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勁松 張煒
【關鍵詞】雙一流? 高校? 人才培養? ?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關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育人初心,為我國航空、航天、航海等國防科技領域培養了一大批領軍人才和行業骨干,創造了人才培養領域獨有的“西工大現象”。新時代,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構建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價值塑造位居人才培養體系之首,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構建以價值塑造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是準確理解和扎實踐行育人初心的重要抓手,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續寫 “西工大現象”的必由之路。
隨著時代發展,高校承擔著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國際合作交流等越來越多的職能,但不管高校職能如何變化,人才培養始終是中心,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高校有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根本。育人始終是大學的初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過程就是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過程。對于高校來講,立德樹人的核心就是將價值塑造融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其目的在培養體現時代精神、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因此,無論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定位、還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以及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來看,價值塑造都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要務。
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定位來看,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無論是“服務國家發展”,還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無不體現了其人才培養中的國家意志和鮮明價值導向。比如,麻省理工學院致力于在科學、技術和其他領域培養服務于國家和世界發展的人才;斯坦福大學提出培養學生在未來復雜世界中的領導力;牛津大學明確要“培養各領域的領袖人才和未來的學者精英”;哈佛大學要為社會培養“公民領袖和學科領導者”。可見,世界一流大學都把價值塑造作為培養一流人才的重中之重,通過價值塑造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從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來看,根據眾多中國教育史研究學者的研究結果,1862年創辦于北京的京師同文館和1895年創辦于天津的中西學堂,是中國近代高等學校的雛形。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及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開端。據史料記載,京師同文館的設立目的在于培養與洋人交涉國家事務的高級翻譯人才,在同文館歷年堂諭中也有“同文館乃國家儲才重地”之類的說法;中西學堂的創辦者盛宣懷基于“中國智能之士,何地蔑有,但選將才于儔人廣眾之中,拔使才于詩文帖括之內。至于制造工藝皆取材于不通文理不解測算之匠徒,而欲與各國縶長較短,斷乎不能”的國情,提出“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校”的“興學強國”的主張,體現了將人才培養和國家需求相結合的價值理念;《奏定學堂章程》將教育宗旨歸為“端正趨向,造就通才”,同樣反映出了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
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提出了“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四有人才”“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等人才培養目標。可見,隨著國家的發展需求變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伴隨著社會與文化變遷而不斷發展,人才培養的內涵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人才培養價值理念貫穿始終。
從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立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只有抓住“立德樹人”的關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才能在辦學實踐中真正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因此,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要始終堅守“育人”初心,堅持發揮價值塑造的引領作用,按照“育人和育才相統一,育人是本”這一基本遵循,把價值塑造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領域,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把價值塑造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標準,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2011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調研組到西工大調研,高度稱贊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歷史成就,他們將大批西工大畢業生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國防科技領域的突出表現稱為“西工大現象”。“西工大現象”是對80多年來西工大育人成效的高度概括。在“孔雀東南飛”的年代,西工大人扎根西部、獻身國防;在出國熱潮、市場經濟大潮席卷全國的情況下,西工大人堅定理想報效國家,為國防科技事業默默奉獻。“西工大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是國家戰略需求、學校精神文化和人才培養定位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核心是學校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塑造。
首先,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是西工大人的首要價值選擇。回顧西工大的發展歷史,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持聽黨指揮跟黨走,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1938年,在全面抗戰的形勢下,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組而來的國立西北工學院成立,1950年更名為西北工學院。1952年,為適應新中國航空工業建設需要,華東航空學院在南京成立。四年后,在國家戰略布局和支援西北地區的號召下,華東航空學院整建制西遷來到西安,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1957年,西北工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合并,成立西北工業大學。1970年,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原“哈軍工”空軍工程系)整體并入。回顧學校歷史,西工大三脈匯聚,強強融合,抗戰烽火中的堅守、華航西遷的果決、軍工人的擔當,體現的都是在面對黨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時的價值選擇,也正是這種價值選擇奠定了“西工大現象”形成的基礎。
其次,獨特的大學精神和文化是西工大人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重要組成,大學精神又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多年的辦學實踐,孕育了西工大“公誠勇毅”(“公”,即公為天下、報效祖國;“誠”,即誠實守信、襟懷坦蕩;“勇”,即勇猛精進、敢為人先;“毅”,即毅然果決、堅韌不拔)的校訓、“三實一新”(基礎扎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開拓創新)的校風和“五個以”(以學生為根、以育人為本、以學者為要、以學術為魂、以責任為重)辦學理念,形成了西工大人扎根西部、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一流、獻身國防的優良傳統。思考和總結“西工大現象”的精神內涵,我們認為可以用“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九個字來概括。“愿意去”是胸懷祖國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西工大畢業生不圖名、不圖利,甘于將青春和熱血無私奉獻給黨和國家的事業,愿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留得住”是信念堅定實干精神的集中體現。西工大畢業生不怕苦、不怕累,堅守工作崗位,堅定理想信念,忠于黨、國家和人民,腳踏實地,實干擔當,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干得好”是追求卓越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西工大畢業生有韌勁、不畏難,始終保持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精益求精,不斷突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校訓、校風、辦學理念和一代代西工大人的優良傳統,是對西工大人價值追求的高度概括,也是對“西工大現象”內涵和本質的生動詮釋,正是這種價值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西工大人用赤誠的愛國之心、強烈的報國之志,擔負起人才強國、科技報國重任,也是“西工大現象”形成的關鍵。
最后,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和培養過程是價值塑造的主要途徑。西工大從為貫徹科教興國戰略而制定的“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能力和較高水平的知識分子”,到新世紀提出“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健康的心理身體素質,扎實的知識與能力基礎,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合格人才”。進入新時代,學校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隨著不同時期國家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西工大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但都把體現時代精神和時代要求的價值塑造放在第一位,體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這也是新時代延續“西工大現象”的主要途徑。
