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行政審批”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能夠有效的推進公民參與、構建服務型政府。本研究以重慶市行政服務中心為案例進行了分析,發現了目前重慶市“互聯網+行政審批”存在的政務數據碎片化、網上審批功能較弱和審批程序復雜三個問題,并根據問題探討了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行政審批;互聯網+
一、前言
“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提出的主要議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行政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政府的宏觀調控息息相關,作為國家對資源配置的一種干預方式,行政審批是促使政府治理體系走向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目前,政府在“放、管、服”中“放”這一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審批清單的清理工作的確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然而,事中和事后的監管工作有所欠缺。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存在法律滯后的問題,同時,政府行政審批應該朝著整體政府、部門聯合這一方向進行改革。
近年來,互聯網飛速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等十多個與“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文件,強調要加快融合“互聯網+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全新的網絡化公共服務。然而,缺乏網絡技能、平臺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互聯網+行政審批”快速發展。在簡政放權的要求下,行政審批的事項、方式、運行和服務都需要相應的做出轉變。
二、案例現狀
重慶市的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采用的是線上審批和線下大廳審批結合的方式,網上行政服務辦事大廳構建了市級、區縣和部門的三級聯動服務平臺,涵蓋“行政審批、公共服務、政務公開、問政咨詢”四大板塊,致力于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和覆蓋所有地域的網上政務服務。網站上包含各種事項的辦事指南,同時,還設置有評級反饋和咨詢投訴功能,盡可能實現政策信息在網絡上公開,鼓勵公民參與評價互動,共同對政府效能進行監督。平臺將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等35個部門、38個區縣及區縣相關的部門都接入了網上的行政服務中心,希望能做到“件不出中心”、“群眾不跑二趟”,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努力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打造寬進、快辦、嚴管、便民、公開的政務服務模式,做企業和群眾的貼心人。
此外,重慶市政府還與時俱進的開發了“渝快辦”微信小程序,在手機上就能隨時隨地的申請項目的和查詢業務進度。推出后還積極宣傳,以視頻的形式提供二維碼,詳細介紹“渝快辦”的服務內容、辦理事項的操作步驟。
盡管重慶市行政服務中心喊出的口號是“只跑一次”,大多數事項仍至少要跑三次(填表申請、交材料和領取結果),部分項目的審批流程較為復雜。因此,在各個區縣的服務中心還存在著許多“中介”,他們靠幫企業和群眾完成審批流程為生。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重慶市的行政審批服務總體來說較為不錯。一是行政審批的流程較為規范和標準,工作流程的要求被明確規定:“一窗受理、同步審批,縮短時長、限時辦結,并聯運轉、統一發證”。二是審批主體漸漸從“現實”過渡到“虛擬”,重慶市政府將辦事窗口進行了整合,讓群眾和企業不用因為選擇窗口浪費過多的時間。三是審批方式由單個部門向協同服務轉變,以企業登記為例,在一口受理窗口提交材料之后,企業注冊的審批和公安局刻制公章是同步進行的。四是審批的信息共享,可以根據申請者所填寫的項目信息可以通過“地區”和“行業”進行定位,為申請者推送量身定做的信息,縮短申請者辦理業務所需要的時長。
然而,便民情況卻不是十分徹底,通過官網相關數據,發現“即辦件事”幾乎都為零。并且,每個行政服務中心都存在的“中介”也很能說明問題。正是因為便民服務進行的不夠徹底,流程還存在較為繁瑣的地方,“中介”才有生存的空間。這也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為什么“中介”可以以較短的時間輕松辦完審批流程,而普通的群眾卻要花上許久的時間?難道僅是因為熟能生巧嗎?
