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靜鵬
摘 ?要:藝術公修課作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載體,在高校美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課程思政”很好的實踐科目。美感教育作為世界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德智體美勞這五育中,承擔著橋梁的作用。藝術公修課在高等教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美育與德育之間也有著內在的聯系。中國傳統語境中的“美”與“善”有著內在聯系與統一,并且當代的“美”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著內在聯系與統一。在高等教育中,通過藝術公修課的形式,進行“以美育德”的實踐,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高等教育;藝術美育;德育
新時代對高等學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本領過硬,創新創造,艱苦奮斗,品格高尚,有“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時代新人[1]。其中德育是高校培養人才的第一要務,要培養當代大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性信念、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美育與德育的內涵有著內在的聯系與統一,而高校中藝術公修課則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作用。
一、藝術公修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藝術公修課作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載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課程思政”很好的實踐科目。審美教育在德智體美勞這五育中,作為世界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橋梁的作用。蔡元培曾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進入新時代,美育的內容包括一切有益于陶養情感的教育活動,不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可以是美育的場所。而藝術公修課是學校教育中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
二、美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統一
(一)中國文化語境中“美”與“善”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統一
中國傳統中“美”與“善”有著內在的聯系,“美”在很多時候指的就是善,在“美”的概念和內涵中包含著“善”的因素,也就是德的內容。
1.孔子的“里仁為美”
在《論語·里仁》篇中:“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居住在有仁德之風的地方才是好的,或者說和有仁德的人做鄰居是一件美好的事。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可以說是聰明智慧的呢?”當一個人和一個有德行的人相處,會漸漸被感染與感化,那么這個有德行的人就是美的。在這里所說的美,實際上指的是道德。中國傳統把“善”叫做“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是一種善的表現。
2.孟子的“充實之謂美”
在《孟子·盡心下》中有言:“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之謂美”,孟子提出的關于美學主要觀點,他認為個體經過自覺的努力,把“仁義善”等固有的本性擴展并貫注于個人的全部人格當中,并能夠表現為外在的感性形式,即成為一個美的人。孟子認為,一個美的人必須擁有仁義道德這些內在的品格,并能夠充盈于外。他的這一觀點,發展了孔子美與善一致的學說,對于我們認識美與善有較大的影響,闡明了美育與德育具有的內在聯系性與統一性。
3.荀子的“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
荀子的觀點和孟子是有一些不同的,荀子認為不可能把“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品質全部充實在一個個體中,認為這樣完美的人在現實世界中是很難找到的,沒有這樣的完人。所以,荀子對于孟子的觀點是不認同的。
在《荀子·勸學》篇中說:“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全”與“粹”在文中指一個人的學問與道德。荀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有不足之處的,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全人。但是個體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多方面的社會實踐,摒棄對社會和人民有害的作風,保持優良的道德品質,學習“仁義禮智信”這些美的品德,使自己的道德禮義接近完整、純粹的境界,那么這樣就是美,一種人格的美。
(二)新時代背景下“美”與道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統一
1.“五講四美”之美
在新時代,我們所講的“美”與道德之間也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與統一。我們所提倡的“五講四美”,其中“五講”指的是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所以“五講四美”其內涵還是指在行為與思想的層面上,提高個體的道德修養。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不同層次做出了清晰科學的概括,為“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和“立德樹人”指明了方向和目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公民個人的層級進行的闡述,是我們必須遵守的道德標準。有一種聲音,說道德是體現在“私德”層面上的,不應主動地去宣揚,否則就有了“道德綁架”的嫌疑。但是,從美學的角度去衡量,其實道德是一種價值觀上的審美,道德教育是一項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活動[2]。進入新時代,社會需要提倡美的價值,只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才會辨別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對于美的價值才會心向往之。“心向往之”是靠近美的第一步。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道德上的綁架,這其實是審美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美”有著內在的聯系與統一,它像遠古時期的火種一樣,需要人們時刻去守護它。一個普通的公民,對于美的向往,對美的提倡和對美的宣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講,是一種接近美好的行為。在實際的生活和行為中,可以守護住我們心中的星星之火,不管是在什么樣的困境中,我們都要懂得,守護的是火種,迎接的是光明。我們守護的理由應該是相同的,這樣的價值觀確實來之不易,會深深地打動人心,不同年齡、職業和境遇的人,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卻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對于美的追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
3.“最美教師”之美
