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鵬
摘 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沉浸式展覽是基于現實空間與虛擬環境的結合,通過影像、聲音、燈光等方式再現、模擬、營造特定的空間意境,使受眾置身于空間氛圍之中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實踐體驗、感官體驗、情感體驗等藝術審美活動,達到一種身體與情感全身心投入的沉浸之感。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觀察法,以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中中國館的“祥和逸居”為例,基于受眾體驗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沉浸式體驗的創新路徑,旨在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沉浸式展覽中藝術審美的提高和受眾沉浸感的增強,更好地傳播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受眾;沉浸式體驗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地域文化、精神風貌、思想內涵、觀念形態、審美情趣的總體表征,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世代相傳。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沉浸式展覽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時代任務。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的興起,傳統文化展覽中也逐步開始了新媒體藝術的嘗試,傳統文化展覽的整體呈現效果和受眾體驗質量得到明顯提升,這種創新的展現形式和傳播形態受到了大眾的青睞。
一、“祥和逸居”中受眾沉浸式體驗特征
“祥和逸居”的整體空間面積約為320平方米,在整個空間中應用全息投影技術、計算機圖形技術、音響技術、集成播控系統為一體,創造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虛擬沉浸環境。整個空間通過兩面全息紗幕和一道實物墻體劃分成四個小空間,呈現遞進的層次感以及光影疊加的透疊感,帶給觀者空間的秩序感和視野的縱深感,以宋代文人園林和清代皇家園林文化為主線,將中國傳統繪畫和古代園林藝術特征生動結合。受眾置身其中,松下雅居的高士情懷、花石相映的古典園居、逸塵歸真的昔惠空間等內容由實到虛一層層暈染開來,如同一幅幅緩緩展開的畫卷,若隱若現、似真似幻,帶給受眾“人在畫中游”的虛擬體驗,空間的遞進感以及內容的層次感使觀眾情感得以推進與升華。
二、中國傳統文化展覽中受眾沉浸式體驗的意義
將傳統文化為載體的藝術展覽升級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實現以受眾為主體,由靜態向動態、二維向三維的轉變,信息傳播由被動向主動的突破,空間營造由單一性到多樣性的豐富,呈現給受眾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的沉浸體驗。受眾的感官調動、觀展體驗、情感共鳴等方面得到明顯提升,置身于展覽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奇妙體驗。
(一)帶給受眾多感官式的互動體驗
美學家舒斯特曼強調,“身體不僅是審美的客體,更是審美的主體,是具有主動性的一種與媒介與其他信息進行反應的載體”。身體作為感觀的集成和感知的主體,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體驗,依托與虛擬形象和符號的互動關系,增強觀眾在空間現場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受眾通過對空間的感知、空間中的實踐活動、空間之間的內容切換來思考和感悟自身存在。
不拘泥于傳統展覽的表現方式和空間關系,受眾可以即刻進入作品內部,自主選擇觀賞、感受作品的角度和方式,同時可以獲得一種主動化、人性化、個性化的互動體驗。受眾在與空間和作品的互動中成為作品的參與者和再創作者,通過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沉浸,實現主體和客體認知體驗的互相滲透。在“祥和逸居”展覽中,視覺呈現上應用全息影像技術,結合燈光和古典韻味音樂的渲染,呈現出宋代文人園林的清雅氣質和清代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度。在茂林修竹的空間中,通過聲音和畫面的情緒引導帶領受眾的情感不斷推進,擺脫嘈雜喧囂的都市生活置身于園林之中,同文人墨客一起風云際會,品園林之勝、享怡然之樂。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沉浸式展覽,通過綜合感知的調動與延伸,與傳播主體進行即時互動,在互動關系中實現信息傳播的雙向溝通,提高受眾的注意力和興趣點,增強受眾的沉浸感。
(二)引導受眾共情式的沉浸體驗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是指一種將個人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當人的心流產生時會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稱之為沉浸式體驗。奧列弗·格勞在《虛擬藝術》一書中也提到,沉浸可以理解為一種使人全神貫注的,從一種精神狀態到另一種精神狀態發展、變化和過渡的過程,其特點是減少沉浸者與展示物之間的心理審視,并增強體驗者對當前事物的情感投入。
在傳統文化展覽沉浸式體驗中,現代數字技術的應用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拉進了觀者與空間、受眾與藝術、大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和情感。藝術家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創作靈感,將個人精神、藝術表達與展覽空間高度融合,為受眾打造出一個有別于客觀真實世界的虛擬空間。在人與人、人與空間的互動通感交流中,受眾對于主體存在、作品表達、空間認知等方面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更為強烈的情愫,從而實現情感上的升華。在“祥和逸居”作品中,中國園林的古典意境、趣味化的交互體驗、線性的敘事手法、多感官式的感知方式、多元化的技術呈現,使受眾在實踐、認知、情感體驗中認識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感受“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生生不息的綠色生態觀,在與古人和歷史的對話中,增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自信和認同。
