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敏
摘要:從常玉的作品入手,分別從造型、空間、色彩、與空間等各方面解讀,重點分析作品中的線的運用,有彩色與無彩色的運用等造型藝術特點。深層分析常玉的繪畫語言,并提出自己對作品的觀點與看法。提出借鑒優秀藝術作品的必要性與發揚民族文化藝術的責任。
關鍵詞:作品分析:人體:造型:空間:色彩:構成
常玉1901年出生于四川南充,少時家境富裕。自幼隨四川書法名家趙熙學習書法,頗具藝術才華。
常玉的早期繪畫作品多重于女人體創作,表現形式豐富,總體以粉、白兩色為主調。他的人體一反常人人體畫的角度,他以裸體女人的整個身體輪廓表現他內心的風景,他筆下的纖細裸女不多,大都是豐滿肥碩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體冰肌的女人也都能脂潤肌滿,風韻張揚。
本文以常玉的水彩作品《仰臥的裸女》為例分析常玉作品的藝術表現方式及其藝術追求。
一、造型與空間
1.正形與負形
這幅作品以二維平面的方式展現于我們面前,大的構圖是把女人體橫臥于整個長方形的畫面。畫面的正形是整個女人體,是整體的大塊,畫面的負形大致為三塊,最大負形位于人體上方的空間,其次是位于人物下方的空間,最小負形為人物兩腿交叉所形成的封閉空間,大小負形之間的面積比為3:2:1。正形的“統一”和負形的“分散”形成了對比,正形與負形占據的二維空間面積比例大致為3:2形成面積上的大小對比,正形占據了統領地位,使畫面統一,并沒有顯得雜亂。用這樣的分割方式使負形的“碎”突出了正形的“整”,很好地起到了“綠葉襯紅花”的作用。
2.動勢
動勢是一種事物自然或機械的動作n,。在藝術作品的畫面上創造“動勢”是一種有強烈“吸引力”的形式。作者抓住了女人體瞬間最吸引人的動態,模特擺出弓起腰的動作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的,仿佛下一秒腰部就要軟下來,給人一種動的感覺,而人物軀干的上半部分(乳房到頭部)和腿、腳卻會保持靜止。人體的整體動態也被長方形的邊框的靜所烘托出來。體現了“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的唯物辨證法。
3.造型與空間
作者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了富有張力又具穩定感的形象,連接人體的兩膝與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三角形,三角形占據了大部分畫面,并且貼于畫面的下方,支撐著整個人體,給人穩定的感覺,人物各正形與負形形狀的安排使主體更加鮮明與生動。形狀的多樣和不同組合的變化大大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形式和內涵,畫面由多種形狀組合,并且有一個突出的主體形狀,體現了變化統一、節奏與韻律的存在。
二、點、線、面的運用與表現
作者在畫面中的五個地方使用了大小不同點,裝飾了以線為主的畫面,他們相互呼應,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人物的面部并沒有過多的刻描,使畫面更整體統一,更吸引觀者的眼球。
在《仰臥的裸女》這幅作品中,常玉用墨色的線條勾勒出人體的外形,人體上側的由腋下到腳底的線條,流暢而空靈,一氣呵成,其間有粗細,松緊,濃淡之變化沒有絲毫猶豫與斷接,顯得更簡,而在人體下側大體上線的運用相對于左側就顯得繁,線的運動也不是一筆到位,反而有銜接的地方,與上側形成對比。乳房、頭部與上肢的短線條與軀干的長線條也形成局部的對比,而且每一根線條本身的運用也都有變化。人體恥骨處作者用短、密且細的線條刻畫了整張畫面的中心。在人體的左腿處作者似乎調整了線條輪廓,線的走勢也更急,使人體的動態更顯活潑生動,但作者留下了原來的線,這也并不使我們感到有缺陷,反而有種輕松隨意,愜意的感覺。
作者對線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他不但運用單色的墨線來表現,而且也充分發揮了有色線的巨大作用,用淡紅色的線來飾墨色的線條,這樣的運用也與黑色的線形成粗細,虛實,緩急,有色與無色的線與線的對比,這種淡紅色的渲染,也體現出了微量色元素的價值,即便是淡淡的幾筆水彩也使人體看起來更有體積更富肉感,使對象有種真實感,更耐人尋味。
三、色彩
看常玉的這件作品其中的色彩運用的極其單純,他并沒有運用過多的色彩去表現對象。整個畫面有彩色總體只運用了橘紅、朱紅與淡黃。色相上,作者用橘紅的線條渲染黑色的線條,形成有彩色與無彩色的對比;畫面中各個點也分別以純度較高的朱紅點染,與淡橘紅形成色相的對比,更強化了點在各表現因素中的突出作用;每根淡橘紅色的線條之間也有紅色與黃色的微妙變化。純度上看,幾處點的高度純色與身體輪廓的低純度色對比;高純度的黑色與有彩色的低純度對比;在淡橘紅水彩筆觸的拖動中也形成了濃與淡的微妙變化。明度上看,墨線明度最低,次之是朱紅色的點,明度最高的是背景色。畫面中豐富的色彩變化并沒有讓我們感到眼花繚亂、雜亂無章,這是因為畫面本身的單純與統一,只有墨色的線與橘紅色的線占統領地位,而黑色與任何有彩色的搭配本身就很和諧,所以畫面呈現出簡潔、清新與淡雅的美感。另一方面,色彩的使用也與作者所表現的內容形成高度的統一,這樣的女人體作品施以淡淡的橘紅色使作品更具質感,給人一種莫明且含蓄的興奮感。
綜觀常玉的作品,我們發現,他在研究西方藝術的同時也盡可能地挖掘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元素,并進行著融合與創新。中國未來的藝術發展也應該這樣走下去,我們要吸收外來的好的東西,但也不能忘記我們曾經輝煌的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
時光荏苒,珠玉蒙塵,吾輩拂拭有責,賦珠寶于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