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逸瀟
摘?要: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大思政”格局下的重要議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課堂教學以及實踐環節等各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學科內涵,真正實現高職英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思政
英語是公共基礎課,旨在提升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然而,若教學中只注重語言知識技能的訓練,忽略了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則背離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便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要求。“課程思政”,是指挖掘各類學科內涵,使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共同育人。作為中國新時代的英語教師,必須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含義,探索出符合中國高職英語教育現狀的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道路。
一、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英語是西方文化的傳播方式。為了讓學生學到原汁原文的英語,英語學習的教學素材和資源多來源于國外英語,外教也成了高職院校不可或缺的師資力量。在學習過程中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只關注于西方文化的學習,學生容易產生“崇洋媚外”等不良價值觀傾向,對中國傳統文化喪失興趣甚至一無所知,長此以往違背了高職英語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
(一)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只有教師具有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才能給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高職英語教師需要時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和指導實踐,挖掘英語學科內涵,找到思政教育切入點。
首先,學院應該定期組織英語教師參加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相關的培訓,提升英語教師團隊的課程思政意識。其次,教研室應該同教師一起制定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并定期舉行交流研討。再者,教師應積極參與英語課程思政的科研工作,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應用研究,并通過實踐來檢驗科研成果。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教師思政意識上的一次洗滌和凈化,是師德師風建設的關鍵步驟。
(二)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不應是割裂地存于單個的課堂教學中,而是應該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實施方案和課程標準,并選取或制定出能夠體現思政內容的英語教材。
課程實施方案方面,應該針對高職學生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課程“三年計劃”,并確定好每一年需要達到的思政教育目標。課標方面,應明確每一課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實際定期修改課標。教材方面,教師應該選取符合時代的、體現思政內容的教材。也可以通過校本教研活動,引入時事話題,嵌入愛國主義教育,制定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英語教材。
(三)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中心,也是落實英語課程思政的直接渠道。教師應該運用適宜的教學手段,精選教學內容,將思想政治理論和英語教學有機融合于課堂之中。
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引入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在文化對比中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此外,教學內容需與時俱進,不脫離時代,可組織學生就時事話題用英語來闡述自我觀點。其次,在教學手段方面,應實現信息化教學。課前,海量的網絡資源為教師選取具有思政意義的教學素材提供了便利;課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改變了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輸出的方式,在師生的雙向交流互動中將思政教育內化深化,入腦入心。課后,大數據技術提供的全面教學評價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提升英語思政的教學效果。
(四)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是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落腳點。高職英語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是對英語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是英語實踐技能的靈活運用。實踐在高職教學里占據較大比例。因此,思政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理論課堂,也應該走進實踐環節。
課堂內,教師可選取思政相關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英語辯論”“英語演講”等實踐活動。課堂外,教師應鼓勵和帶領學生參加公益性質的志愿者活動或參觀烈士園等,通過親歷或榜樣力量進行體驗式愛國主義教育。此外,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走進企業或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實操訓練,在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職業精神,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將英語語言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融入第二課堂中,能夠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結語
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任重而道遠。英語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深刻理解和挖掘出英語學科中的思政元素,制定系統有效的新時代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和課程標準,才能真正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瑩.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專業中的實施路徑——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9,28(3):33—38.
[2]孫婷婷.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思考[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7(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