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躍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且富有個性地學習。”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成為現階段構建嶄新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方式?!敖鉀Q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在解決問題中構建自主探究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實施分層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質疑探究,同時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5C-0107-02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學科,在新課改下,“解決問題”逐漸代替了以往的“應用題”,并逐漸滲透到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各個數學知識版塊中,承擔著數學思想理解、法則推導、解題思路構建、性質理解與應用等教學內容,相比于應用題,更具有靈活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將解決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思想與角度去發現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數學方法、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但從傳統“應用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求解問題不再是單一的套路模式,需要學生自己去搜集有用的信息和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再加之,教師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存在看不懂文字表述、找不著思路、不會解題等問題。因此,要提高解決問題的教學效率,就要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從而形成有益于終身教育的學習方式與創新思想,推進數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一、鼓勵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培養問題意識
具備問題意識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為此,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應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給予學生問題意識萌發所需的陽光、土壤與水分,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敢想、敢說、敢做,從而促使其問題意識不斷生根發芽,并最終開花結果。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一課時,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池塘里的鴨有20只,鵝有30只?!比缓笞寣W生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剛開始,受到簡單思維模式的影響,部分學生提出了:“池塘里的鴨與鵝一共有多少只?”“池塘里的鴨比鵝少多少只?”對于這些答案,筆者及時給予了肯定,但同時也鼓勵學生繼續思考,接著有的學生提出了:“池塘里鴨只數是鵝只數的幾分之幾?”“池塘里的鴨是20只,是鵝的,鵝有多少只?”“池塘里有30只鵝,鴨的只數比鵝少,鴨有多少只?”全班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并先后提出了二十幾個問題,在這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如此強烈,我們怎么不能鼓勵、不好好把握呢?
(二)鼓勵質疑,發現問題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闭軐W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币虼耍诮鉀Q問題的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去質疑,讓學生在疑問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解決問題》時,當筆者在示范將圓柱模型沿高線剪開后得到側面展開是長方形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么一定要沿高線剪開呢,沿斜線剪開不行嗎?”對于這位學生提出的想法,筆者給予及時鼓勵,但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玩一玩、量一量、剪一剪,通過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得出結果,沿著斜線剪開得到平行四邊形,而平行四邊形又可以拼接成為長方形。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而且對學生的質疑給予了肯定,鼓勵他們要敢于提出問題。
二、重視策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
(一)自主探究,認真審題
在小學生求解“解決問題”這類題型時,審題不清是導致學生結果錯誤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認真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并加以引導,幫助其認真審題,厘清數量關系,擬定正確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正確率,增強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在講解《倍數解決問題》時,筆者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小明家有三個孩子,小明、弟弟和妹妹,一天媽媽買回糖果,但由于糖果數量不夠,小明是哥哥,而弟弟正在換牙,所以,妹妹最多可以分到6顆,弟弟是妹妹的一半,小明則是弟弟的三分之一,那么媽媽一共買了多少顆糖?”解決這道題的關鍵是審清題意,因此,筆者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討論,并要求他們在讀題的過程中,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在草稿紙上列出來,在厘清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再進行求解,在討論結束后,部分學生展示自己的讀題與分析過程,其他學生進行點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下認真審題、讀懂題意、理清關系,對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正確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適當點撥,啟迪思路
在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障礙,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給予學生適當點撥,啟迪思維,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時間計算解決問題》時,筆者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2014年下學期是9月1日開學,并于2015年的1月30日放寒假,那么這個學期一共有多少天?由于時間的計算涉及到年月日、時分秒,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這是學習的重難點。那么,在遇到這類題目時我們該如何進行思考呢?筆者借助圖示法,首先引導學生用一條豎線表示一天,讓學生意識到計算的時間,是以天為單位的。那么,開學第一天9月1日,是否算一天呢?從開學到放寒假中間經歷了幾個月呢?學習期中的每個月又是多少天呢?這樣在教師的適當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來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在共同思考的情況下,給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常用方法,能夠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注重差異,分層合作
愛因斯坦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痹诎嗉壗虒W中,由于每個學生的學情和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師應采用分層授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按照優秀生帶動后進生的基本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形成良性的競爭與循環,這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非常有益。
比如,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優秀生,具有較強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運用能力;第二層為中等生,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但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第三層為后進生,數學基本能力較差。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分組,并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務。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時,筆者在課堂訓練時設計了分層習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其能力水平和要求完成,對于中等生和后進生要求完成基礎題,對于優秀生應在完成基礎題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選做題,當然,對于這類題型,中等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選做。這樣既有利于尊重學生差異,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效率。
四、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課堂中建立自主式探究教學模式,是對傳統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式的突破,是使師生、生生關系趨向和諧、平等的重要途徑,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數學思維,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用知識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效推動了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宋雪來. 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 文理導航(下旬),2014,(1).
[2]劉文芳.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3]姜春玲,崔學英. 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