生經驗,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讓兒童自己用思想做試驗,自己在學習中直接接觸各種事實,這樣可以獲得更深刻的印象,從而取得有用的經驗,即“從做中學”,這樣兒童會感受到學習的需要和興趣,產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比如我的數學課堂常開展的活動有:口算搶答、分小組解題積分、生問生答等形式。
教育心理學專家認為: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結構中所具有的狀態、品質與能力之總和。由此可見,運用數學的能力是健全學生心理素質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五)運用積極合理的評價,促成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我現在所教班級留守兒童很多,厭學、不寫作業的學生不少,其根本原因就是疏于管教導致學習變差,又在學習、生活中遭到批評與指責,甚至是諷刺和挖苦,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經常性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要更新對學生數學學習評價的觀念,既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視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改變,將評價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全過程,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要及時加以肯定,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準確把握、積極合理評價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
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的觀念、思想、態度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要想學生上好數學課,師生必須保持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且要學會師生溝通藝術,不能再以傳統的觀念命令、威脅、訓誡、說教,甚至是指責、譏諷、棍棒教育學生,而是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倡導的真誠、傾聽、尊重等方法,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環境氛圍,要深刻領會《標準》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句話的含義,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的吸引學生開展學習,少用命令式語言,尤其不能使用強迫、壓制,甚至體罰。實踐證明,學生渴望公平。教學中教師提問時可設計好分層提問,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從而建立學生學數學的信心。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自身應該心理健康,樹立榜樣,關愛每一個學生,構建民主課堂,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多挖掘教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從這些方面著手,在課堂上不僅教好書,還積極的培養學生,做好人,這有助于學生的素質提高,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當今社會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而使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陳曉斌.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14,08:196+26.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