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哲
摘 要:“互聯網+”理念下的教學環境,實際上就是利用智能移動設備、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教學課堂中的重點、難點內容講解提供多方面支持,豐富課堂表現形式,增加其互動性,從而讓同學們能夠更加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識。在整個“互聯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合理的教學情境,實現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開放性、個性化和交互性。文章主要探討“互聯網+”理念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微課程的情境教學。
關鍵詞:“互聯網+”;藝術設計類專業;微課程;情境教學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理念下設計類專業微課程的情境教學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藝術設計類專業是一個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交叉學科,包含設計學、藝術學、社會學、材料學和心理學等等。藝術設計類專業注重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水平,并且緊跟市場發展,注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設計學一定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并體現出時代性。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互聯網+”背景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更能夠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夠體現出設計學的時代性和進步性。因此本文旨在探討 “互聯網+”理念下藝術設計類專業微課程的情境教學。
一、微課程的概念和意義
信息時代的信息傳播較以往更具有多樣性,可承載內容更豐富,信息量更大,并且傳播迅速。微課程的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國著名的教授戴維·彭羅斯提出的,微課程其實就是用非常簡短的信息去表達課程教學內容,并且讓教學效果最大化。隨著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快速發展,學習已經不單單可通過傳統課堂來完成。教師可以將知識點做成短小精悍的微課程發布,同學們則借助手機等移動設備來隨時獲取知識,不局限于教室授課,也不受上課時間的限制。
二、微課程的教學創新
(一)學生的學習方式創新
目前微課程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生,他們是隨著互聯網普及成長起來的一代,善于交流以及分享信息,習慣隨時隨地借助手機從網絡獲得信息。移動設備參與課程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則借助微課程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分類。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媒體互動的方式更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感性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二)對整個教學方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依賴老師的課堂講解和板書,厚重的教科書也不易攜帶;后來出現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利用電腦和投影等多媒體設備極大改善了課堂教學情境。而微課程的出現則極大豐富了現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情境。學生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課堂內外都能及時進行學習,可以串起所有碎片時間。微課程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和互聯網的各種素材制作出十分生動和豐富的知識點視頻,而各種交流平臺的存在,讓微課程的教學方式更易分享和交流,并具有更好的互動性。
(三)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
互聯網時代的微課程內容比傳統課程更具有實時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新的資訊獲取十分方便,所以微課程內容更新及時,緊跟當下的潮流或者剛剛發生的熱點事件。信息的快速上傳、下載以及分享,都是互聯網時代具有的特征,微課程短小精悍的特點也促進了它傳播的靈活性。發達的智能設備讓微課程內容不限于教學視頻的錄制,各種動畫、視頻、圖片等使課程內容生動形象并具有多樣性。
三、將藝術設計類專業和微課程有機結合
(一)構建良好的教學體系
將藝術設計類專業和微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并不是讓學習和教學僅僅通過微課程的方式去進行,而是要在微時代的一個背景下,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活動的成效。雖然說微課程教學讓學生們學起來更加方便,但是其知識點相對碎片化,所以構建良好的教學體系,實現與微課程的有機結合非常重要。
(二)不斷更新微課程的內容
藝術設計類專業更注重的是提高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審美水平。所以說在“互聯網+”這樣的大背景下,微課程教學一定要利用各類新信息,提高學生們對涉及的歷史以及發展趨勢的認知,并對相關行業和市場需求有清晰的了解。要從整體上加強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去提高整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對微課程內容進行完善
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微課程也是一樣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課程的內容過短,或者有些內容學生們難以理解等。因此,需要學生的參與、思考、互動、反饋,不斷對微課程內容進行完善。
四、設計情境教學時需要完善的問題
(一)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情境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有很多創新的元素在里面,是一種較新型的教學手段,在整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還要從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去分析他們的知識結構水平。藝術本身也源于生活,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則扎根于生活,所以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具有生活化的環境中探索和解決問題。
(二)情境創設力求真實
情境教學的創設一定要科學、合理、真實。在整個情境教學的設計中教師可以更多地利用視頻、動畫來展開情境教學,整個過程一定要有真實性和科學性,只有這樣的教學內容才能夠感染學生,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情境教學要豐富多樣
教師在對情境教學進行設計時,內容一定要豐富多樣。因為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而且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他們知識結構不同,對事件的看法也不一樣,教師要圍繞課程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設計多樣化的情境教學。然后再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行為習慣和經驗,融入情境教學中,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對知識進行記憶和構建,從而滿足不同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需求。
五、“互聯網+”情境創設
(一)創設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創設就是教師將教學內容通過故事來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具有參與感,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多都來源于視覺以及聽覺等多種感官,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網絡資源,比如跟課程內容有關的視頻、音樂、動畫以及圖片等,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創設故事情境可以讓學生們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也能更好地適應“互聯網+”這樣的信息時代。
(二)創設問題情境
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進行質疑,積極的參與能使學生在某個知識點上進行深度思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創設問題情境,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并利用合理的方式和平臺對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的參與局限在小范圍內,而在“互聯網+”的教學背景下,通過對問題進行創設,然后讓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討論問題,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他們在信息時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創設實踐情境
傳統的教學體系里,理論課注重知識的講解,實驗課則著重訓練實踐能力,理論知識缺少與實踐的結合。而新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傳統教科書內容無法及時跟進。在“互聯網+”這樣的背景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創設相對科學合理的實踐情境,及時對部分知識點進行更新,然后讓學生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去掌握知識,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結語
“互聯網+”理念的發展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背景,微課程的應用也符合這種背景。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科學合理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情境的創設,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大鵬.生態視角下藝術設計專業網絡學習資源構建[J].教育信息技術,2017(6):11-13.
[2]陳丹.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與教學改革思考[J].時代教育,2017(5):180.
[3]周瑩,趙寅.藝術設計專業的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以圖形創意設計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6(18):25-27.
作者單位:
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