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洪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信息化;融合模式;線上教學;精神成長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155 — 03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是信息科技與現代化教學的有效結合,是對傳統學習模式與教育體系的重新建構。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向學生傳授課程內容,展現知識資源,讓學生能夠省時高效地接受到學科知識資源,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此次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次檢驗。推進教育信息化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通過疫情期間各級各類學校線上教學實踐,可以清楚看到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成績,但同時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互聯網+”新形勢下,有必要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路徑做出新的探求。
多年來,面向全國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成果顯著。網絡遠程教育穩步發展,線上線下教育互為補充,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初步顯現出對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創新教育模式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為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條件和優質的教學資源。各地統籌利用電視空中課堂和網絡平臺提供學習資源,億萬中小學生居家學習取得積極成效。
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尚未形成;硬件設施有待提高;數據庫資源需進一步豐富,共享機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對于教育變革的促進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在“互聯網+教育”中,師生之間更多的是進行知識和信息層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被弱化的危險。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仍存在短板,缺乏靈活性、適應性,更多地服務于學校日常教學,將應用場景設定在班級授課,將技術支持的角色限制在課堂教學的補充,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系也更多局限在面對面的課堂上,并未對疫情等帶來的具有突發性、全局性的教育秩序變化做足夠的考慮和設計。
(一)提升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完善教育信息化應用體系
“互聯網+教育”重塑教學環境和學習方式,在互聯網與教材、學生、教室的滲透和融合中,平面化、靜止形態的教科書和教材更有可能借助技術手段而實現對知識的重新呈現,使知識“立起來”、“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在立體的知識空間中得到激活,學習過程的感受性、體驗性都將大大增強。比如,原來作為教室的物理空間與由互聯網多媒體虛構的技術空間將交融在一起,同時構成學習的場所和情境,其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都有可能打破對原先單一物理空間的教室的依賴,而實現遠程交流,給交往帶來了極大便利。
只有在日常教育活動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的前提下,在面對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突發公共事件時,線上教學才不僅僅是“一項臨時應急措施”,才能成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寬廣舞臺。此次疫情對教育而言,是危機也是契機。在線教育以無可替代的方式對整個教育體系進行了一次信息化應用洗禮,學??山璐似鯔C,從此次實踐中提煉可行性經驗,并加以完善推廣,進而建設出一個兼具靈活性、適應性和高效化的教育信息化應用體系。
同時,“互聯網+教育”為教育管理的精準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實踐也考驗了各級各類學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領導力。教育管理者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到“互聯網+教育”生態的維持上,一方面要做好支持教師排課、教研等工作,并根據學情變化為教師解決工作量考核、教育資源供給等具體問題,讓教師踏實放心;另一方面要及時準確反饋教育需求,督促協調技術支持,做好家校聯絡溝通,讓一線教師沒有后顧之憂,使教育信息化應用體系得以順利運轉。
(二)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關注學生精神成長及情感教育
我國當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目標強調,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實現教育的高位均衡,同時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盡量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借助互聯網的輔助功能,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效率將大大提高,甚至很多原來依靠知識和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都可以交由智能機器去完成。如此,未來學生的學習可能將會從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分數與考試的競爭和排名中解放出來,轉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探索自己的愛好、興趣。與此同時,學校教育也將不再是以簡單的傳授、記誦、標準化選擇等作為自己的內核,教育的藝術內涵將大大凸顯,教育學將轉變對知識單一、過度的依賴和崇拜,而越來越趨向于成為一種關注作為“整體”的個體發展和心靈成長的學問。在引領學生、幫助學生去探索貼合個人需求和特征的發展方式,幫助學生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發展可能性等方面,教育學以及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精神性、內質性、整體性特征將顯得空前重要。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必將經歷變革,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真實的身心發展需求,并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個性化課程。以滿足并引導他們在審美、趣味、愛好等方面的發展需求,將是教師的重要職責。其中,情感教育以完整的人作為其培養目標,凸顯人的情緒情感、關注人的心靈和精神成長,將越來越成為未來教育學研究和實踐的重要領域。