時代在發展,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社會未來的價值取向,關乎國家未來,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高校辦學必須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也是人才培養中價值塑造的核心要求。近年來,西工大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下功夫”要求,圍繞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塑造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補足青年學生精神之“鈣”。學校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先,堅持不懈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上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精品課程,在實踐教育環節深化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有效推動其“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為學生成長奠定思想基礎。其次,加強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充分利用延安、照金等陜西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開展革命教育,引導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最后,加強校史校情教育,用西工大精神和文化幫助學生樹牢理想信念。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將校史校情、大學精神和文化融入各類課程建設中,利用“翱翔名家講堂”“翱翔學生百家講壇”等第二課堂的重要抓手和培養平臺,引導和激勵學生立大志向、上大舞臺、做大貢獻。
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激勵青年學生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學校將培養學生“具有家國情懷”放在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第一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廣泛開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將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成就作為“開學第一課”的主要內容,有效利用重大活動、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重大紀念日、主題黨團日等契機和重點文化基礎設施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學生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等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廣泛宣傳“史上最牛航空班”(78級5381班:培養出了殲-20總設計師楊偉、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和殲-15常務副總師趙霞)事跡,積極開展“工信楷模”“三秦楷模”陳士櫓院士先進事跡宣講,創作精品話劇《尋找師昌緒》《華航西遷》,利用學生身邊的先進典型和校友的先進事跡教育青年學子,用西工大特有的“總師文化”和“西工大現象”中所蘊含的航空報國、航天強國的家國情懷塑造學生愛國奮斗精神。
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將德育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引導青年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將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是強化教育引導,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報告會、論壇等多種育人平臺的載體作用,將德育教育貫穿教學的各環節,貫通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多種形式開展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類課程,邀請全國道德模范、人文藝術領域的名家、教育界的大師、社會各行業的優秀典型為學生作輔導報告,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培養良好道德情操。二是注重實踐養成,積極拓展志愿服務,推動“十百千萬志愿工程”,積極引導學生從身邊志愿服務做起,在環保、文化、教育、醫療、互助等志愿服務中幫助他人、收獲成長;扎實開展研究生支教團工作,分別赴甘肅省臨潭縣、古浪縣和陜西省城固縣、廣西自治區融水縣、云南省紅河縣等偏遠地區開展支教活動,同時助力脫貧攻堅。三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學生學術道德涵養,實施導師質量提升計劃,加強導師對學生價值塑造、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的教育和引導;依托研究生學術軟平臺、靈犀學術殿堂等平臺,大力開展學術誠信教育活動,教育學生自覺遵守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
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不斷優化學校人才培養體系。豐富的知識見識、過硬的本領能力是青年成才的牢固根基。學校積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航空航天類、海洋工程類、智能制造類、材料與化工類、能源動力類、信息類、理學類、管理類和哲學社會科學類等9個大類培養,覆蓋53個本科專業,有效聚合人才培養資源,激發教育教學活力,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選擇空間,支持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積極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專業、個性發展、素質拓展”課程體系,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學生專業選擇機制,拓寬學生多元發展路徑。樹立“頂天、立地、育人”科研工作理念,將學術前沿和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培育學生,充分發揮高校科研育人優勢,通過培育一定數量的科研育人示范團隊,廣泛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深入廣泛開展人才培養大討論,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人才培養核心地位;明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完善三位一體培養體系;優化本科專業結構布局,推進大類培養大類招生;建設優質教學資源體系,重塑教學新形態新模式;拓展國際交流培養平臺,提升學生全球勝任能力;健全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夯實學生全面發展基礎;深化學生工作機制改革,落實時代發展育人要求;完善科研育人多維協同,推進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等專題進行研討,制定了以價值塑造為引領的本科人才培養行動計劃,不斷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和“十育人”工作體系。堅持將大學生思政工作融入學科教學等體系,持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激勵青年學子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奮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是青年成長成才應有的精神風貌。學校通過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以構建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為重點,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有道》等就業創業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未來職業奮斗目標。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機制,與國防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與企業一起開展科研項目研究、共建實踐基地、聯合舉辦科技創新項目等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企業科技創新需求,接觸行業前沿,激發學生為國防科技事業奮斗的熱情。完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方法的學習研究和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雙創課程和平臺建設,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科技競賽,在高水平競爭中培養奮斗精神。
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良好的綜合素質是青年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基礎,也是青年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學校堅持將綜合素質培養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體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勞動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開展“模擬聯合國”等活動,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聯盟等,舉辦各類國際交流活動,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加快體育學科建設,強化體育文化建設,構建師生健康大數據平臺,加大體育教學訓練及場館建設投入。精準把握美育特點,科學定位美育育人目標,推動建立校院兩級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完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體系,打造“南山藝堂”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品牌,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堅持勞動育人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志愿服務相結合、與資助工作相結合,建立勞動教育基地和實踐基地,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實習實訓等各類專業實踐活動,增加校內外志愿服務崗位和勤工助學崗位,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價值塑造蘊含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是一項全面系統的育人工程。要不斷強化價值塑造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把價值塑造變成全員育人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學生系好“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導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終身。
責編/李一丹? ?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