三、中國傳統文化展覽中受眾沉浸式體驗的創新
(一)作品內涵性的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于豐富受眾互動體驗、感官體驗、情感體驗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策展人和藝術家迎合消費市場和大眾審美,其藝術創作變得商業化、模式化、娛樂化。對于技術的過度依賴,追求現代科技的標新立異,聲、光、電等氛圍的營造以及多重感官的形式主義,其創作概念模糊不清,作品內核也有待反思,讓藝術喪失了對時代的映射和對現實社會的抽象,曲解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屬性,受眾對于傳統文化展覽的興趣關注逐漸偏離,這都是需要引起重視并改進的問題。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創新:其一,藝術創作應關注作品內涵的提升,引領時代性審美要求和價值需求,帶給受眾美的享受。著名認知科學家羅杰·尚克指出,“人類生來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邏輯”。 空間的敘事性設計是營造作品內涵和作品思想的關鍵,引導受眾在故事角色、情境、節奏等變化中沉浸其中。其二,以藝術性主導為前提,合理應用現代化數字技術,將藝術創作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帶給受眾合理舒適的沉浸感。其三,樹立文化自信,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和思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元素、符號象征、民族精神、歷史哲思等融入其中,使受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回歸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認同。
(二)受眾通感性的豐富
沉浸式體驗主要有感官體驗和交互體驗。感官體驗主要指基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的感知交流與大腦中所發生的事件聯系從而達到通感體驗,達到生理、心理、精神層次的需求。
在中國傳統文化沉浸式展覽中,筆者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在視覺呈現上注重影像的分辨率、流暢性,色彩的還原度,視覺舒適度等細節問題,融入受眾與虛擬角色互動表演的形式,展現給觀者創意性、立體性的人物角色和場景,增強視覺上的感染力和延展力,合理把握地面、墻面和頂面這三個維度的層次設計,帶給受眾內容豐富、視域縱深的立體效果,通過影像、燈光、空間、表演的巧妙結合打造全方位的沉浸體驗;其二,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知方式,在聽覺呈現方面,背景音樂應與影像節奏協調呼應,把握音樂整體的層次以及細節音效的質感,通過聲音的塑造加強受眾情緒的引導;其三,人類對觸覺也有著本能的需求,所以觸覺感知是沉浸式體驗中不可忽略的方式,不同的材質、肌理、紋飾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其四,氣味承載著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氣質、特定的感情,實物或者香料散發的氣味也會影響到受眾情緒的微妙變化。通過多維感官的豐富與大腦神經發生效應,受眾能夠獲得“心理真實”的沉浸體驗。
(三)設備技術性的完善
傳統文化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是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創新的產物,“它結合了基礎理論、先進技術、現代邏輯、文化裝備、大數據等,具有虛擬性、智能化、系統化、互動性等鮮明的特點”。但是,現代化智能技術開發難度大,造價高昂,對環境和光線要求高,并未得到大規模普及以及大范圍的應用,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前景。合理解決設備技術性限制、展示效果的局限性等問題,通過空間效果的完善,能夠帶給受眾更好的沉浸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是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產物,以受眾為主體,以人與人、人與空間互動為延展,通過受眾綜合感知和思維認知的體驗,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及情感上的升華。但沉浸式體驗的內核把握、應用普及與復合評估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打造內涵性、創意性、互動性、通感性、特色性、成熟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沉浸式體驗,有效傳達創作內涵與時代精神,為受眾審美提升和社會教化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米哈里.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M].張定綺,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王紅,劉怡琳.交互之美:teamLab新媒體藝術數字化沉浸體驗研究[J].藝術教育,2018(17).
[4]平克.全新思維[M].林娜,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劉雨澤.沉浸式體驗要素在藝術創作視域中的表達分析[J].藝術科技,2019(12).
[6]格勞.虛擬藝術[M].陳玲,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7]花建,陳清荷.沉浸式體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J].文化創意產業,2020(2).
[8]王之綱,孫瑜,楊洋,等.基于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數字人文景觀體驗設計:以2019北京世園會中國館“祥和逸居”展項設計為例[J].裝飾,2019(8).
[9]張棉.沉浸式互動影像裝置:多感官體驗的場域表達[J].新媒體研究,2019(15).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