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華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江蘇蘇州 213023)
無論小班,還是中大班,在活動室的一角總有一個閱讀區。或用玩具柜,或用帳篷、小沙發……教師費盡心思、想方設法用各種材料,盡最大可能為幼兒打造安靜的閱讀環境。然而,教師發現,幼兒在閱讀區里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其實,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教師都要幫助幼兒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讓幼兒逐漸愛上閱讀。尤其是大班幼兒處在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引導幼兒進行自主閱讀非常重要。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語言領域中的目標一是讓幼兒喜歡看圖書。5~6 歲的幼兒喜歡與他人一起談論圖書和故事的有關內容,對圖書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號感興趣。目標二是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5~6 歲的幼兒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創編故事。目標三指出,5~6 歲的幼兒愿意用圖畫和符號的方式表現事物或故事。有了《指南》的引領,教師開展閱讀活動將更有思路。
瑞吉歐教育法中的環境,被譽為幼兒的“第三位老師”。環境創設對幼兒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大班的幼兒動手能力強,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何不將環境創設的權利還給幼兒呢?
對于閱讀圖書需要什么樣的環境,閱讀區應該設置在哪里,通過交流,幼兒知道閱讀區應該設置在光線較好、相對安靜的地方。教師和幼兒一起尋找班級內可以設置閱讀區的地點。通過大家的投票,我們一致決定這次閱讀區由原來的小房間換到了鋼琴背后——一個光線充足的地方,利用玩具柜、鋼琴進行隔斷。閱讀區的旁邊是科學區,這下閱讀區更安靜了。接著,教師在閱讀區里擺放了幾張桌子,投放了一些彩筆、白紙(見圖1)。
1.了解幼兒,尋找突破口
【觀察實錄一】
觀察目的:了解幼兒在閱讀區的閱讀時間、閱讀書目、閱讀興趣等。
觀察對象:小溫、小盧。
觀察過程:游戲開始,小溫和小盧兩位男孩子來到閱讀區。小溫說:“上次我帶來一本關于找不同的書很有趣,我還沒做完呢。你要跟我一起嗎?”小盧點點頭表示同意。兩個人在閱讀區里找到了那本書。書中有很多圖案,錯綜交織在一起,書本的右下角有月亮、掃帚兩個圖案。小溫拿起一支筆,在這些混亂的圖案中找出了帶有月亮、掃帚圖案的物體。小盧在旁邊看著,時不時指出小溫找不到的地方。就這樣,兩名幼兒互相合作,將整個畫面中的相關圖案都找了出來。找完這一頁,兩名幼兒似乎意猶未盡,翻到下一頁,繼續尋找新的圖案。
分析與反思:兩個男孩子喜歡益智類圖書,他們對找圖案的任務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在尋找相關線索的過程中,他們自主合作,共同完成了任務。整個過程充滿挑戰,考查了幼兒的注意力和觀察能力。教師用記錄的方式,讓幼兒的活動過程留下了痕跡。
在閱讀區里,幼兒似乎總是“輕輕地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為教師,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關注幼兒的閱讀情況。教師能否讓幼兒在閱讀活動中留下些什么呢?
2.觀察幼兒,適當出手——好書推薦+書評
閱讀區里的書琳瑯滿目,幼兒在選擇時通常沒有明確的目的。教師應做一份好書推薦和閱讀后的評價單,以增強幼兒閱讀的目的性。于是,筆者在閱讀區投放了好書評價單(見圖2 和圖3)。

