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甫


摘 要:基于農村小學在數學圖書資源方面不足的現狀和學生的閱讀能力欠缺的情況,要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應該以教師為主導,把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主要放在課堂上。本文以路程相遇為例,探討小學數學新授課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通過閱讀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語言轉化;通過閱讀尋找解題條件。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來源于對數學材料閱讀分析中,數學材料有課本和課外輔導材料。其中教材中有許多材料主要以新授課中問題情景的形式出現,里面蘊含大量的信息,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載體。在新授課中涉及到的授課閱讀材料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借此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一、數學情景中通過閱讀發現問題
高年級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重在閱讀材料說明的問題和內容,如果高年級小學生連問題都不清楚,這樣就失去了對問題的思考,也就失去了深入思考的引領和方向,降低了閱讀深入性。因此在新授課中,應該重視對高年級小學生有關數學情景中問題的挖掘。問題的挖掘盡量應該有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尤其是讓學生明白問題的關鍵詞是什么,尋找問題的關鍵詞能夠有助于挖掘問題的隱秘條件,讓問題更加具有指引性。
例題:淘淘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 840 米,淘淘速度為70 米/分,笑笑為 50 米/分,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估計兩人在何地能夠相遇?
這個是新授課相遇問題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讀題應該明確要求的問題,何時能夠相遇,這樣需要學生把這個問題以更加專業的數學語言提出了。教師引導學生去闡述問題,應該是過了多長時間兩人能夠相遇。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教師自己代替學生去尋找問題,教師的職責應該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問題,并且把問題敘述的更加精確。
二、引導學生語言轉化
在明確了數學問題后,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農村高年級小學生去思考如何實現問題的解決,對該問題的解決應該具有怎樣的思路和設想,這一步是對閱讀的深化。在學生做解題設想方面,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圖形、公式和模型等去構建解題的一般思路,尤其是把題中的問題情景通過數學圖表或者模型得到展示出來。這一步也就相當于語言轉化能力,就是把問題情景中的語言變成數學符號、模型等去表示,讓高年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變量關系更加深刻。
針對例題,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中,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畫一個相遇路程示意圖,在這個示意圖中標出兩點代表兩家,中間相遇標點,這樣就把文字語言變成了數學語言和符號,離問題的解決更進一步。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畫出下圖。
三、通過閱讀尋找解題條件
在實現了語言轉化,把問題轉化為圖形或者模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應該深入閱讀材料,去尋找材料中的數學變量關系和數據,把這些數據有效的整合才能實現問題的解決。這一步也是學生實現數學信息有效整合的關鍵環節,這一步的重要價值在于學生能夠通過自己閱讀材料情景,把材料中涉及的各種變量關系和相應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為下步問題解決做準備。這一步也是閱讀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很多學生自己做不會,但是教師一講很快明白,關鍵就是在數據的有效整合方面不足。因此教師不應該越俎代庖,應該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把一些數據變量與圖表公式進行有效地銜接,幫助問題有效地解決。
例如針對上題中的問題,應該使有關數據在圖表或者模型中得到表示,淘淘走的路程應該是70米/分×時間,笑笑走的路程應該是 50 米/分×時間,兩者相加的總里程應該為840米。這一步盡量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逐步實現公式的構建。
高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問題不同于低年級的數學問題的簡單性和直接性,許多問題的解決具有間接性,因此通過列式求解的問題很可能并不是要求的直接答案,還需要進一步的轉化和深才能實現問題的解決。因此,高年級數學教師在傳授新知識時,應該考慮引導學生重讀問題材料,看自己的求解結果是否與問題要求一致,這樣可以提高解題的準確性,訓練思維的嚴謹性,同時也讓閱讀更加深入,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比如上題中根據路程=速度×時間的基本公式列出方程:
70x+50x=840,x=7
求得的結果是7分鐘,但是與題中要求的在何地能夠相遇不同,要求學生進行深入閱讀題干,進一步利用70×7=490米,才能求出應該在離淘淘家490米處相遇。
一個新授課往往是一個類型知識點的集中體現,往往凝聚了大量的知識點、思維模型、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法。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地總結和反思,這一步也是實現知識內化的重要環節,也是閱讀能力的提升階段。甚至也可以考慮把學生的總結和反思結果進行展示,讓不同學生不同組別進行互動交流展示,能夠窺視他們的閱讀水平和質量,教師針對不足提出進一步的引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