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華
【摘要】學校教育具有對文化傳承和保存的功能,而儀式感教育是教育環節中重要的一項文化選擇和重組。儀式感對于教育中的群體和個體都有一定的影響,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確認識和培育教育中的儀式感,筆者對此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儀式感 ? 自我暗示 ? 文化傳承 ? 集體主義
教育大家陶行知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者是根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而正正因為儀式感具有塑造的力量,它便能有效地強化教育過程中的影響和感染,喚起學生的心靈所需,對學生進行“慢養育”,使學生漸漸形成對生活、乃至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塑造出屬于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見,儀式感在教育當中不可或缺。
一、教育中的儀式感
(一)儀式感的定義
儀式感一直伴隨從人的出生到整個生命的結束。無論是人的自身生命成長,還是融入社會生活之后的社交活動表達儀式感動作、行為、儀式不時都在發生。儀式感的象征意義遠遠大于現實的意義,人們所營造的氛圍可以在人們的心中激起千層浪。
(二)教育中的儀式感
教育中的儀式感指的是通過體現教育目的并經過精心設計而固定下來的具有較強儀式感的教育活動形式而帶給學生一種特殊心理功效。
二、儀式感的教育意義和可發展性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依靠設置一定的情景,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教育活動中儀式感的營造和利用能有效第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一)教育儀式感可塑造學生自律性
儀式感的產生在是在特定的環境和背景下產生的,具有參與者的主觀體驗感和情感領悟,這種情感的產生不會因環境的變化而立馬改變,會對參與者的心靈產生一定的沖擊感,能夠把這種情感和狀態停留一段時間或者是長久存在。比如醫學生在進行醫學宣誓時,這種情感的建立會一直伴隨著學生,并督促其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牢記救死扶傷、樂于奉獻使命感。這種宣誓儀式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刺激和督促作用,實現學生塑造嚴格自律性和自學性的學習習慣養成,以醫學生的嚴謹感對待學業和以后的工作。因此儀式感對于學生自律性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教育儀式感可塑造學生集體主義觀
隨著西方自由、個性化主義的引進和在國內的發展,很多學生追求個性化的發展特征,缺乏集體主義觀念。過分強調個性和自由,會導致學生在主觀追求上有所偏離,促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孤僻、傲慢的個性。因而在教育中可以加入具有促進學生產生集體榮譽感、集體利益感的儀式和活動,讓儀式感發揮作用對學生進行集體教育。集體主義觀的建立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集體和組織的利益,更能夠促使學生以集體利益為重,從而舍棄不利于個人發展的個人利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儀式感促進文化傳承
儀式自古代就有,各種典儀、規程都有統一的規范,且儀式具有傳承性,因此行為活動造就的儀式感強烈,對參與者有較強的影響力。中國為禮儀之邦,儀式是傳遞禮儀、遵從禮儀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和意義,促進了教育思維的改革,提升了教育的理念和宗旨。當代,在對學生的教育上,不僅僅要對學生有文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賦予學生禮儀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莊重的儀式感中,得到優秀的道德品行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四)教育儀式感可培育情感,塑造良好品德
儀式感的教育方式,可以對學生的情感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學生未來的德行品質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儀式感是人在各種活動和氛圍中產生的感官體驗,是主體感知能力的外在表現形式,能夠與心靈達成一致和共鳴。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對外界產生豐富的情感,教師加以引導,以促進學生培育健康情感,增進對社會和學習的認知。再者,學校應該以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前提,把儀式感融入到教學和活動中,督促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取向,以追求公共道德和個人道德共同發展為目標,同時發展學生的獨立的人格和品質,讓道德和情感伴隨著儀式感良性發展、升華。發揮學校儀式感的價值和功能,將儀式感與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相結合,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
三、提高教育的儀式感探新
(一)擴大空間性和創造儀式感環境
儀式的開展需要在空間或場所下發生的,這是儀式存在的“載體”,儀式感的產生是人的主觀感受,而空間是人對外界事物存在的感官的重要依托,是外在感官的表現形式。通過空間的外在條件的刺激,能夠對參與者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和情感起伏。因而空間對儀式感的產生和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在進行教育儀式之前要對空間布局、環境渲染有考究,能夠讓參與者產生預計效果的儀式感和達到儀式所產生目的。比如開學典禮上,要對場地和布景有嚴格的設置,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開始的氛圍。
(二)增加開啟儀式感的活動
儀式感可以促進教學和教育,提高儀式的價值,增加學習的氛圍和提高學生的自律性。在開學儀式上,可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刺激性,增加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畢業典禮上,是對完成學業且即將踏入社會的學子的莊重典儀,傳統的儀式教會學生要具備獨立意識,告別學生時代,引導學生對新的生活產生激情;在課堂儀式上,要重視第一課時和第一分鐘對學生的影響力,有一個好的教學開場,能夠為學生接來的課程中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增加儀式性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充滿儀式感的氛圍中學習、突破自我。
(三)避免出現形式化的儀式感,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
很多學校在儀式方面過于形式化,沒有注重儀式的氛圍感,開學典禮致辭和表演只是在走過場,因而對學生的心靈沒有產生強烈的震撼作用,反而讓學生更加適應了學校的應付式儀式,儀式感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不能夠很好的體現出來。要增加儀式感的教育意義,需要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在儀式上的各個環節中加入與學生互動的內容,并對優秀的學生進行莊重的儀式感表彰,或者在學位授予中,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個性化和特色化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受到重視。
(四)促使抽象的儀式感具體化
儀式感是參與者的主觀感知,具有抽象性,要使得其具體化和表象化,可以使用各種外在的表達符號和方式,增強儀式感的神圣性。人的活動空間充滿著各種符號、物體等,這些符合和物體承載著情感、信息、文化。比如校徽、校歌、校服等,這些物體和符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反而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洗禮,能夠讓其更加地具有意義。通過這些符號和物體讓儀式感具體化,并增加持久性,在教育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結論
儀式感的建立有賴于儀式的方式和形式,提高教育的儀式感,可增加儀式的價值,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提升,比如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建立、增加校園文化的氛圍、創造獨立和個性化的發展空間等。摒棄形式主義的儀式,增加具有教育意義和價值的儀式活動,以增強儀式感教育方式意義。
【參考文獻】
[1]鄭鳳儀. 以儀式感促學生習慣養成[J]. 江蘇教育, 2019(49):76-77.
[2]馮滿. 對中學生批評教育的藝術性——尊重個體差異,塑造學生個性[J]. 中學時代, 2014(10):144-144.
[3]徐偉. 儀式感在思想素質教育中的運用探析[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01):54-57.
[4]陽莉. 淺談學校德育活動中的儀式感[J]. 好家長, 2017(34):34-34.
[5]朱晴. 儀式感為活動添彩、為教育增色[J]. 河南教育(職成教版), 2017(12).
[6]萬晶影. 讓“儀式感”走入中職課堂——現代學徒制背景下“聯想專班”課堂教學實踐[J]. 現代職業教育, 2016(35):161-163.
[7]高平.教育需要儀式感[OL].2018-06-07.https://www.jianshu.com/p/fa79a1a698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