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摘 要】目的:研究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吒鶕底制媾挤纸M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疾病認知達標率和心律失常發生率等指標差異,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治療時間和疾病認知達標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心律失常發生率僅為7.55%,差異P<0.05。同時,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4.34%,與對照組比較差異P<0.05。結論:給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實施循證護理,可顯著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疾病發生率。循證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以文獻資料與科學研究為依據,可以顯著提升護理滿意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選擇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邽閷ο螅F將報道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本研究所指定的相關標準,選擇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邽闃颖荆朐簳r間均分布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的范圍之內。采用數字奇偶分組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占比為56.6%(30/53),女性占比為43.4%(23/53);患者年齡為44-70歲之間,以(54.73±2.69)歲為年齡平均值;病程時間最長為6年,最短為1年,平均病程時間為(3.21±1.69)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占比為58.49%(31/53),女性占比為41.51%(22/53);患者年齡為45-70歲之間,以(54.68±2.70)歲為年齡平均值;病程時間最長為5年,最短為1年,平均病程時間為(3.15±1.67)年。納入標準:所有選擇對象,經檢查和診斷,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醫護人員將研究的相關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包括目的、方法、手段等,患者及患者家屬在知情的情況下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重要器官存在系統性疾病;(2)精神系統患有嚴重疾病;(3)患有傳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等。對一般資料中所涉及的數據指標實施統計學分析,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值得臨床比對。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護理,提醒患者保證足夠的臥床休息,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起伏和病情變化。觀察組患者施行循證護理,基于相關文獻和科學依據,結合患者的疾病資料及護理要求等,為患者構建科學且合理的護理方案,措施如下:第一,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對于患者在治療期間產生的各類疑問,護理人員耐心細心的給予解答,在為患者解疑答惑的同時增強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另一方面,與患者家屬達成高度協同,給足患者情感支持,幫助患者構建戰勝疾病的決心,以合理的心態面對疾病。第二,病情監測;加大巡視病房的力度,每隔20分鐘就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記錄。當發現患者發生異常時,如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等不良情況時,要掌握一定的搶救技巧,防止心律失常的發生,危機患者生命。第三,環境干預;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保持室內的干凈度和通風度。第四,健康宣教;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相關知識向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普及,增強患者及患者家屬對于疾病癥狀、危害和治療手段等知識認知,提升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的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心律失常發生率和疾病認知達標率等相關指標,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2]。護理滿意度調查載體借助本院自制的問卷,總分為100分。其中,≥90分的為完全滿意,80-90分的為滿意,≤80分的為不滿意。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行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20.0統計學軟件作為處理載體。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卡方檢驗處理。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時間為(10.11±1.18)d,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P<0.05;對照組的心律失常發生率達22.64%,觀察組中僅有4例發生,且疾病認知達標率高達96.2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析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94.34%)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是常見的臨床重癥。臨床上,常選擇溶栓對患者實施疾病治療,但是易導致患者發生心悸、休克和呼吸急促等不良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循證護理是一種醫學技術持續性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新型護理模式,在了解患者實際情況的前提之下,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科研結果,為患者構建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在滿足患者護理需求的同時,還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3]。結果顯示,53例行循證護理的觀察組患者中,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僅為7.55%,護理總滿意度高達94.34%,均顯著優于實施基礎護理的對照組,差異P<0.05。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邔嵤┭C護理,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等情況發生率,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宣傳。
參考文獻
牛文芳, 宋志君. 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3):5-6.
李華, 李思靜, 鐘敏. 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外醫學研究,2019,17(01):117-118.
王敏. 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29(16):3118-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