圖2

圖3
【觀察實錄二】
觀察目的:了解新材料投放能否幫助幼兒留下閱讀痕跡。
觀察對象:小張、小顧。
觀察過程:一直最喜歡待在美工區的小顧,今天來到了閱讀區。她拿起評價單說:“這是做什么用的?”小張回答說:“這是打分單,你喜歡哪本書,就看哪本書,給它打星星。”小張說得非常清楚,小顧也表示明白了。小顧拿起一本《白雪公主》,翻到第一頁時,并沒有停留太長的時間,翻到后面白雪公主去世的畫面,她看了好長一會兒才繼續往下翻,直到翻閱到最后。接著,她把書放到一邊,拿起一張評價單畫上了五顆星,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筆者走過去問她:“為什么給這本書那么高的評分呢?”她笑了笑,說:“因為白雪公主被救活了。”筆者繼續提問:“白雪公主是為什么死去的呢?”于是,小顧開始向筆者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分析與反思:看完書后,鼓勵幼兒留下閱讀痕跡,這是幼兒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形式,于是先從評價書籍開始。評價表設有喜歡指數和姓名兩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給圖書評星,并附上自己的姓名。這樣能讓每位幼兒在閱讀活動中留下閱讀痕跡,同時也便于教師統計班內幼兒的閱讀情況,并進行個別指導。從今天的活動來看,這樣的評價單不僅便于師生交流,還能使教師通過簡單詢問引導幼兒復述故事。記錄的方式也幫助幼兒積累了相關經驗。
當幼兒們興趣越來越濃厚時,筆者繼續投放了“閱讀儲蓄卡”(見圖4)。每閱讀一次,筆者就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可以記錄故事中的角色,或某一個畫面,或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記錄滿三次,就能獲得評比欄的一個閱讀夾子,為自己的閱讀夢想儲蓄一份力。
3.支持幼兒,注入新元素——編輯部的成立
當幼兒不再滿足于閱讀區的圖書時,筆者做了進一步引導——成立編輯部。筆者和幼兒一起討論“編輯部的故事”,和幼兒共同了解編輯部的功能。在此基礎上,筆者在區域中投放了大的彩紙、彩筆、舊圖書、雙面膠、訂書機等,引導幼兒自主合作,共同完成自己的圖書(見圖5 和圖6)。幼兒通過選擇、剪貼、添畫、講述等步驟,制作出自己的圖書。在制作過程中,幼兒了解圖書要有封面、頁碼和作者姓名。就這樣幼兒制作圖書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后來,幼兒還印發了最受歡迎的書籍,開新書發布會,簽上自己的名字,互相贈送書籍。這樣,幼兒的閱讀熱情高漲。

圖4

圖5

圖6
【觀察實錄三】
觀察目的:幼兒制作圖書的情況。
觀察對象:小顧、小陳等。
觀察過程:四名女孩子在閱讀區里拿出一本舊書,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案剪下來。圓圓負責剪,她沿著圖案的輪廓線剪,不管彎折的曲線還是細小的地方都能沿著剪下來。小顧負責貼圖案并進行添畫(見圖7)。還有兩名幼兒自創圖書,他們畫了七只小羊的故事(見圖8、圖9 和圖10)。完成后,他們把書送到編輯部的掛鉤上,這里是新書發布的地方。當介紹完自己的故事后,幼兒進行了投票,給自己喜歡的書籍送上一個大拇指。于是,幼兒加緊印刷,爭取新書發布會的準時召開。他們發布招募令,尋求同伴的幫助。

圖7

圖8

圖9

圖10
分析與反思:在編輯部成立后,幼兒體現出明顯的能力差異。許多有想法、具有一定繪畫技能的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勾畫出相應的故事情節;有些孩子有想法,但繪畫技能相對欠缺,就用剪貼畫的方式。不管采取哪一種方式,幼兒都樂在其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會自己想辦法,尋求幫助。這樣,幼兒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應追隨幼兒的腳步,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讓幼兒在閱讀區留下足跡。在不同形式的閱讀區背景下,教師有著同樣的目標,即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思考幼兒喜歡什么,自己能為幼兒做些什么,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得發展。教師應從評價單開始,讓幼兒留下閱讀痕跡。教師應關注幼兒,創新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自主、愉悅地閱讀、記錄。在三次調整過程中,材料投放環環遞進,既關注了全體幼兒,又重視個別幼兒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