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
【摘? 要】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能否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課程內容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困境,據此改進教學方法,爭取呈現生動有趣、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以逐漸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強化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參與意識;教學方法;培養
學習應該是一個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過程。但是,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學生不愿意主動走進課堂。并且,一些教師師本觀念較強,把課堂當成展示自身學識的舞臺,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感受,這同樣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反思傳統教學形式的不足,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整教學策略,爭取提升數學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進而強化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意識。
一、呈現趣味數學,激發學習主動性
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往往以個人興趣為主導,而數學向來呈現出枯燥、復雜的特點,很難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這是學生厭惡、排斥數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采取強制性手段,而是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自發地親近數學。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知識內容的特點適當滲透生活、游戲、謎語、數學史等趣味元素,借此中和數學的枯燥和復雜,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學習《年、月、日》一課時,我先給學生出一道謎語:“墻壁是我好鄰居,每天都要換新衣,時間從我手中過,督促人們爭朝夕。”然后我提醒學生打一生活常見物。學生的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經過一番思考和討論,猜出“日歷”這一謎底。接著,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年歷卡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年歷卡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每年、每月的天數。之后我提問道:“我們的先輩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總結出很多與時間有關的規律,那么關于區分大月和小月,同學們知道哪些口訣呢?”這時學生積極回想生活經歷,并背誦從大人那里聽來的口訣,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等。而后,我再引出關于閏年、季度相關的比較復雜的問題,學生則積極思考和探討。可見,在數學教學中適當滲透趣味元素,是激發學生活力、樹立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可行之法。
二、加強師生對話,強調學生主體性
課堂教學不應該是知識的單向傳遞過程,而應該是師生互動、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參與感,進而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師生之間畢竟在年齡、社會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使學生在師生關系中處于弱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出于敬畏心理,在課堂上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同樣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減小灌輸力度,積極和學生進行對話,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表達。這樣才能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意識。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鑒于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我便盡量以問代講,借此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師生對話。首先,我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兩塊蛋糕,向學生提問道:“兩塊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幾塊?”學生答道:“每人分得一塊蛋糕。”接著我繼續問道:“如果將一塊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幾塊?”學生答道:“可以將蛋糕切開,一人半塊。”我表示贊許,并以動畫的形式演示切分蛋糕的過程,然后用1/2表示半塊蛋糕。這時我讓學生思考:“怎么解釋1/2的含義?”學生結合圖示答道:“將一個東西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這一份就是1/2。”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積極與學生對話,可以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豐富表現機會,體現學生重要性
小學生認知水平較低,接受能力較差,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教師常常將大部分探究任務一手承包,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種做法占據了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容易使學生形成懶惰的性格。并且,小學生正處于爭強好勝的年紀,他們渴望表現自己的才能和個性,同時他們也會在表現的過程中得到成長和快樂。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思考、探究、實踐、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增加學生的課堂表現機會,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重要性,才能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并促使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例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時,我把從生活中尋找三角形、介紹三角形的特點這兩個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揮、盡情表達。這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生活經驗,舉出了金字塔、房頂結構、晾衣架、太陽能支架等很多包含三角形的事物,并從這些事物中抽象出三角形,然后介紹三角形的特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性格特點、心理訴求改進教學的方法和形式,爭取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從而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顧玉蘭.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提升[J].教書育人,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