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萍
【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它不僅能鞏固學生課內所學知識,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陶冶情操,促進其健康成長,還能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為他們的人生打好底色,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興趣
對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而言,什么東西最應該被重視和保護起來?那就是興趣。學生有了課外閱讀興趣,自然就會主動努力地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而得到的知識和愉快的體驗又會增加閱讀的興趣,如此循環,學生必會將讀書視為習慣,甚至達到“一日無書,百事荒蕪”的境界。那么,老師應該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下面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精心推薦閱讀材料,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奧維爾·普瑞斯特科在《給孩子讀書的父親中》說:“很少有孩子會主動喜歡上閱讀,通常都必須有某個人引領他們進入書中奇妙的世界。”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成為那個引領學生走進書中的奇妙世界的人,把一本本精彩的書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快樂地跨入閱讀的大門,在閱讀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和詩意,不知不覺地喜歡上閱讀。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認真研究、閱讀兒童讀物。只有我們對童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打心底喜歡閱讀兒童讀物,才能輕松自如地把學生帶進書海中,讓他們在書海中暢游。
1.以閱讀材料激發興趣
“學習最好的興趣,乃是對學習資料的興趣。”因此,要想學生閱讀,得讓學生對閱讀材料感興趣。記得有一次,筆者看了《小布頭奇遇記》,覺得此童話很有教育意義,書中講述了小布頭一系列的遭遇,借此說明了兩點:(1)怎樣才是真正的勇敢?(2)為什么要珍惜糧食?筆者認為學生非常需要這兩方面的教育,于是,筆者決定推薦他們看這本書。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看呢?筆者覺得書中五只老鼠寫詩分面包的情節最有意思,于是,筆者和學生們先簡單分享了故事內容,再一起賞析了他們寫的詩,體會小老鼠的聰明,他們都不由得佩服小老鼠。最后筆者提出:“這幾只聰明的老鼠最后卻敗在小布頭手下,小布頭是怎樣打敗它們的呢?”他們的閱讀興趣一下子被點燃了,他們靜靜地聽筆者介紹小布頭的來歷,介紹這本書的內容。下課了,他們還纏著筆者追問接下來的情節。于是,筆者把書借給了聽得最認真的學生作為獎勵。借不到的學生回家后還立刻讓家長購買。后來,我們開始一起閱讀《小布頭奇遇記》。課前五分鐘,筆者讓學生分享好看的情節,有的分享小布頭智斗小老鼠,那小女孩言語之間充分流露了她對聰明的小布頭的喜愛;有的分享小布頭坐“大飛機”的奇遇,學生們跟隨著小布頭一起經歷緊張、刺激……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認識了真正的勇敢,懂得了珍惜糧食,慢慢地,我們班涌現了一批勇敢的男子漢,飯堂檢查,發現浪費糧食的現象少了。
2.大聲朗讀激發興趣
記得邱鳳蓮老師在《大聲讀給孩子聽》中說過:“對于閱讀有一定困難的低年級孩子或者閱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的孩子,大聲給他們讀一些精彩的故事是引領他們親近書籍,培養閱讀興趣的最好方式。”于是,筆者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讀我精心挑選的故事。記得有一天,筆者看到講臺上放著一本《借口商店》,覺得書名挺有意思的,于是,隨手打開看看,看到小朋友為自己遲到找的借口,筆者就忍不住笑了。筆者覺得奇怪:“為什么這么有趣的書卻丟在這沒人看呢?”于是,我大聲把故事讀給他們聽,他們一下子被書中一個個夸張的借口逗樂了。聽完,他們爭著借這本書自己看。這更讓我體會到大聲朗讀的重要性,激勵著我繼續給學生讀故事。于是,我利用課前,閱讀課給學生讀故事。記得我給二年級的孩子讀《笨狼的故事》,善良的笨狼笨笨的行為很快吸引了他們。每次他們都聽得非常認真,并一次又一次地追問著什么時候再講。我很享受這種眾星“追”月的感覺,講得更有興致了。慢慢地,我發現當我捧著書在讀的時候,下面也有幾個小鬼捧著同樣的書在竊笑,其他孩子都非常羨慕他們。原來,他們迫不及待想知道后面笨狼還會鬧出什么笑話,于是自己買書提前看。就這樣,我們班中掀起了一陣“笨狼”熱,課間,常見到他們專心看笨狼;也常聽到他們在討論笨狼。
