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研究中,在“文學與社會”這一問題上,往往把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理解為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它與同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哲學、道德宗教有緊密的聯系,然后舉出例子說明作品中怎樣帶有政治觀點、哲學思想、道德影子、宗教傾向,有時還得出誰決定誰的結論。這樣的探討顯得狹隘和表面,僅把文學與社會的關系定義為一些社會狀況和社會制度。韋勒克的《文學理論》承認了文學與社會的關聯性但并沒有把兩者的關系簡單化,在他們看來,文學與社會的關系表現在:作為文學重要的表現手段象征、格律和神話屬社會問題,社會現實從來都是文學模仿的對象,詩人是社會的一員,擁有特定的社會地位,文學的產生于某些社會實踐有關,文學具有社會功用。文學與社會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
關鍵詞:《文學理論》;社會;象征;關系
一、文學存在的意義
在提到文學的作用時,我們似乎僅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判別而忽略了作者。文學存在的理由,就是它的作用。文學何以存在,涉及到文學史上作者多樣化的創作動機:或表現或宣泄或揭示或批判……,也會為了技巧而技巧。很多時候作者的創作動機直接決定了文學的作用。作者想給讀者帶來什么,這其中有愉悅、有宣傳、有教諭、有游戲、有凈化、有滋養[1]。莫言認為文學應該超越政治性階級性更多的關注人性,人的尊嚴、人的情感,因此,閱讀其作品感覺比心理學家教給我們的人性知識還要多;文學的作用就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其作品的意義指向遠不是風花雪月的炫技,而多是耐人尋味的具有嚴肅的、有意義的、更貼近生活本質的話題。
以上提到的文學作用的幾種情況都存在。有些作家就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的,對這類作品的閱讀確實帶來了形式上的滿足感。比如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作品,比如某些意識流小說,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就是由于這一體裁的特殊性對人物細致的心理描寫的一種期待嗎?讀金庸的小說,我們會對他筆下那些愛恨分明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人物充滿期待,也會對他駕馭于歷史與現實、真實與虛幻的能力充滿期待……[2]。在期待實現的那一刻,我們是愉悅的。閱讀開始之前,沒有人會想到我是為了凈化、為了認識為了受教育而閱讀。我們首先關注的應是作品的形式,愉悅是最重要的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愉悅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成長了、改變了,對過去釋然了,對未來有了夢想,對人類共同命運有了關注。我們會發現,形形色色的世界就在文學作品中。作品引領我們去認識去理解。我們的教材上往往把文學的作用歸結于認識、教育和美育三個方面,文學的作用不會這么簡單。由于作家作品讀者的不同,過分強調文學的認識教化作用只能使文學更加偏離文學本身。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特別強調文學研究應絕對是文學的,應還文學以“文學性”,要把文本分析的視角投射到語言結構上,不主張把內容與形式割裂開來,文學具有自身屬性,這是其他藝術替代不了的。
二、文學的多義性
文學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正因為它不確定的意象,它的多義性和模糊性才吸引眾多接受者,使讀者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按韋勒克的意思,讓文學回歸文學。筆者更傾向于文學的愉悅功能。愉悅并非簡單的五官六腑的快感,而是不帶功利性的對作品意義的參照、對人性的認知、對個性自由的向往和對人生價值的判斷。文學是審美的,是由創作者的虛構想象帶來的快感和享受。筆者也不主張文學等同于娛樂,把娛樂當做文學的目的是對有責任感的嚴肅作家的不尊重。同時,也不主張第二類看法認為文學就是宣傳,作家就是宣傳家[3]。正如韋勒克認為的那樣,文學的本質在于它的虛構性、想象性和創造性。愉悅與知識、思想、道德情操等等不是共存,是交匯。嚴肅性和教育意義是愉悅的,是在無所希求的冥思默想中取得的。文學的美就是它的作用,就是它存在的理由。
韋勒克不僅把作家傳記、思想和心理的研究看成是文學的“外部研究”,而且把文學與社會的關系也歸結到外部研究。形式主義拒絕文學批評的社會學方法,什克洛夫斯基認為作品一經問世便卓然獨立于作家和社會之上,形成一個特殊的虛構世界。在我國文學理論教材中歷來把文學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章節,先是突出文學與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的關系,后來比較看重文學與經濟的關系,始終不脫離“不平衡”的理論。近年來,我們看到教材上又完全沒有了文學與社會關系的內容。如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文學與社會關系怎樣,有沒有必要對文學作社會學的研究。我們通過對韋勒克《文學理論》的學習,可以對這兩個問題有較清晰的認識。
三、文學的社會性
正如韋勒克在書中分析的在文學與社會關系的探討上,通常是以波納德的“文學是社會的表現”這句話作為起點的?!胺从痴摗币苍谖覈紦讼喈旈L的時間。但韋勒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學不是都能“正確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的,如果僅指反映了社會顯示的某些方面,那“文學是社會的表現”就是一句平庸模棱兩可的話,因為作家不可避免地表現他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對生活的看法;而對泰納認為的作品中只要表現了歷史的或社會的偉大性就取得了藝術上的偉大性這一看法,韋勒克認為這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系,簡單的把文學與社會定義為表現與被表現的關系。
不能否認的是文學不能脫離作家的社會性,作品本身具有社會內容以及文學也會對社會產生影響。關于作家的社會性,一方面,韋勒克從作家來自和生活過的整個社會環境著手,認為作家的產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并非對應關系。有來自貴族階層的、也有來自下層階級的,作家的社會出身并不能解決他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立場,如雪萊、卡萊爾、托爾斯萊、普希金、巴爾扎克等等。實際上,一個作家的社會出身只占很次要的部分,追溯作家所處的階級地位、經濟來源、依賴于統治階級的程度,都應是社會學研究的任務。韋勒克甚至從文學史的角度按歷史發展的大致線索分析了作家經濟基礎對他們創作的影響以及作家的社會地位。作品的成功、生存、流傳或作家的名望聲譽只能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歷史現象,并非文學現象。另一方面,作品本身的社會內容雖會對讀者產生影響,如有的讀者可能按照作品中虛構的男女主人公的模式重塑自己的生活,甚至仿效作品中的人物去愛、去犯罪和自殺,但文學對讀者的影響仍然屬于社會學的問題。韋勒克強調應研究作家的藝術手法,并且能夠具體地而不是空泛地說明作品中的生活畫面與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是什么關系,這樣的研究才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瑞平,劉磊,夏莉.國內目的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01):83-88.
[2] 王芃方.目的論在英語專業學生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51):153-154.
[3] 蘇雅,畢瀠.目的論視角下高校宣傳材料的英譯研究[J].文化學刊,2019(12):207-209.
作者簡介:朱慧媛(1999.10-),女,漢族,浙江義烏,在讀本科,杭州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