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云,常旭紅,蘇 莉,古雪巖,孫應彪,李 晉,王俊玲
(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毒理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毒理學基礎作為一門預防醫學專業主干課程,主要研究外源化學物對機體的損害以及安全性評價和危險性分析,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并對學習其他預防醫學專業課程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1]。同時,隨著毒理學理論的發展與分子生物學等相關技術的引入,衛生毒理學的課程教學也需要隨之進行調整。目前,毒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比以往大為增加,具體涉及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具體知識[2]。因此,如何調整毒理學課堂教學內容重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就目前國內部分高校開設毒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初步調查與分析。
選取2019年8月在蘭州大學參加“中國毒理學會毒理學教育專業教育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暨第四屆高校毒理學教育論壇”的52所高校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雙一流”和“211”高校18所(重點高校),占34.62%;省屬高校34所,占65.38%。累計調查107人,其中重點高校33人,占30.84%;省屬高校74人,占69.16%。
“毒理學課程改革項目”的立項情況、毒理學課堂教學方法、理論課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課開設內容等。采取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52所高校均將毒理學基礎設為專業必修課,其中有16所學校將本門課程作為全校選修課。107名被調查對象中近三年有經費資助教學改革項目立項的教師為90人,占84.11%;近三年在職稱晉升過程中要求主持或參與教學改革項目的44人,占41.12%;近三年主持或參與過毒理學教學改革項目的教師為44人,占41.12%;近三年發表過毒理學教學改革相關論文的教師為38人,占35.51%。以上內容在重點高校和省屬高校中的占比情況見表1。

表1 毒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情況調查[n(%)]
調查顯示,107名授課教師中對該門課的課堂教學方法目前有90人(占84.11%)以傳統講授為主,其次為雙語教學70人(占65.42%)和微課教學60人(占56.07%);被調查者認為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為教師積極性89人(占83.18%)、教師業務能力84人(占78.50%)和教學計劃的制定75人(占70.09%);對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方法建議主要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93人(占86.92%)、增加實驗及實踐教學81人(占75.70%)和提高教師授課技能80人(占74.77%)等,見表2。
調查顯示,目前對毒理學基礎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以集體備課74人(占69.16%)和聽課評課66人(占61.68%)為主;被調查者對毒理學基礎教學改革的建議依次主要為教學方法的改變67人(占62.62%)、教學手段的改變54人(占50.47%)、小班化教學52人(占48.60%)和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42人(占39.25%),見表 3。
52所被調查的高校毒理學基礎平均學時為(65.89±13.57)學時,范圍 36~108 學時,其中理論課為(39.78±12.40)學時,范圍 24~72學時,實驗課為(25.69±10.77)學時,范圍 12~36學時。重點高校與省屬高校理論課平均學時數分別為(38.80±12.52)學時和(40.33±7.80)學時,實驗課分別為(20.97±5.36)學時和(22.59±3.87)學時,重點高校與省屬高校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學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調查結果顯示,52所高校理論課講授內容均無明顯不同;而實驗課開設的實驗項目差異較大,其中實驗項目開課率較高的依次為“實驗動物的一般操作技術”(96.15%)、“經口急性毒性試驗”(92.31%)、“小鼠骨髓細胞微核試驗”(84.88%)、“小鼠浸尾試驗和血膽堿酯酶的測定”(67.31%)、“精子畸變試驗”(55.37%)和“經皮急性毒性試驗”(33.74%)。

表2 毒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效果和質量調查

表3 開展毒理學基礎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和教學改革的重點
毒理學基礎是預防醫學的主干學科,探索其教學規律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培養和公眾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目前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加強預防醫學教育,使學生盡快掌握毒理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并能認識到成千上萬的外源化學物必須加強其安全管理,進而減少相關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3]。因此,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毒理學這門學科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才能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地走上這門課程知識的探索之路,從而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有所獲[4],學以致用。本調查顯示,52所院校毒理學相關的教學研究項目和文章報道仍很少。不少一線教師集中反映毒理學教學改革亟待進行,教學時間安排、方法、效果和質量需要改進。隨著毒理學理論知識的擴充和相關實驗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需要盡快開始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探索。
開展毒理學基礎教研活動的新形式探索和教學改革的重點轉變是目前毒理學教育的主要抓手[5]。本門課程教研活動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毒理學教學問題及實驗方法的課堂教學和應用實踐進行反思,以利于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6]。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毒理學基礎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以集體備課和聽課評課為主,部分被調查者所在教研室甚至很少或基本未開展相關教研活動。此外,被調查者對本門課教學改革的建議主要為教學方法的改變。此次問卷調查及回訪發現,教師均表示,目前毒理學基礎教研活動大多形式單一,以課代研的現象突出,青年教師成長緩慢,教學改革推進乏力。提示應多注意毒理學基礎教研活動的新形式探索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轉變。
毒理學基礎理論以及實驗教學涉及如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多門學科[7],使得該課程不易自學,參加調查的教師反饋大多高校對本門課程設置的學時不足,與預防醫學其他專業課(如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等)相比理論和實驗教學學時數偏少。此外,毒理學實驗教學相關內容需要進一步優化,主要問題體現在部分實驗如“小鼠骨髓細胞微核試驗”和“精子畸變試驗”等所耗學時數較多,部分實驗甚至長達10個學時以上。提示我們需要增加毒理學理論和實驗課的學時,優化實驗課程內容,增加分子生物學等與毒理學密切相關的綜合性實驗,以保證教學質量。
毒理學基礎因其主要研究外源化學物毒作用發生發展的過程,內容包括動物試驗、體外細胞試驗、管理毒理學和人體器官毒理學,且可為學生提供醫學科研設計思路,故將其作為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此次調查顯示,目前毒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主要為教師臺上講、學生被動聽講,內容枯燥,學生興趣低下,教學效果差。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毒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為進一步改善教學現狀,應該在傳統授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范例教學、思維導圖設計、學生自主討論等教學方法。此外,要增加毒理學基礎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時數,以保障學生對本門公共衛生專業主干課程知識掌握的深度,并積極探索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兩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提高教學質量,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知識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