二、賞識鼓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為了學生能保持閱讀的熱度,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老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過程,發生其“閃光點”,不失時機為學生某一次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
語文課上,批改作業時,筆者總將讀書與學生的優秀表現聯系在一起,告訴學生讀書會使人越來越優秀。比如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筆者會說:“哇,愛看書的孩子理解詞語像詞典一樣準確!”“看,愛看書的孩子說話多流利!”“愛看書的孩子理解就是不一樣!”在批改學生的習作時,我會在學生的本子寫上“愛看書的孩子用詞多準確!”“愛看書的孩子的詞匯真豐富!”“愛看書的孩子的語句多生動!”“愛看書的孩子的內容多具體!”在評講習作時,筆者有意識挑選愛看書的幾個學生的作文引導大家欣賞。被夸獎的學生感到了閱讀的成就感,更加激發了他們的讀書欲望。其他的學生向被表揚的學生投來羨慕的目光,筆者相信他們會慢慢明白閱讀的意義,從而試著開始閱讀。記得學完《棗核》后,讓學生續編,因為時間比較緊,大家都不敢舉手分享。這時,小許分享:棗核回到村子不久,縣官忽然醒來了,他大叫:“快,快追!快追棗核呀!”可是,他掉了牙,說話直漏風,衙役根本聽不清他說什么,著急地問:“您怎么啦?請牙醫是吧?”于是,他連忙跑去請來了牙醫,縣官一看,又昏了過去。學生們被她有聲有色的故事吸引了,筆者也十分驚訝她短時間內就編出合理、有趣的情節,立刻帶頭給予她熱烈的掌聲,筆者問她:“你怎么想的這樣的情節?”她說:“縣官被打掉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故事《癟嘴老虎》。”筆者立刻抓住機會對大家說:“這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家再次向她投來羨慕的眼神,筆者相信他們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了。
對那些閱讀有困難的學生,多一些單獨溝通的機會,不是批評,而是耐心的指導,推薦適合他們的書,讓他們給老師推薦書,教一些可行的方法,設立離他們近的目標,不急功近利,他們更需要鼓勵。平時,筆者喜歡抓拍學生認真看書的樣子,然后十分歡喜地告訴他們“看書的樣子真好看!”并把照片發到家長群,讓家長一起表揚。此外,定期根據學生看書的表現評選閱讀之星。記得有一年暑假前,評選了一批“閱讀之星”,據家長反映,當選的學生備受鼓舞,列出暑假的書單,并決心寫讀后感,準備參加省的“閱讀之星”評選,準備飛出陽江,飛翔更遠的天空。沒有當選的,也暗暗努力,準備假期好好看書。
三、組織閱讀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天性愛玩好動,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豐富閱讀教學形式的同時,增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感受閱讀的快樂。
例如,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每天誦讀經典兒歌,舉行“讀童謠,誦童謠”比賽。學生們可積極了,個個盛裝出場,有背誦的,有吟誦的,有改編的……我們課前誦讀古詩詞、進行背古詩比賽、評選小詩人,為了贏得“小詩人”的稱號,我們隨處可見學生背誦的場景:課間,同桌比;吃飯時,他們也不忘挑戰一下坐旁邊的同學;午睡前,他們來個上下鋪賽義賽……我們上了繪本導讀課,舉行“讀繪本,編繪本”大賽,記得筆者班的學生編的《鴨子騎車記》,配上插圖,他們儼然成了“小作家,插畫家”了。
中年級,我們讀《格林童話全集》后,舉行“讀童話,講故事”的講故事比賽;讀《洋蔥頭歷險記》后舉行“讀童話,演童話”的劇本表演;讀《夏洛的網》后舉行“讀經典,悟精華”的讀書知識大賽。高年級,我們閱讀《俗世奇人》,評選最美“讀書筆記”,閱讀《城南舊事》,小組合作做“讀書手抄報”,閱讀《青銅葵花》寫讀后感等。小學生好勝心強,開展適當的競賽活動,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當學生在頭腦中樹立了強烈的課外閱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外書籍。特別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尤其應該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和樂趣相聯系。用“興趣”“樂趣”這兩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他們步入閱讀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