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景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推進,教育界提出了“生活化教學”的理念,要求教師結合所教科目不斷挖掘其與生活的聯系,進而不斷凸顯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效性,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助益。對此,本文筆者主要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 引言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有意識地將所教內容和現實生活相聯系,以便不斷簡化他們理解和分析理論知識的過程,同時使其在學習的期間準確了解相關理論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途徑,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其學習效果。此時,將該種理念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促進教學成效的穩定提升,并有效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 引進生活素材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導課質量
課堂導入環節的成效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最終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組織生活化教學活動時,可以積極引進各種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作為導課的切入點,以便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進而通過提升導課質量推動高效課堂的建立。此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來篩選合適的生活材料,然后在上課之初就展示出來,以供學生聯系個人實際進行思考和分析,并從他們給出的觀點和看法中提取合適的要點來導入新課內容,以便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生活與課本相聯系,進而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有助于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推動學生自身道德與法治修養的發展與提升。
三、 創新教學手段,體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
(一)構建生活化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熱情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生活化教學情景來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便在滿足其興趣愛好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有助于使學生將個人代入到相關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感悟和體會,進而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法治素養,最終促進其全面發展。比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指示,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挑選合適的案例素材,然后將其制作成一幅漫畫或是設計成一段簡短的動畫,以此將枯燥的案例講解過程轉變為有聲有色的學習活動,有利于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使他們在觀察漫畫、觀看動畫的期間收獲相應的感悟,通過互相分享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更加完善的認知,從而促使其在生活化案例的啟發以及教師的幫助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最終不斷凸顯本學科的教育價值。
(二)融入社會熱點問題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還可以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開展難易適中的時事政治教學活動,盡可能選擇一些能夠被學生理解的社會熱點問題,以此在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的目的的同時,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不斷發揮本學科的教學實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比如,老師可以在講解課本中的具體章節內容時,根據其主題、要點、價值方向來挑選一些貼合學生生活的時事新聞,然后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新聞中的事件、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鼓勵其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要求他們設想假如自己處于同樣的場景應當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由此進一步強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且有利于促使其在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進而不斷提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
(三)組織生活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生活化實踐活動來對學生的學科素養進行培養和強化,從而使其在親身經歷中收獲更加積極的體驗,并據此不斷完善他們的價值認知體系,有利于推動其良性發展。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根據課本要求讓學生學習做家務,以實踐比賽的方式指導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疊被子、打掃衛生、收拾衣服等工作,然后評選出做家務的小能手,并由此不斷提升其參與積極性,有助于在良好的動手體驗中增強其熱愛勞動的意識;教師也可以在我國的各種節日期間組織學生實踐,比如中秋節和學生一起做月餅,并為他們講解節日的來由、寄托的愿望,或是在國慶節為學生播放我國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時和他們一起制作節日卡片為祖國慶生等。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的學習勁頭十分足,且在參與的同時也得到了十分美好的體驗,有利于不斷強化其愛國意識、文化意識和習慣意識,進而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不斷增強學生遷移應用能力
為了鞏固教學的成果,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還要通過設計生活化作業來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和法律法治素養,同時不斷增強他們的遷移應用能力,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其學習的成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到課下搜集自己家近半年的水、電費繳納情況,同時觀察家中有哪些浪費現象,然后結合自己學習過的知識以及個人的經驗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便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踐行節約的理念,繼而在應用中凸顯其學習成效;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學習“垃圾分類”知識的任務,通過記憶相關的口訣了解垃圾的種類,然后雙方配合將家中產生的垃圾進行歸類存放,同時還可以利用廢棄的紙板為家里設計和制作存放不同垃圾類型的垃圾桶,由此使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同時對于所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
四、 結論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理念是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對于提高教學成效、發展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有著十分積極地推動作用。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從事日常教學活動時,需要明確本學科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然后采用有效的手段將生活化理念滲透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以便不斷拉近學科教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輔助學生更加高效地解讀和分析所學要點,進而在實際生活事物的引導下不斷強化他們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陳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回歸生活,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
[2]丁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談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究[J].小學生,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