無論是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以增加他們對自我的確認和生命力量的感受,還是在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中著眼于對學生人際情感關系的建立和支持,都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書本教學和認知學習?!盎ヂ摼W+”時代的學習,唯有真正與生命融合在一起,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且為生命的成長提供滋養,才更加顯現出其價值。在此,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在情感層面提高重視。情感因素的融入可能使學習成為真正有關生命質量的活動。有教育意義的學習與學習者在和他人建立的小組或者團體中的人際交往關系狀況密切相關。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關于兒童學習的項目結果顯示,大腦發育過程中接受到的信息刺激在促進學習和大腦發育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真正對認知、語言和整個大腦發育產生影響的是學習者和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對認知發展尚不成熟,身體各項素質和能力都還處于發育過程中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多地是在與他人(父母、老師或者同伴)結成的安全關系中學習。其原因就在于,交往中的學習除了獲得知識、信息、語言等靜止性、符號性、單一性因素的刺激之外,還伴隨著非理性的情緒情感因素,例如表情、神態、身體動作等,而這些恰恰標識了人學習的目的,即促進整個人的發展。關注學生作為整個人的心靈成長和精神豐富將既是教育教學目標的轉向和回歸,也是具體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拓展、豐富的教育條件和途徑。而所有這些,都有賴于情感教育,有賴于教師和學生共同的情感品質的提升。情感教育的教育教學理念、方式方法、情感條件、環境和素養的提升等,都是未來教育的重要課題。
(三)加速學校教育信息化進程,教育者不忘初心,教育回歸以人為本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盡管它拓展了人類的認識和行動領域,帶來了學習生活的飛躍式變革,但是互聯網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校實體的價值面臨著被壓縮的危險。對此,教育除了在倫理體系的維護、道德文化的傳承等方面發揮教化、涵養作用之外,還應該在其自身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豐富自我體驗、獲得人際關懷支撐而幫助他們不斷明證自身作為人的主體存在的地位。要做到這一點,教育就不得不回到“人”本身,尤其回到對人生命、情感的觀照中,幫助人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自我經驗,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建立一種關懷性質的人際關系和情感聯結。唯有如此,在面對由“互聯網+”所提供的快速、大規模、標準化服務的同時,人對自身的了解以及通過自身學習而獲得成長的過程,才不僅是知識或者技能的增加,而且是在生活環境和經驗中感受自己,在各種生活際遇中經歷不同的感受,從而豐富更加獨特的、帶有個人色彩的知識經驗。這類經驗能夠幫助個人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增加對外部知識、價值觀等信息的吸收和學習,因而有可能在根本上增加人的創造、感受的深刻性、豐富性,從而在“互聯網+”時代,讓學生成為一個人工智能無法提供、無法替代、無法超越的人。
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只有教育與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一致,社會才能和諧發展。李希貴在《二〇三五,教育現代化的八個挑戰》一文中,形象闡述了教育與技術的關系。他說,縱觀人類文明進程,教育和技術的賽跑是其中一個橫切面。當教育能夠追平或快于技術的腳步時,整個社會就會運行順暢、氛圍和諧,人心平穩淡定;可一旦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出巨大的變化,人們對于“經過怎樣的教育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挑戰”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再確定時,就會產生嚴重的社會焦慮。面對社會焦慮、信息爆炸、技術創新、全球一體的新時代,教育更需要回到初心,重新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命題,用實踐與探索回答問題,讓教育回到“人之為人”的根本上來。因為未來教育將更有可能依賴情感以顯現其以人為本和創造性。如果忽略人的情感層面,人甚至會淪落為“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的附庸。因此,有人擔心在未來教育領域技術會替代人,改變人的思維方式,甚至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和強化,會導致具體教育活動中評價導向的簡單化、價值觀的線性化,并由此造成對豐富人性的傾軋,使得人的生命變得淺薄,生活成為碎片。其實,“互聯網+”并不意味著教師對“教育權”的避讓,更不意味著教師的退場?;ヂ摼W能為我們提供便利,正如加拿大學者邁克爾·富蘭說,“無處不在的數字工具和數字資源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知識內容”,但是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使用這種“便利”而使之真正成為教育和學習的促進因素等方面,還有賴于人們的辨別和取舍。
這種辨別和取舍,考驗教師對教育契機的捕捉、對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教育目標和方向的把握?!盎ヂ摼W+”時代,教師的作用和職責將對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尤其是真實的生命成長狀態作出判斷、回應,并基于這種判斷為孩子們設計課程、組織教與學。而這個過程,對于教師而言,僅僅依靠傳統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在同學生的交往中,在真正地對學生整個生命的關心中不斷塑造自己良好的情感素養,尤其是在對學生情緒情感的識別、回應的過程中,組織教學,擔負起“互聯網+”時代教師的責任和特殊的使命。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