三、問題反思和改善建議
(一)問題反思
一是政務數據碎片化,幾乎每一個行政審批的事項都是由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完成的,但官僚體制將政府之間的各個職能部門分開,變成了“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審批的過程容易發生各個部門之間的沖突,資源運作也具有分散性容易重復和浪費。政府部門之間的碎片化就導致了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夠,以至于審批的流程也就沒有那么的流暢。因此,第一次來行政服務中心的群眾或企業,雖然有非常詳細的服務指南,也有總服務臺可以咨詢,但辦事還是會覺得有些“麻煩”,也就會將這些事項交給中介處理。中介的存在本身就是行政服務中心存在明顯問題的證據。
二是網上審批功能有待加強,目前重慶市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還在初期,行政審批的數量繁多,但是可以在線辦理的數量較少,且相關的功能還不夠完善,由于一些行業的數據需要保密,數據共用的壁壘有待打通。此外,目前還是存在個別窗口工作人員對網上審批幾乎不了解的情況,辦公人員更加習慣于現場辦公。企業和群眾對網上辦理的接受度和認知度也還遠遠不夠,部分企業和群眾對線上辦理的安全問題持有懷疑態度,對線下的審批服務中心的信任度更高。
三是審批程序復雜化,第一,確定行政審批的標準工作量會比較大。標準的確定需要對每一項事項“摸清家底”,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然而,確定每一個審批事項的標準是一項長期并且繁瑣的工作,標準需要細化到什么程度,各個部門之間的標準如何統一磨合,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進行“標準化”的這段路上還存在著諸多困境亟需解決。第二,電子審批文件增加了審批程序。因為電子文檔和掃描件的真實性難以識別,如果工作人員不采用更專業的技術和更長的時間來審核資料,容易給不法分子以機會。第三,紙質資料的存檔延長了審批時間。每個部門目前都有線上線下兩個數據庫,但是有一些審批資料只接收紙質版,這就需要工作人員之后進行掃描歸檔,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審批程序。
(二)改善建議
一是向無縫隙整體政府努力,一方面,需要讓各個部門明確服務意識,制定相關的規定,將部門間利益的競爭控制在有益競爭的范圍內。同時,應當明確規定信息共享的范圍、時間等各個方面,確保每個部門能夠通過有效的信息共享擰成一股繩。另一方面,要完善審批工作的公開情況。可以考慮挨個比對行政審批中的要素、環節、時限和網上辦理流程等情況,全面完善的優化政務公開平臺。此外,還要做好宣傳工作,以便公民可以“一看就清楚,一問就明白,一辦就滿意”,讓群眾和企業辦事都不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可以接受明確的指引和清晰不繁瑣的過程,提供和諧、優質的服務。
二是加強互聯網審批工作,首先,在全市的范圍內建立頂層設計,大力推進行政審批的電子化,逐步打破行業和部門之間的壁壘和數據壁壘。同時,應該爭取將更多乃至于全部的行政審批事項都納入網上的政務服務平臺。其次,完善審批中心的數據庫,共享登記系統。可以建立政務服務平臺的數據庫,每個部門都可以通過數據庫查詢到所需信息,不用申請者反復提交同樣的信息。同時,要實現數據、表單、業務、審批的情況的互通,保障申請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更換、選擇行政服務中心辦理事項。最后,一定要保護數據庫數據的安全。引進先進技術和專業人才,對政府服務的網站進行保護,盡可能降低申請者的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幾率,使群眾和企業能夠更相信網上的政務服務平臺。
三是簡化審批程序,首先,建立行政審批項目的標準,在法律法規上明確規定審批的標準應該如何確定。同時,可以成立一個專項小組,全面摸清審批事項的具體情況,由專項小組根據調查情況給出每個事項統一的標準,所有區縣統一執行。其次,可以考慮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或者購置一批先進的甄別系統,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電子識別文件真假,人工負責審核疑似文件和抽樣檢查。最后,可以讓申請者提交材料時同時提交紙質版和電子版,這樣能減少后期掃描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宋林霖, “行政審批局”模式:基于行政組織與環境互動的理論分析框架. 中國行政管理, 2016(06).
[2] 孫彩紅, 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困境與推進路徑. 政治學研究, 2017(06).
[3] 李穎, 張玲與黃伯平, “互聯網+”政務信息服務新模式研究:以行政審批為例. 電子政務, 2018(06).
[4] 夏杰長與劉誠, 行政審批改革、交易費用與中國經濟增長. 管理世界, 2017(04) .
[5] 陳天祥與李倩婷, 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變遷透視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基于1999—2014年的數據分析.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55(02).
[6] 宋林霖與何成祥, 大數據技術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的應用分析.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8. 19(01).
[7] 王克穩, 行政審批(許可)權力清單建構中的法律問題. 中國法學, 2017(01).
[8] 畢青苗等, 行政審批改革與企業進入. 經濟研究, 2018. 53(02).
作者簡介:李明悅(1996-),女,漢族,重慶人,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