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進
【摘要】區域活動是幼兒的學習形式,也是幼兒園開展的游戲活動,它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態和需要而自主選擇的活動形式,數學活動是區域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游戲形式,對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數學活動為例,探討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期望對培養幼兒的好奇心、主動性、堅持性、專注、創新、反思和解釋有所幫助。
【關鍵詞】學習品質 ?幼兒 ?區域活動 ?數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7-0092-02
區域活動是一種自主、開放的活動,它不受傳統集體教學活動的束縛,又不同于其他自由游戲活動的分散,是幼兒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教師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讓幼兒有更多的、自主的機會在區域活動中通過不斷地操作發現新知識、鞏固舊經驗,產生主動學習。
一、學習品質的定義
關于“學習品質”,沒有較好的定義,目前得到大家認可的,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華盛頓州的定義“學習品質指能反映兒童自己以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的傾向、態度、習慣、風格等。它不是指兒童所要獲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兒童自己怎樣使自己去獲得各種各樣的技能?!雹?/p>
二、在數學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策略
(一)區域活動中數學材料的設計與投放——培養好奇心、主動性品質
皮亞杰認為: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和形成概念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只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原有經驗,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幼兒數學經驗的獲得。
1.數學材料的設計和投放具有適宜性。小班幼兒以自我中心為主,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專注力集中時間較短,生活經驗較少,在數學材料的設計時以幼兒單獨操作為主,同一份材料數量要少,便于幼兒點數。隨著幼兒年齡增大,其理解力和控制力提高,產生合作需要,數學材料的投放逐步增加難度、符號、書寫、記錄等。
2.數學材料的設計和投放具有豐富性。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體,受年齡和心理行為的限制,小齡幼兒傾向于跟同伴平行玩同樣的游戲,操作同樣的材料。因此教師要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相同的材料要準備足夠的份數,一是避免出現幼兒爭搶,二是當幼兒操作失敗時可以拿同樣的材料再次操作。
3.數學材料的設計和投放具有多樣性。幼兒數學經驗是通過重復、多次操作習得的,通過體驗這些經驗的共同特性中概括出來的。如:關于“匹配”經驗的獲得,教師可提供顏色匹配、大小匹配、職業匹配、服裝匹配、邏輯匹配等。在多元刺激下,幼兒在生活中會主動探索是否有其他的呈現形式。
4.數學材料的設計和投放具有層次性。同一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也呈現差異性,受生活經驗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幼兒發展的水平不盡相同,這直接導致他們選擇操作材料的難易程度不同。如:關于“分類”材料,準備一維分類和二維分類的材料,一維分類材料中僅顯示單一或兩種顏色、大小等同一屬性,二維分類可以顯示兩種不同屬性。教師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準備不同深度的數學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支持每個幼兒的發展。
教師關于數學材料的投放區域,間接影響幼兒在更大廣度上獲取數學經驗。因此數學材料不僅可以在科學區、積木區、生活操作區投放,還可以在語言區、表演區、娃娃家投放,如手偶/表演服按模式擺放,與數學相關的繪本。讓數學遍布在幼兒園的每一個區角,讓幼兒的好奇心從科學區延伸到語言區、積木區、表演區,延伸到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都能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幼兒在操作科學有序投放的、差異化的數學材料中獲得成功體驗,會進一步激發興趣,愿意參與學習活動,愿意嘗試學新東西。此外,輔助材料的提供,如科學家服裝的穿戴,區域標識的設置等,可強化幼兒的主動學習。
(二)數學區域活動前的計劃與闡述——培養思考、解釋品質
數學區域活動開展前,讓幼兒自主選擇,并制定計劃:思考自己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如何分工?可能會發生什么?預測得出什么結果?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幼兒一定的時間闡述自己的計劃,讓幼兒的思維活動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預測數學探究的結果,促進幼兒的深入思考,通過解釋讓思維更清晰。區域活動的選擇是基于幼兒的興趣,計劃和闡述指向于幼兒邏輯思維建構。
(三)數學區域活動時的操作與探究——培養堅持性、專注品質
在自主的數學區域活動時,教師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操作,通過材料來探究事物、檢驗預測。教師要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不輕易打斷幼兒探究的定力。一是當幼兒正處在思考、動手操作時,教師不主動干擾,讓幼兒可以集中精神、專心致志做探索。二是當幼兒遇到困難,停止操作,但仍然在思考時,教師不主動干預,讓幼兒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接受挑戰,勤于思考。三是當幼兒遇到困難,停止操作與思考,尋求幫助時,教師再融合恰當的語言和幫助方式,協助幼兒正面挫折和失敗,克服困難。
(四)數學區域活動中的記錄——培養求實、創新品質
教師鼓勵幼兒在數學區域活動中運用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如:小齡幼兒可采用教師幫助的電子信息記錄方式;或可采用作品留存記錄方式;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可采用量化的、專門的、板報式的記錄方式,教師只需提供材料和技術支持,幼兒或教師協助幼兒記錄探索、操作的真實途徑、結果。當探究結果與自己計劃、預測相左時,仍能尊重事實。善于發現的幼兒通過記錄內容的比對,更容易發現事物的異同和探索路徑的優劣,從而調整操作方式。
(五)數學區域活動中教師的介入——培養堅持、反思品質
教師作為參與者加入數學活動,當面對幼兒提問時不能直接告知結果或者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應該通過提問內容來啟發幼兒多操作、多觀察、多思考,結合自己的活動記錄找出事物的關聯性,得出結論。如果在一兩次的探究中依舊得不出答案,可以記錄下來,延伸到下一次的數學活動和其他活動中去。一是讓幼兒關注到數學活動是可以慢慢探究的,是需要挑戰精神的。二是讓幼兒了解不是每一次的活動都會得到理想的成效,是有可能失敗的。三是讓幼兒嘗試將數學活動拓展到其它領域活動中去,是對經驗的遷移。
(六)數學區域活動后的小結與分享——培養反思、解釋品質
活動結束后,有計劃地組織區域小結,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可通過區域計劃、操作記錄等多方信息來解釋或展示所獲得經驗。一是讓幼兒學會自評。教師幫助幼兒回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與計劃的活動相比,感覺如何”,讓幼兒通過思考去梳理學習活動,發展經驗。二是讓幼兒學會互評。對于大齡幼兒,教師可讓其比較自己與同伴做法的異同,引發他們的思考,通過同伴學習來獲取經驗。三是讓幼兒解釋。經過思考的自我表達,能夠加深幼兒對活動的認知和經驗的習得,深化反思能力的發展。幼兒解釋的同時也培養了其他幼兒的傾聽品質。
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教師要讓幼兒感知和體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②教師要在觀察、解讀幼兒數學區域活動中的行為和能力,為幼兒下一步經驗的獲得提供操作材料、優化教育行為,充分利用好數學區域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來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品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注釋:
①Washington State. 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Bench?鄄marks.http://www.k12.wa.us.EarlyLearning/Benchmarks.aspx,2006-6-25
②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32
參考文獻:
[1]張曉妍.給孩子整塊的活動時間,保證自主活動的開展——以幼兒園大班幼兒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16-17
[2]黃曉梅.激發幼兒科學活動興趣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40
[3]孫曉昕.主動學習理念下的幼兒園自主式區域活動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02):161-162
[4]李金艷.幼兒學習品質的含義及其培養策略研究[J].林區教學,2017(10):107-109
[5]趙玲.利用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j].學前教育研究,2018(03):64-66
[6]鄢超云.學習品質:美國兒童入學準備的一個新領域[J].學前教育研究,2009(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