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燕
【摘要】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的的重要板塊,也是一大難點。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將文言文提前下放到三年級。兩篇文言文雖短小精悍,文質兼美,但對于初涉文言文的學生而言還是存在一定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應立足于三年級已有學情,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實施恰當的方法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關鍵詞】文言文;誦讀;理解;傳統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材要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在新一輪的教材改革中,統編本教材從多個方面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詩文學習量增大,日積月累中出現的俗語、成語、歇后語等,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豐厚的載體,而在小學2011年版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很小,只有四篇,分別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的《伯牙絕弦》,六年級下冊的《學奕》《兩小兒辯日》。而統編本教材首次出現文言文是在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選自《宋史》的《司馬光》。文章篇幅短小,講述的是小時候司馬光破翁救友的故事,表現了司馬光聰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的優秀品質。三年級下冊則是安排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哲學思辨的深度。兩則文言文都是以學生熟悉的故事內容,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前“入駐”三年級的文言文教學又該如何進行呢?
一、目標導航,明確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考察重點是學生的記誦積累,以及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詩文大意。統編本教材雖然將文言文提前編排到三年級,但教材對于三年級文言文的學習也有準確定位,從課后練習題中就可以確定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全國小語學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就小學文言文教學曾說過:“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讓學生見一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就不陌生。”所以,針對于三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我們首先要關注學生已有的學情,明確教學目標,不拔高要求,這樣才能采取正確得當的教學行為。
有關課后練習題在朗讀方面的要求,三年級上冊是“跟著老師朗讀”,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言文;三年級下冊文言文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朗讀文章時,能正確斷句,讀得流利,初步獲得語感。從課后練習題中我們可以看出統編本教材對朗讀的要求,從跟讀到自讀斷句,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是循序漸進的,呈螺旋式上升。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主要是要讓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兩篇文章都要求能借助注釋,理解故事大意。三年級上冊引導學生遷移運用之前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課文注釋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三年級下冊則是遷移、鞏固、運用、借助注釋,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能讀懂“為宋國笑”的原因。
從課后練習題中,我們可以確定文言文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在朗讀還是理解文意上都體現了統編本教材基本遵循著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梯度發展序列,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與文言文的首次見面中可以成功握手,甚至暢談歡言。
二、多樣誦讀,感受韻味
怎樣教好文言文?對于這個問題,溫儒敏教授在一次統編教材培訓會上是這樣說的:“把誦讀作為學習文言文基本的最重要的環節與手段。”對于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是最重要的法寶,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三年級上冊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首先要“讀通文言文”。學生能讀準字音,但在正確斷句上卻存在一定難度,為此,可以先聽聽教師范讀,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對誦讀產生期待。再通過跟讀、自由讀講課文讀通。其次要“讀好文言文”,就是要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古人學文,搖頭晃腦誦詩文,為此在教學時亦可效仿古人,讓頭部幫助停頓,讀出句子長短不同的節奏,從而讀出文言文特有的節奏美。
《司馬光》一課寥寥數語便將群兒游戲時的快樂,一兒足跌沒水的緊張,司馬光沉著冷靜破甕救友的故事娓娓道來,教師可以通過范讀時語氣、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為學生再現故事場景,展示文言文語言的精妙,感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與文言文的語言美與動態美。教學時,教師范讀全文后,讓學生半句半句跟讀、到一句一句跟讀、再到全文跟讀,通過多次多種形式的跟讀讓學生學會正確斷句,體會文言文的韻律,之后再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如,同桌互讀、分組讀、比賽讀等,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初步掌握文言文斷句的規律。
在三年級上冊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有了初步讀文言文的感覺,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根據文章大意嘗試斷句,學會停頓,再通過教師的范讀,驗證自己斷句的停頓是否正確,讓學生以此獲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和成功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滲透方法,激發興趣
三年級的兩篇文言文都以學生熟悉的故事為插入點,呈現故事的原先表現形式,降低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使得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且通過多次誦讀,利用學生已有的閱讀生活經驗,理解文章大意并不是難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一)借助注釋
在三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三首》的學習中首次出現了注釋,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詩中難懂的詞語,了解詩句的意思。所以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方法讀懂文言文。《司馬光》中借助注釋理解“皆、迸”的意思,消除學生在文言文的閱讀障礙,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守株待兔》中“因”字的意思是“于是”,與現代漢語有著比較大的區別,借助注釋,學生才能理解詞語意思;另外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耒”并不了解,通過注釋,明白耒是古代耕作的一種農具,才能理解故事的關鍵語句“因釋其耒而守株”的意思。學習古詩文,借助注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活用插圖
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學資源。統編本教材在插圖方面的變化巨大,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色彩豐富,種類多樣,畫面形象生動,插圖內容與文本內容一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
趙志祥老師在教授《司馬光》一課時,有學生就“甕”與“缸”的區別提出疑問,在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甕是口小肚大的容器后,出示課文插圖與“缸”的圖片,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二者之間的差別:甕是口小肚大,缸是口大肚小。再如“迸”字,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水流了出來,再看注釋,對“涌出”的體會則更深了。學生對《守株待兔》一課中“株”字比較陌生,可以通過教材上的插圖理解“株”就是“樹樁”的意思。文中的插圖是一個農夫戴著斗笠,在一截樹樁旁作者,臉上是一副“冀復得兔”的表情,耕田用的耒倒在地上。畫面直觀地呈現“釋其耒而守株”的場景,圖文對照,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三)借助擴詞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文言文多單音節詞。所以在《司馬光》一課的教學時,讓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文章內容的時候,引導學生發現文言文中出現的單音節詞語大部分可以轉化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理解,如“群兒戲于庭”——群小朋友在庭院玩游戲。運用擴詞法,可將文中出現“沒、石”等字組成“淹沒、石頭”等詞語;又如,《守株待兔》中的“耕”是“種田”,“株”是“樹樁”的意思。
理解文章內容,并不是要求學生“字字落實,句句翻譯”,這樣容易傷害學生學習興趣;而是在將文章讀通讀好的基礎上,借助注釋理解一些文言詞匯的意思,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方法學習理解文章,教師則要引導幫助學生做適當的方法總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覺得陌生的文言文也并不難,從中得到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拓展閱讀,厚積薄發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朗,提高閱讀品位。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在習得學習方法之后,進行幾篇小古文的推薦閱讀,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樣更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選擇拓展閱讀文章方面,可以從單元的語文要素著手,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人物美好的品質”,那便可選擇體現中華民族美好品質的難度適中的文章——《孔融讓梨》《曹沖稱象》《香九齡溫席》等;三下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寓言,《守株待兔》與《語文園地二》的日積月累出現的寓言故事進行整合,拓展文言文版寓言故事閱讀。通過多方面的補充閱讀,讓學生充分感受文言文韻律的美妙,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煉,從而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的閱讀興趣以及對祖國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濃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文言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將文言文下移至三年級,有利于領略古文魅力,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語言感受力,促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充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奠定作為一名中國人的精神底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