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琴 張淑芬
【摘 要】目的:將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的有效護理措施作為研究中心,剖析系統化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和心理狀態中的臨床價值。方法:納選至我院接受干預治療的92例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選時間為2017年8月-2019年11月,按照隨機非盲法分組,對照組(46例-常規護理)及實驗組(46例-系統化護理干預)評價對比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態水平。結果:接受干預后,實驗組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態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具體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可為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患者選擇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提升患者睡眠質量和其心理狀態均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系統化護理;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心理狀態;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21--01
更年期綜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女性特有的生理期,當MPS出現即表示女性機體內的激素水平逐漸下降,其具有的生育能力也隨之下降,MPS多見于年齡大于40歲的婦女中,使婦女出現情緒不穩定、月經周期紊亂、肌肉酸痛及睡眠質量下降等癥狀,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在護理服務治療要求逐漸上升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護理服務工作的系統化的整體h化,系統化護理強調護理工作的全面性及系統性,因此在臨床中的應用廣泛。本研究為實驗組入選的46例患者施以系統化護理干預,取得較為滿意的護理結局,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選至我院接受干預治療的92例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選時間為2017年8月-2019年11月,按照隨機非盲法分組,對照組及實驗組各組均為46例。納入標準:符合MPS睡眠障礙診斷指標;知情同意;年齡在40-60歲之間。排除標準:非MPS因素導致的睡眠障礙;合并惡性腫瘤;中途退出。對照組年齡在40-58歲之間,平均年齡(44.87±3.29)歲,文化:高中以下26例,高中及以上20例;實驗組年齡在40-59歲之間,平均年齡(44.88±3.25)歲,文化:高中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上21例。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間無明顯差異,表示數據具有研究對比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化護理,行常規化健康宣教、病情及生命體征監測、積極預防并發癥并施以飲食指導工作。
實驗組-系統化護理干預:1)知識教育:深入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知識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對患者進行分階段因材施教,通過發放疾病知識宣傳手冊、視頻講解、口頭教育等形式向患者講解更年期睡眠障礙的發生機制、因素因素、有效調節措施等知識,定時開始知識宣教工作并引導患者深入思考,以提升其參與積極性及疾病知識認知度。2)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對影響患者負面心理的生理、生理及其他因素展開了解,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最大限度緩解負面心理對患者帶來的困擾[2]。3)日常生活指導:避免患者在飲食上、日常生活習慣上的不健康行為,強調合理飲食對促進疾病康復、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及整體治療效果帶來的重要作用。同時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必要時可使用少量鎮靜藥物幫助患者睡眠。
1.3 評價標準
干預4周后,護士長采用問卷調查和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定量表(PSQI)記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價因素包括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障礙,評分為0ー3。 患者的得分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對比評價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含恐懼、強迫、焦慮、抑郁及人際敏感等4個評價維度,患者得分與其心理狀態為負相關,即得分越高心理狀態越不理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ASS2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PSQI水平對比
接受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SQI各評價維度均降低,實驗組降低幅度明顯較大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性明顯(P<0.05)
2.2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比
接受護理干預后,與對照組對比,實驗組化患者的心理狀態更佳P<0.05。
3 結論
MPS是女性到了一定年齡,從生育致無生育的轉型期,女性進入更年期,MPS出現即表示女性機體內的激素水平逐漸下降,再加上更年期期間出現的月經周期紊亂、肌肉酸痛和睡眠質量下降等癥狀,更年期女性普遍存在負性心理和睡眠質量下降,對生活及工作報于消極心理與態度。本研究為實驗組入選的更年期睡眠障礙患者施以系統化護理干預,結果顯示: 接受護理干預后,與對照組對比,實驗組化患者的心理狀態更佳P<0.05; 接受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SQI各評價維度均降低,實驗組降低幅度明顯較大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性明顯(P<0.05)。與徐曌旭, 張會君[3]等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系統化護理從知識教育、心理干預及日常生活指導三個方面給予患者生理、心理及生活護理,在增強患者對更年期睡眠障礙知識了解度的基礎上,對影響患者負面心理的生理、生理及其他因素展開了解,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最大限度緩解負面心理對患者帶來的困擾,同時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使患者睡眠質量水平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可為更年期婦女睡眠障礙患者選擇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提升患者睡眠質量和其心理狀態均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麥小妮, 溫雪花, 梁潔容. 綜合護理干預對圍絕經期婦女睡眠障礙的影響[J]. 中國校醫, 2017, 31(3):189-191.
[2] 肖超群, 牟純瑋, 周霞. 正念冥想訓練對圍絕經期婦女焦慮、抑郁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19(08).
[3] 徐曌旭, 張會君. 圍絕經期女性焦慮情緒在睡眠障礙與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9, 28(7):59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