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鳳英
【摘要】在教育大綱中明確指出,初中教育中,要將道德與法治歸納進教學必須實踐部分。那么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將養成學生道德品質基礎和法律素養為教學根本目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三觀。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教育中達到這些要求,一直是初中教師在研究的課題。尤其是在核心素養教育概念提出后,對于學生的要求更高,也就更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摸索,本文將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 ?初中教育 ?道德與法治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7-0036-02
在新課標課改的大環境下,為了完成核心素養教育的要求,教師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有目的性的滲透給學生核心素養的觀念,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以及具備核心素養的頂尖人才,是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概述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核心素養的解讀由于不同的學生情況而得到了不同的解釋。從根本上來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主要的概括應該是:“讓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基礎能力的培養,而此能力能夠在未來的工作學習過程中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道德品質的養成以及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安排出最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在未來的發展中,教師需要深刻地貫徹生本理念,將學生設定成為教學主體,從而讓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一)教學目標
在初中教育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初中學生建立良好的三觀和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讓學生能夠吸取知識的同時,成為一個有理想、講道德的合格的中華公民。而在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導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后,這一基礎教學目標并沒有得到明顯的變化[1]。而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成果中,首先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導,來讓學生對于政治認同方面得到提升,對于我國我黨的領導產生正確的認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讓學生能夠實現知識遷移,也就是教師通過教學來讓學生學習的新舊知識能夠得到融合。最后,則是需要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所謂的公共參與意識需要對學生政治、經濟、文化、其他方面都有著參與的意識,了解到進行公共參與的重要性,能夠愿意將自己的公民責任以及公民權利進行使用。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將以上的教學目標進行貫徹實施,從而幫助學生得到全方面的提升發展。
(二)教學標準
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進而達到教學目標的這一過程,就是教學。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氣氛溫馨活躍,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滿足了這三點之后才能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達到了良好的程度。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銘記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且健康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每個學生的條件都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根據學生情況,其次根據教學需要,來擇優選擇教學方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以及法律意識[2]。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問題分析
(一)過于重視知識傳授
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雖然素質教育的形式已經提出,但由于初中學生還面臨著中考的壓力,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并沒有改變,這也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一定會更加側重于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不是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3]。那么在素質教育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誠然,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進行生活中的實踐,積累生活知識,然后與理論相互結合,但是在當下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重視的都是自己的成績,很難把書上的道理放在生活中認真的思考,那么也就導致了初中教育中,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學始終沒有本質性的提高。因此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從以往的單純知識傳授轉變成為更深刻的素質教育。
(二)教學內容、模式固化
對于一個初中學生來說,想要對他進行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就需要聯系他的生活實際,不能天馬行空的講大道理。在素質教育中,教育是與生活情感態度掛鉤的,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掌握好教學的尺度,始終保持三維教學的平衡,生活、課堂、理論都能讓學生有所發展。教師在完成這個目標時,需要及時洞察學生的興趣,掌握教材內容后進行深度發掘。科學的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不拘泥于一種教學模式,努力發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課堂時間、教學目標的完成等。在一潭死水的課堂上始終只能是老師問學生答,無法讓學生自己思考,更不要說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4]。
(三)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沒有明確認知
很多學生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時,思想還停留于殺人犯法欠債還錢的境界上,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在細處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逐步滲透,先讓學生對于好奇的問題進行提問,然后教師由一個點進行多方面的講解。在初中教育中,中考一直是學生關心的重點,因為中考關系著升學,決定著學生以后能否上一個好高中。而道德與法治在中考中的分數又不如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主科目,這就難免會造成學生對于課程的輕蔑情緒。這時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使用不當,就會容易造成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徹底厭學情緒,進而影響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與有效施行。
(四)社會因素對于學生的影響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的三觀以及對法律的認識,讓學生的品德人格都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對于知識性的學習反而要排在其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判斷是非的能力還很薄弱,年紀小時貪玩好動是天性,在學校中教師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干凈健康且單純的環境,對于外部的社會,應該給學生普及好社會知識,防止學生因為接觸到負能量事件后對本來就沒有完全成型的三觀產生影響[5]。
四、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一)改變考試體系
在引入核心素養教學后,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再僅僅只教授給學生基礎知識,更多是對學生各方面進行教育:道德、法治、心理健康、國家主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成為執法懂法、明禮誠信、愛護祖國的合格公民。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來說,改變勢在必行。在這樣的改變下,傳統的考試體系顯然已經無法顯示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反而會讓教授道德與法治的教師無法開展新的教學模式,也就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長此以往,道德與法治課還是學生眼中那個無聊的思想品德。要想讓道德與法治課在初中教育里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就需要在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首先是評價形式要多樣化,不能僅僅只看一次的考試成績,更要看學生平時的表現,在教學方式的執行以及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這些綜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評價,才能得出一個較為客觀的分數[6]。
其次是評價主體多樣化,以往的評價主體是試卷分數以及教師,然而正如前文所說,一張試卷的分數是體現不出一個人的水平的,那么同樣,教師一個人的話也無法全面的評價一個學生的。在進行了評價形式的改革后,評價主體也應該轉變,更多的轉向同學互評以及家長評論,這樣才能以客觀的目光觀察每一名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以及親身生活的實踐情況。
再次是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能只以試卷分數來評價學生,僅僅以試卷分數來評價學生是非常不準確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綜合學生在平時的各方面表現進行打分,如課堂認真與否,與同學相處的關系,對道德與法治的了解程度等等。科學的評價體系能讓學生真正的獲得最公平的定位,有了準確的定位,教師才可以為學生設定最適合的學習計劃。
(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大部分都是面向生活而提出的,這就需要教師可以準確地掌握生活實際與教材知識的關系,教學方式現實化,不天馬行空,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達到以下的要求:教學有目標,教學有方法,以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得到提升為目標。有一個準確的教學目標,更能讓教學的前進方向清晰起來,進而保證教學是行之有效的。而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再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和學生進行實例討論,在談論中,學生會自然的與同學的思維產生碰撞,也就可以促進學生進行自我思考。
五、結束語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對于教育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益轉變的教學中不斷地創新嘗試。素質教育以及核心素質都是在未來教育道路上必須貫徹下去的核心思想。對于學生來說,成為一個全面的人,就避不開道德與法治教育這一關,而初中時期是學生一生學習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決定了學生將來的成就高低以及三觀的構成,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來說,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肩膀上的擔子,用不斷創新的教學模式來為國家、為社會不斷地培養出人才,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程樹平.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54.
[2]王艷霞.怎樣達成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J].文教資料,2019(25):201-202.
[3]唐多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思考——以九年級“富強與創新”單元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8):145-146.
[4]蘇慧.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9(24):63-64.
[5]任娜.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20):46.
[6]龔北海.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1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