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的實際研究,對CAFTA成立后日泰兩國政府對日本在泰國投資情況進行了分析。CAFTA成立后,泰國政府為吸引海外投資制定了一系例政策。加強中日泰三國的聯系,支持多方合作,實現共贏。
關鍵詞:泰國;日本;投資
一、序言
從二戰結束開始,日本不斷加大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投入,構建起完善的“經濟外交”網絡。泰國作為日本的主要投資對象,在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投資方向均有不同,尤其是在CAFTA成立后,伴隨著中國和東盟國家投資量的增加,日泰兩國的投資力度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二、日本在泰國投資的概況
1.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80年代)
該階段是日泰兩國經濟合作的初級階段,日本的目的主要是針對泰國的糧食、市場和自然資源進行開發,雖然整體的出口規模不大,但是為今后的進一步投資和相關項目開發援助打下了基礎。根據日本統計局網站的相關數據,在1962~1976年間,日本對泰進口貿易總額為43.74億美元,出口貿易總額為73.19億美元,基本形成了日本對泰國的貿易傾銷。在此期間日本對泰的投資也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在1971~1973年,日本對泰投資的日企從34家增長為76家,主要投資方向為食品加工、機械、紡織、化學和礦產等領域。
2.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1996年)
從1977年開始,日本對泰的經濟政策開始逐步轉型,越來越向政治方面進行靠攏。尤其是到了1985年前后,日元整體升值,使得日本加大了對泰國的投資力度,一度達到了投資的高潮,整體投資金額從1979年的200萬美元左右飆升至1989年的1200萬美元左右,但是泰國國內爆發的幾次反日浪潮也讓日本企業開始調整新的投資方案。
3.第三階段(1997年~2010年)
1997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迅速波及了亞洲的各個國家,日本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作為震中的泰國經濟形勢更是不容樂觀,日本作為泰國的主要合作伙伴,為了減小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大了與泰國的經濟聯系,一方面日臺之間大幅度減小了貿易逆差,促進了泰國對日的出口,另一方面開始恢復在金融危機中受創的對泰投資,主要投資方向轉向了泰國的制造業,比如本田、三菱、日產和馬自達等日本汽車公司就將部分生產線移至泰國,希望能通過制造業幫助泰國擺脫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
到了新千年之后,日本和泰國簽署了《日泰經濟伙伴協定》,進一步加強了兩國的經濟聯系。主要投資方向為金屬制品及機械、電子及電子產品、化工和造紙、服務業這四個領域,另一方面為了牽制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日本也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與東盟的其他國家簽署相關經濟條例和投資政策。
三、CAFTA成立后日本在泰國投資的特點
1.競爭力不足
一方面,從日本戰敗開始,日本對泰國投資的覆蓋力度也變得越來越廣。日本企業對于投資的需求也開始逐步的發生變化,從以前的單一需求,到現在的多層次變化,可以說日企的對泰投資概念已經深入到了日泰兩國的正常外交之中,但隨著CAFTA成立,傳統的日企作為經濟引擎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從2015年開始,日本對泰國的貿易量都呈現疲軟的狀態,凈利潤增長情況也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部分在泰國的日企在當前環境下明顯呈現出專業人才匱乏的情況,進而出現研發新產品的能力較差、就有產品更新速度緩慢、科技轉化生產力比例低等情況。同時各個地區人的轉型情況也參差不齊,不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對待,如果出現千遍一律的情況,必然無法適應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
2.經濟外交的不平等
平等互利原則是經濟外交的重要原則之一,建立在平等關系上的經濟交往或外交活動,應該是對雙方都有利。但是在實際的經濟外交的過程中,平等互利往往成為日本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日本只是將經濟外交的對象國視作自己的原料來源和商品出口地,并非經濟合作的伙伴,他的姿態一直是高高在上的。而這種態度間接導致了泰國兩次“排日運動”。在此之后,日本的對外政策雖多次提出要與東南亞國家成為心心相印”的伙伴,態度也雖有所收斂,但其經濟外交的不平等性依然存在。再次以日泰經濟伙伴協定為例。在貿易談判時,泰國表示可以接受降低多種出口商品的關稅,同時希望日本能夠在大米、雞肉、砂糖和淀粉的市場準入方面有所改善,但卻遭到拒絕,這中占盡別人便宜卻幾乎一毛不拔的行為一度導致兩國的談判陷入僵局。而且在協議中的很多條款是對泰國不利的,可見日本仍掌握著雙方經濟關系的主動權。又如日本對泰國的援助。在泰國成為援助國之前,日泰兩國其實是處于“主從關系”的,日本給什么,泰國就只有接受什么。直到泰國從援助國中“畢業”之后,日泰雙方似乎才有了平等的協商機制。可見在援助國與受援國之間,只要受援國依賴援助國的投入,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系是無法實現的。
3.一帶一路的沖擊
“一帶一路”涉及全球65個國家,覆蓋亞洲和歐洲的絕大部分地區,因為其中大部分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水平整體較低,所以“一帶一路”各個地區的產業發展特征具備明顯的地區性特征。比如東盟地區產業就主要以橡膠和錫礦為主,隨著近年來東盟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東盟國家也開始出現了不同規模的產業集群;中亞和西亞地區產業則是以石油業、金屬礦業等為主,但是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基建相對落后,同時戰亂頻發;南亞則是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基建也相對落后,整體工業水平處于工業化的初期;
四、總結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針對中國對泰國的相關經濟交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對投資方向合理調整,形成良好互補;其次是針對能源領域進行調整和優化,響應國家政策向“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方向進行發展,同時積極開拓泰國能源市場和發展新能源;第三是借鑒發達國家的投資經驗,重點開發新技術,保持雙方平等,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程亞文.城市化、全球化內化與政治動蕩——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泰國政治紛爭的觀察[J].學術界,2020(02):161-177.
[2]馬銀福.日泰關系:特點、動因與前景[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9(03):86-105+154.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CAFTA成立后日本在泰國的投資情況與趨勢研究”(項目編號:KY2016YB864)
作者簡介:黃海珍(1985.04-),女,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語教育、日語翻譯、日本社會與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