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梅 何艷珍 葉綺玲

【摘 要】目的:對門診人流術中采取人文關懷護理后的整體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方法:選取在2016年10月-2018年2月門診接收的150例人工流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75例;分別在人工流產術中給予普通護理干預(A組)和人文關懷護理干預(B組),對比分析兩種干預方式在門診人流術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護理后,B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改善效果較好,且滿意度評分高于A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有效改善門診人流術患者的負性情緒,同時對我門診內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人文關懷護理;普通護理;門診;人工流產;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58.5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216-01
人工流產不僅會嚴重損害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部分患者會出現過度的焦慮和抑郁,從而患上精神疾病[1],影響女性患者的終生幸福。因此,在人工流產患者的手術前后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情緒平穩[2],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本文將通過在人工流產術中采用人文關懷護理與普通護理對比的形式,探討門診人流術患者的護理效果,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為本門診內150例人工流產患者,選取時間為2016年10月-2018年2月;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自身意愿隨機分為A、B兩組,A組75例患者采用普通護理模式,其中患者的年齡分布在20-43歲之間,均值為(27.1±3.8)歲;主要包括未婚和已婚患者分別為30例和45例;患者的最長接受教育時間和最短接受教育時間分別為15年和5年,接受教育時間均值為(8.5±2.4)年;B組75例患者采用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其中患者的年齡分布在20-43歲之間,均值為(27.5±3.6)歲;主要包括未婚和已婚患者分別為32例和43例;患者的最長接受教育時間和最短接受教育時間分別為15年和5年,接受教育時間均值為(8.0±2.0)年;兩組患者的組成資料對比,均符合“人工流產手術”的相關指征,且年齡>18周歲,自愿接受手術[3];所有患者均在家屬的自愿情況下接受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的年齡、接受教育時間以及婚姻情況等基本數據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普通護理模式
A組患者由護理人員進行環境護理、術前檢查以及手術注意事項的告知和相關指標的監測等普通護理模式,叮囑患者手術后按時復診。
1.2.2人文關懷護理模式
(1)術前護理:患者進入門診,護理人員主動與其打招呼進行接待,了解其主要訴求之后以平常的態度詢問患者的相關癥狀,并做進一步檢查;確定手術指征后,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手術主刀醫生和麻醉師,并對于患者和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由醫護人員給予耐心的解答,并告知患者樂觀的心態有助于手術的治療和恢復。
(2)術中護理:在手術治療中,護理人員藥嚴格幫助患者保守隱私,幫助其擺好體位后將室內溫度調節到28℃左右,盡可能減少患者的裸露部位,使患者能夠在手術中感受到安全感和被尊重感,并采用溫柔的語言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癥狀;嚴密觀察患者的術中指標,盡量縮短手術的治療時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和損傷。
(3)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要一直陪伴在患者的身旁,并在規定時間內等待其自然蘇醒,將手術治療結果告知患者之后囑咐其需要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在術后1個月內禁止同房和盆浴,囑咐患者定期進行復診,如果出現特殊情況可直接到門診尋求幫助。
1.3指標觀察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焦慮評分(焦慮自評量表) 、抑郁評分(抑郁自評量表))[4]和護理后的滿意度評分(滿意度調查問卷,100分制)進行觀察記錄,并給予有效對比和分析;其中心理狀態評分較低,滿意度評分較高的一組患者表示其接受的護理效果較好。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 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A組和B組患者在護理前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組間未出現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相比A組,B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評分改善情況較好,且B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82.35±3.68)分高于A組(63.58±5.12)分,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逐漸改變,致使人工流產手術患者的發生率逐漸增高,其作為一種終止妊娠的主要方式,不僅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一定的損傷,同時也會為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據相關醫學研究數據統計[5],在我國80%及以上的女性仍然對于人工流產具有較大的抵觸性,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恐懼、悲觀、自責、自卑等負面情緒,甚至引發相關危險性疾病。
人文關懷護理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護理模式,其已經被逐漸廣泛應用于醫療機構的手術護理中,并且深受患者和醫療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和認可;在門診人工流產術中通過給予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有效調節患者術前及術中的心理狀態,使患者身心放松,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和配合手術[6],并在術后懂得更加關愛和照顧自己,減少對于患者心理上的損傷,本次研究結果表示:護理后,B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改善效果較好,且滿意度評分高于A組,P<0.05;顯著說明,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的應用對于人工流產手術患者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對于門診人流術中采取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術前以及術后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代玉萍, 楊廣霞. 流產后關愛護理在計劃生育門診人流術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v.18(32):258+260.
[2] 陶華露, 郭月琴, 韓青鳳,等. 婦女反復人工流產行為及社會人口學影響因素[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9, 36(02):59-62.
[3] 葉小芳. 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行人工流產術未婚患者避孕知識掌握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8, 038(007):966-968.
[4] 張海燕, 趙敏. 基于心理學的健康宣教模式對人工流產術患者認知水平及情感狀況的干預效果[J]. 西部中醫藥, 2019, 032(001):P.118-122.
[5] 徐潔, 邵紅珠, 陳進,等. 知信行模式在青少年女性人工流產術護理干預中的應用[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8, v.35;No.373(07):26-30.
[6] 譚周敏, 馬章淳, 翟佳. 構建門診人工流產手術患者延伸護理模式探討[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8, 015(00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