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彬
關鍵詞:大學生;新媒體;思政教育;作用
新媒體在當前教育領域的應用可以讓學生享受到全新的教學形式,思政教育內容理論性偏強,通過多媒體設備的演繹之后學生接受程度會大大提升。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形式也會更加新穎,和互聯網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的理念相同,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廣泛也意味著思政教育的資源也會更加廣泛。網絡手機是大學生的必備電子產品,教師在應用新媒體形式的過程中也會無形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教師要積極融合新媒體和思政教育內容,保證二者可以發(fā)揮出最大的教育效用。
新媒體形式和教育領域聯合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前學生主體在網絡環(huán)境中占據一定的地位,而且信息時代的到來已經讓教育領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融合新型媒體的優(yōu)勢,讓思政教育的效用可以實現最大化發(fā)展。信息傳播是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重視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如果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中無法實現信息高效傳播和接收,思政教育內容就會落后于時代,學生接受的教育也會受到影響,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1]。目前打破傳統格局的媒體形式主要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新媒體本質上就是一個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當前主要的新媒體形式包括互聯網、數字電視、數字報刊以及電視郵件等形式,手機用戶使用的門戶網站也是思政教育接收、傳播信息的主要應用工具,這樣的軟件可以最大程度發(fā)揮出思政教育的魅力,讓學生可以對思政教育的價值準則有一定了解,并且對自身的生活習慣和思維觀念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新媒體形式的廣泛應用讓大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模式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首先就是教師對新媒體環(huán)境的認識不足,很多應用無法實現應有的價值的同時還浪費教師很多課堂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影響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其次就是在當前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無法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課堂中不能完全發(fā)揮出新媒體形式的優(yōu)勢,簡單的應用過程中依舊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本質不改變學生接受程度依舊難以提升[2]。教師在和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利用網絡軟件是首要選擇,但是信息接收依舊存在問題,無法實現準確傳達的效果,師生之間的關系無法通過新媒體技術得到良好促進。無法實現實時交流的前提下,思政教育效果無法體現,教師也很難理解學生的思想。最后就是思政教育的網絡運行機制無法實現應有的約束作用,校園網站缺乏專業(yè)人員的監(jiān)督。思想政治教育也無法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進行充分滲透。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不光難以節(jié)約寶貴時間,而且思想還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影響其未來的進一步發(fā)展[3]。
首先,從信息傳播角度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運行機制對網絡技術的依賴性較強,傳統媒體形式無法滿足思政教育傳播需求,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學習新媒體應用形式,借鑒新媒體發(fā)展的方式方法,在思政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要積極應用,確保及時掌握網絡動態(tài),利用網絡形式靈活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調整更新[4]。網絡機制運行過程中要積極選擇科學的應用策略,教師也要及時選擇優(yōu)秀的網絡傳播軟件以及影響較大的網站作為思政教育傳播途徑,這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次,就是在高校中通過網絡技術新媒體形式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了解,當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都有很多內心動態(tài),網絡領域為其提供了一個可以傾訴的場所,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形式也從面對面改成了網絡對網絡,在同一片網絡領域中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建立完善網絡輿情檢測機制,讓高校校園內的學生思想動態(tài)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把控。這也是防止不良思想在校園中傳播的重要方法,為學生的思想健康發(fā)育而考慮 [5]。
最后,就是在網絡平臺中配備輿論督導員,防止大學生的思想和言論脫軌,也是為思政教育工作做好保障,約束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道德行為的約束力越強,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礎也就越牢靠。除此之外,新媒體形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真正在校園中踐行。
網絡平臺的建設是新媒體形勢下,大學教師對思政教育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的主要路徑,教師要通過網絡對相關社會熱點以及思政教育新動態(tài)進行掌握,在具體的運行機制中也包含對網絡平臺的約束和監(jiān)督。“兩微一端”等平臺都是教師在新媒體形式下可以利用的教育平臺,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平臺發(fā)布教學消息或者思政教育相關內容,確保學生可以及時接收到新的思政教育內容,及時實現當前的思政教育目標 ,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師也能和大學生群體實現有效互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也需要充分遵循大學生的意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形式對學生意見進行統計,及時了解大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表達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通學校官方賬號,在抖音、微博等平臺和學生實現更好的互動,讓新時代大學生在網絡中也能感受到校園文化的力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大學生群體通過配置的APP可以及時接受到學校的消息,也能獲得更多思政教育新動態(tài),信息的及時傳達可以讓校園網站的建設更能發(fā)揮育人效果,思政教育和新媒體形式的結合也能實現更深遠的意義[6]。
思政教育環(huán)境在當前的新媒體形式應用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新媒體文化氛圍可以讓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受到影響,所以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及時對網絡環(huán)境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進行干預和處理,避免學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出現一些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思想和行為。良好的大學文化氛圍需要通過網絡環(huán)境進行傳播,新媒體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一個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想要實現優(yōu)化目標,教師首先要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學生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積極宣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讓優(yōu)秀文化的主流意識可以占領新媒體陣地,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穩(wěn)定的思想成長環(huán)境。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激勵機制的環(huán)境中才能保證校園網絡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在此基礎上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的聯合是網絡形式傳播的主流內容,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思政教育對于自身成長成才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實現思政教育的最大教育效用。最后就是教師在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中利用新媒體文化載體實現優(yōu)秀資源應用,讓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可以不斷提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也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的視角以及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新目標。
新媒體技術不斷普及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打破了傳統的模式,便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中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優(yōu)化思政教育思想內容可以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熏陶,學習專業(yè)課知識的過程中也能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網絡、手機等設備的應用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擴展延伸性,進而對其有更多的學習欲望。教師在思政教育課程中充分發(fā)揮網絡社交工具的作用可以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并且讓學生根據教育內容進行學習方式的調整,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更加靈活的思維。新媒體形式下教師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工作的整體時效性也能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偉.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 2011(34):58-58.
[2]王青.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時代報告, 2018, 000(018):143.
[3]張澤寶.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學理論, 2016, No.753(03):236-237.
[4]安雪梅,劉皓,張勇.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初探[J]無線互聯科技, 2014, 000(006):235-235.
[5]趙威.新媒體在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 2018(2):18-19.
[6]田野.手機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公關世界, 2020, 000(0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