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老百姓在新聞報道中的權重不斷加大,以老百姓身邊事為切入點的民生新聞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但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民生新聞的報道同質化日趨嚴重,同時新媒體的崛起、自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的民生新聞報道方式顯得有些落伍。本文主要探討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傳統媒體如何通過增加民生新聞報道的溫度和深度提升自身競爭力。
關鍵詞:民生新聞;新聞策劃;報道溫度;報道深度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02
民生問題直接關系著群眾的利益,這不僅是國家關注的焦點,也是新聞媒體取材的重要來源。新聞業的發展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民生新聞作為平民化傳播的重要產物,在過去十幾年來憑借貼近百姓生活的報道視角、平易近人的語氣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項正式的新聞類別。與此同時,新形勢下傳統媒體民生新聞報道也存在各種問題,需要通過溫度和深度的不斷注入,為人民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
一、新形勢下傳統媒體民生新聞的主要問題
(一)新聞時效性較差
傳統媒體的運營機制決定了其新聞時效性一定無法比擬新媒體模式。從前期的材料收集到記者跟進報道再到將內容整理成新聞,需要一個完整的流程,而新媒體的報道模式則簡化得多。另外,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這一點在民生新聞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記者不再是第一個用鏡頭對準新聞現場的人,普通百姓也可以借助手機和微博等平臺將第一現場的新聞進行實時轉播。在此背景下,傳統電視臺民生欄目更要做好溫度和深度的挖掘。
(二)新聞內容較為單一
本地民生欄目一般只把目光對準本地,而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借助于一部手機,不出家門就可以實時了解“天下事”,這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作為當地媒體,其沒有能力把報道的范圍拓展到全國,這就更加體現出在現有題材上做挖掘的重要性。
(三)新聞題材選擇不明確
哪些題材可以充當民生新聞報道的來源,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如果選材過小,則容易使得新聞沒有代表性,使新聞成為鄰里之間、家庭之內雞毛蒜皮小事的記錄;如果選題過大又容易脫離群眾的生活,偏離“民生”二字的含義,使得新聞報道成為空中樓閣,無法贏得觀眾的喜愛。
(四)互動性較差
記者報道―主持人講解―觀眾聆聽的傳統模式缺乏足夠的互動性。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實現了向用戶的轉化,群眾的聲音變得越發重要。怎樣才能及時了解觀眾的需求、收集觀眾的反饋,怎樣才能將與觀眾的互動融入民生新聞報道中,這是給民生新聞注入溫度和深度的一大關鍵。
二、體現人文精神,觸摸人民情感——民生報道有溫度
有情感的報道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體現新聞的內涵,使冷冰冰的文字、視頻走進觀眾的心坎。
(一)體現人文情懷
想要體現人文情懷,首先要將鏡頭對準人,把人視作民生新聞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以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借助于拉家常的新聞報道模式,捕捉普通人的一言一行,記錄平凡背后的偉大,將新聞事件中人性的矛盾、沖突、選擇突出化,借助于鏡頭將記錄者的形象、個性充分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將專業的術語表述通俗化、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普通百姓聽得懂,使得新聞報道更有感染力、親和度。
(二)反映群眾訴求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功能。做好輿論監督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黨和政府開展工作。這就需要記者要能邁開步子,走出辦公的舒適區,走到基層中,走到群眾身邊,在基層才會有現場,在現場才會有感動。同時還要轉變思維,記者的主要任務是穿針引線,不要做過多的點評,將鏡頭的更多地交給報道對象,傳遞真實的民意,發掘出新聞背后的價值。借助于細微的題材、由淺入深的報道方式,提升民生新聞報道的感染力。
(三)增強與觀眾互動
通過與觀眾的不斷互動才能使新聞報道的溫度真正傳遞出去,使人們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在新聞選題策劃時,可以借助于微博等平臺與觀眾互動,確定百姓最關心、最感興趣的話題。在節目報道的過程中也要借助于來電、留言等方式傳遞觀眾對于新聞的感受、想法。還可以借助于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以短視頻的方式對新聞內容進行剪輯整理,借助于評論引導主流共識的達成,傳播主流的聲音和能量。
三、立意有層次,創作有韌性——民生報道有深度
讓新聞的報道更有厚重感,甚至通過新聞的力量來改變社會的現狀,這應該是所有新聞從業者的目標和信條。當下許多民生新聞的報道僅僅停留在新聞動態的記述上,缺乏以小見大的能力,未能把握城市發展的脈絡和歷史進程的變遷。
(一)更新新聞理念
新聞理念的明確是新聞報道的第一步,只有樹立正確的新聞理念才能確定好題材的選擇、報道的方向。首先,新聞報道的價值一定要明確,什么是新聞,什么樣的題材才有報道的價值、討論的空間,一定要做好新聞的把關和篩選工作。其次,明確何為民生問題,不是所有的小事、瑣事都是民生新聞,只有那些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反映社會特定群體生存狀態的題材才有成為新聞的必要,才有深度挖掘的空間。最后,電視臺記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立場,不要像自媒體那樣為了賺取噱頭而喪失了自己的定位。
(二)挖掘新聞深度
在明確了新形勢下的新聞理念之后,如何深挖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練好以小見大的本事,也是新聞編輯必不可少的技能。民生新聞看似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關注的都是普通人,可通過普通人的個人選擇、人生變化也可以反映出整個時代的變遷,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從政策轉變、重大事件等角度向外延伸,真實地記錄、探索社會生活中的細微變化和變化產生的原因。首先需要有超前的意識,以前瞻性的眼光去探尋民生新聞背后的邏輯和發展的方向。其次,要善于將本地的民生小事放到國家社會的大背景下去看、去思考、去探索。最后,還要增強策劃能力,針對同系各新聞設計不同的主題,從不同的點出發進行全方位、跨領域的連續性解讀,以提升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
(三)增加深度評論
想要更好地增加民生新聞報道的深度,首先可以在民生欄目中開辟專門的版塊,用來針對新聞內容進行評論。其次,提升新聞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在評論時要有力度、有勇氣、有深度。再次,積極鼓勵觀眾互動,收集有價值、有意義的觀眾評論,在新聞直播的過程中進行播報,更好地傳遞群眾的聲音。最后,也可以專門連線或采訪特邀評論員,將評論的權利交給更專業的人員。
四、結語
民生新聞自誕生之初就對我國新聞媒體的轉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得新聞媒體的焦點更多地聚焦到普通人的身上,關心他們的生活境遇和命運變遷,引導了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健康發展。新形勢下,民生新聞工作者更要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維慣性,積極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為廣大人民群眾打磨出更好的民生新聞。
參考文獻:
[1]路璐.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資源優勢[J].傳媒觀察,2004(6).
[2]顏利娟.怎樣讓民生新聞更有溫度和深度[J].傳媒論壇,2019,2(11).
[3]翁斌.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5).
收稿日期:2020-3-11
作者簡介:趙東娜(1987—),女,天津人,記者,碩士,主要從事電視新聞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