近些年,在全社會提出尋找“最美教師”的活動,這里的“最美”絕對不是指漂亮的容顏和光鮮的衣著,而是形容那種甘愿付出自我,對人民教育事業無比執著和熱愛,忘我和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去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崇高品德。其中涌現出一大批令人感動的事跡:如河南“最美”教師李芳老師,“善行無疆,恪盡職守”,為救學生犧牲自己,其英雄氣概令人肅然起敬:“當死神呼嘯而來,她用盡生命之力為孩子們豎起安全壁壘。瞬間彰顯高尚師德,平凡鑄就偉大人生,向舍己救人的教師李芳致敬”①;再如河南“最美”老師張玉滾,堅守山村十七載的八零后青年教師,在伏牛山深處的黑虎廟小學,把自己磨練成了“萬金油”“全能型”教師。這種語境下的“最美”,并不是因為他們容顏靚麗,而是美在心靈。老師的美,不言于外表,而在內心;不會張揚,而是默默奉獻。
三、高校藝術公修課中以美育德的實踐
(一)美術鑒賞課程中以美育德的實踐
在美術鑒賞課程中,由于其課程本身的性質,可以有效實施“以美育德”的教學方法。其課程中擁有豐富的藝術作品、藝術家事跡,通過教師的故事性講述和案例分析,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從而獲得美的感受,并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解讀升華精神。例如,在講解敦煌石窟壁畫藝術的章節時,通過對藝術家常書鴻先生守護敦煌藝術光榮事跡的講述,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經歷,會引起學生對我國藝術極大的興趣,也會被老藝術家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染。對敦煌藝術的鑒賞不僅得到了藝術上的審美感受,也得到了精神的升華,必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帶來影響。美術鑒賞課程會講解到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及藝術家的生平經歷。這種美的藝術感受和正向的行為引導,就是通過美育的方法達到德育的目的。
(二)影視鑒賞課程中以美育德的實踐
影視作品已經成為文化傳播、大眾娛樂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會給受眾傳遞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這里面既有正向的東西,也有比較消極的方面。一部正能量影視作品,能夠給人以信仰和力量,能夠給觀眾更開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而不僅僅是追求視覺和聽覺的單純刺激。著名電影大師楊德昌說:“電影延長了我們人生至少三倍”,能夠讓我們明白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自我的平凡,但永不放棄追求理想。新時期的大學生,從小都是與各種影視作品相伴,他們被影視作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著,影視作品能給予他們知識,讓他們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并且成為他們娛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例如2018年在央視播映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電視劇,傳達出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劇情跌宕起伏,充滿了正能量。這部影視作品讓同學們了解到老一輩的植樹人在塞罕壩的艱苦奮斗,為了祖國青山綠水的理想將一生奉獻給這片土地的英雄事跡。從荒漠到森林,反映出祖國治理環境的努力和決心,這樣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刻入人心。優秀影視作品的鑒賞,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升華,以藝術方式進行德育教育。
(三)音樂鑒賞課程中以美育德的實踐
波士頓音樂學院致新生家長的歡迎詞中講到,“音樂不是奢侈品,不是我們錢包鼓了的時候才來消費的多余物,音樂不是消遣,不是娛樂,音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人類生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卡爾·伯納克博士用這樣的話來說明音樂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中國古代所講的“六藝”中的“樂”,指的就是音樂。“樂”以其獨特的方式,內化的功用和長久的時效,發揮著維護社會秩序、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的作用。同時,還承擔了潛移默化地塑造中國人的品德的任務,對國人品德修養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4]。就音樂作品本身來講,其優美的旋律與節奏可以帶給學生美的身心感受,其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能夠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例如,在鑒賞音樂《在那遙遠的地方》《青春舞曲》等歌曲的時候,其旋律是美的、節奏是動人的,當我們進一步講到他們的創作者王洛賓先生的時候,又讓人深深折服和感動。同學們都喜歡他的音樂,聽他的歌的時候,就會聯想到世界上一些美好的事物,明月、晚霞、夜鶯和玫瑰。王洛賓先生經歷了那么多苦難和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并沒有對這個社會和人生失去希望,他依然充滿了愛,才能創作出這么多優美的旋律。通過對音樂作品及音樂家背后故事的講述,使學生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在苦難中奮斗。我們并不歌頌苦難,但我們要從苦難中走出,讓學生學會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學會克服困難,勇于面對。馬克思也說:“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5]藝術公修課是提高當代大學生藝術審美與鑒賞能力的重要陣地,也是促進當代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還是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閱讀那些散發出偉大正直的道德光彩的作品時,可使靈魂受到一定程度的凈化[6]。在高校,加強對藝術公修課的支持力度,對優秀藝術作品進行分類分層次研究,選擇適合“以美育德”的作品,使公共選修課成為高等教育中“立德樹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注釋:
①2018“尋找最美教師”公益活動中對李芳老師的頒獎詞。
參考文獻:
[1]孟新超,何玉芳.“變”與“不變”——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歷史發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8(11):19-23.
[2]蔣芝英.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道德審美教育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25-30.
[3]白冰,趙伯飛.中國當代影視作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經濟師,2019(10):19-20+22.
[4]王昆,邢聞.試論“六藝”之“樂”對品德修養的影響[J].前沿,2005(3):152-155.
[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6]李凱敏.審美與道德在藝術價值構成中的關系[J].文教資料,2010(21):94-96.
作者簡介:段靜鵬,鄭州商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美術與設計教學、環藝設計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