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歷翔



【摘要】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微課作為一種新教學形態溶入到教育教學,本文以微課在信息學的應用為切入點,以探索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的,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并最終構建微課在信息學應用的新模式。
【關鍵詞】微課 ? 信息學 ? 自學能力
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線課程、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新技術和新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微課日漸成為常規教學手段,溶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廣泛應用在各種教學活動之中。微課也成為基本資源和教學手段之一。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簡言之,微課就是符合認知規律的非線性結構化數字資源,它的設計理念跳出傳統“課”的思維,以減輕認知成本和學習負擔為目標。筆者結合信息學教學模式與策略的創新要求,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微課在信息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具體應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微課在信息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隨著人工智能產品的普及,學生意識到學習信息學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很多學生都會很想去學習這一課程,但由于在初中階段,信息學只以校本課程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每周的課時相對較小。對于有興趣有能力學生,想拓展學習內容,只能在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或到校外的培訓機構學習。對于在家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遇到問題時,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會影響到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對于到校外的培訓機構學習,這樣會加大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與學校的校本課程架構有了內容上的斷層,不利于教師在學校教學。而微課具有“互聯網+”的碎片化、可視化、結構化與非線性等時代特征。由此可見,微課應于信息技術教學有一定的優勢,有助于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有助于教師在信息學教學中,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促進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學習形式碎片化,支持學生積極的自學
碎片化——微課的第一特征。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微課的碎片化表現為:
1)學生學習時間的碎片化,體現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學習的支配時間是不間斷的碎片化分割技術形態。學生自學時間可能是不連續的一個小時間段,微課可以幫助學生在這一個小時間段上解決一小的知識問題。筆者通常會把一個信息學的知識點,解題思路,編寫代碼要點等制作成微課,時間5分鐘以內,讓學生在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課余的碎片化時間進行自學。
2)學生學習知識的碎片化,書本知識點并不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分割點,微課可以有效實施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微課能更好地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傳統的課堂教學并不能針對每一個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教學。在使用微課教學時,對于學生反饋的問題,筆者會制當作一個小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而這樣的微課,既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又不占用所有學生學習時間,更好幫助學生自學。
(二)學習內容可視化,降低學生自學的難度
可視化——支持圖形化多媒體學與教。
學生在家單獨地用課本自學,在學習過程中面對枯燥的文字和編程代碼,很容易產生學習疲倦,而且當遇到較難理解的內容,會感覺到自學非常的困難,自學的積極性會降低。
微課可以通過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提升學生學習注意力,將抽象信息學問題具體化,把信息學算法的復雜問題簡單化,降低學生的自學難度和學習負擔。筆者會在信息學解題過程中結合動畫,讓學生理解代碼執行過程中,代碼是如何執行。讓學生把枯燥的代碼變成圖形具像化,降低學生的自學難度。
(三)學習形態結構化,保障學生自學的需求
結構化——使學習者可以方便地獲得完整的結構化的學習資源
筆者在制作微課時,會把微課的主體(學與教視頻)、配套資源(課件、動畫、練習、知識延伸)等按照信息學的內在聯系封裝在一起,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可以方便地獲得完整的結構化的學習資源。完整的結構化學習資源保障學生在自學中需求。
(四)學習方式非線性,遵循學生自學的梯度
非線性——支持知識與能力梯度學習者
筆者在制作微課時,首先遵循信息學的認知規侓與根據信息學學科的特點,通過內容粒度的分割,讓學生進行有梯度有層次的學習。使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能夠準確與快速找到學習的切入點,使學生能在自學的過程中找到自學的樂趣與成就感。
二、信息學學科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微課應用
讓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學習信息學,微課應用在學生的自學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自學過程感受到自學的樂趣與成就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欲望。將微課應用于學生自學過程,連接課堂教學形成了一套有機互聯的微課自學應用迭代循環示意圖(如下圖)
由于校本課程的課時相對較少,對于信息學來說,要求學生在課堂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會有難度,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較好的自學能力,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自學,并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下面以“堆排序”課程為例,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
(一)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導師伙伴,教師在課前制作相應的微課資源
微課資源的制作是比較耗時的,但微課的可視化特征,可以讓學生更好理解程序代碼的運行情況。因此要搜集相對應的課程資源,對資源整理,并制作成微課(包括代碼注釋,程序運行動畫,參考資料,測試練習等)。
(二)在課堂引導學生利用微課進行信息學學習
課堂上,筆者會先讓學生理解“堆排序”是算法思想,一般學生初次接觸會比較容明白算法思想,但代碼的實現就是比較困難,因代碼是遞歸實現,比較抽象。學生對遞歸嵌套的理解就較難了,這時就需要用微課。筆者會讓學生微課自學,微課是教師的分身,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性、非線性學習。筆者關注學生是否能理解,收集學生對于微課的反饋,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
(三)在課后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微課自學
課后,筆者會針對課堂上學生對微課的反饋,對微課進行修改,并放到網上,讓學生課后自學。微課支持重復學習,當學生觀看一遍不理解時,可再觀看多遍。學生在因興趣而產生自學需求,在自學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得到相應的自學資源解決問題,獲得自學成就感。
(四)收集微課使用情況,并對課程作出調整
學生會在下節課的課堂上反饋自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微課資源中得到使用情況,并根據學生自學反饋情況對課程和微課進行調整與修改。
三、應用效果分析
筆者對同一批(30人)學生分別進行了用遞歸方法實現“歸并排序”的教學(無微課資源),和用遞歸方法實現“堆排序”的教學(有微課資源),并要求課后自學的測試。測試用旗峰中學測試網站(hustoj系統)跟蹤,從系統的圖表統計分析(見下兩個圖)
從以上兩圖表統計:
從以上數據統計中,可以得出以下總結:
1.在微課資源支持下,有較多的學生能在較短的自學天數里完成要求自學內容。
2.學生在使用網站的活躍度有高,說明在微課資源的支持下,有持續學習動力,獲得學習滿足感。
3.學生對基礎題、進階題1,2的解題水平有提高,說明在有微課資源的支持下,自學質量優于無微課資源支持。
通過這次微課的實踐,對提高學生信息學自學能力有幫助,相信其他內容利用微課自學的這種學習方式同樣會有效果。至于更大的樣本或者在其他內容是否有效,還需進一步驗證。
總結語
經過一個學年的探索與嘗試,發現學生在有微課資源支持下有助于提升自學的能力,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鞏固信息學的教學效果,保證了教師的差異化教學。隨后在微課提升自學能力調查顯示,82.5%學生對微課有助于提升信息學自學能力對自已很有幫助。17.5%學生認為幫助不明顯??傮w評價較為正面,可見微課在信息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學能力是有幫助的。
當然,在實際應用中,也遇到一些問題:
1.教師語言平鋪直述,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
2.微課的可視化制作中,模擬程序運行的動畫收集和制作都較為困難。
3.微課的結構化,配套練習要有更針對性。
4.微課的非線性內容粒度分割把握不夠準確。
這些問題都會對微課進一步在信息學教學中使用有影響,也是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岑健林.“互聯網 +”時代微課的定義、特征與應用適應性研究 [J]. 中國電化教育 , 2016,(12):97-100.
[2][3][4][5][6][7] 岑健林 . 微課定義與特征詮釋 [J]. 教育信息技術 , 2017,(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