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學不僅是高中生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平臺,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滲透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努力探索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積極培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7-0035-02
【本文著錄格式】莊穎.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策略[J].課外語文,2020,19(27):35-36.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對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滲透,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增強中華傳統文化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與綜合素質。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北大學子弒母案雖然已經過去多年,當我們談論起吳謝宇時,仍然把“北大”“學霸”“天才”等擺在最搶眼的位置。導致吳謝宇出現這種處事方法的重要原因,無疑是教育結出的果。當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成績,以“分數”論英雄時,必然會讓許多學生把“成績”當作評價一個人的唯一標準。目前大部分學生屬于獨生子女,家長過分溺愛,孩子較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日益影響到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很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一)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意義。《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則的內容重點強調了誠信,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話是從義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很好地闡釋了在人際關系處理中應當遵守的重要原則。人們應該以對待自身的言行為標準來對待他人。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因此通過語文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學生傳達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內涵,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誠實守信、尊老愛幼、謙恭禮讓等基本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水平
首先是學生文字運用能力亟待提升。學習傳統文化,通過有效而豐富的字詞句段的積累,最終達到得心應手的運用目標。透過字詞句段深入了解一個文人、一份情愫、一段歷史。于知人論世中挖掘文化傳統,于人文故事中收獲知識。形象生動,學生饒有興趣地受到文化熏陶,自然而然提升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熱情。其次,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授課進度融入相關的知識。例如:在《雨巷》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圖書、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搜集相關古代油紙傘的來歷、圖片、功能、制作加工以及油紙傘的演變發展過程,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昔日的油紙傘不僅是遮陽擋雨的生活用具,還是婚俗嫁娶禮節中一項重要的必備物品。我國傳統婚禮習俗中,為了避邪,媒婆在新娘出嫁下轎時,都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
(三)有利于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滕王閣,久負盛名,主要歸功于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千古絕唱。這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描繪了一個讓人無限想象的視覺畫面,蔚藍的長天與秋水輝映,連成一片廣闊的視覺背景,水天之間,紅紅的落霞在天邊浮動,落霞中,一點孤鶩飛舞。《滕王閣序》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在學習、鑒賞這篇文章過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激起學習熱情來更多了解王勃的作品及有關歷史文化等,如與王勃并稱“初唐四杰”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二、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運用各種方法,強化理解教材知識
默寫課文,強化重點難點的理解記憶。在教學中,有所目的地選擇重點、難點的古詩詞句段進行默寫,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由學生們互相批改,這樣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第二,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讓學生更加感知到難點、平常不注意的細節以及容易混淆寫錯的字或句。這樣,自己就能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用心地牢記住這些知識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展朗誦比賽。每位學生朗誦的內容篇幅不限,可以在老師推薦的范圍內選擇,也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一首古詩詞來進行比賽。通過比賽,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膽量,還能展示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個性特點。學生從準備到參賽的過程中,通過朗讀方式將真情融入文中意境,能更深入感悟到這些優秀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神。
(二)深入挖掘教材,引導感悟文化魅力
古詩詞、文言文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重要內容,每一篇都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層次地挖掘每一篇古詩詞、文言文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例如:在《師說》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該篇作品的發問處開始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而滲透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再如:在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中,學生閱讀最煩的是內容艱澀,趣味索然,而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深入了解和熟悉這首詞中的典故,重點是典故的處理,難點是如何進入典故。通過介紹辛棄疾的生平、創作的時代和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更能感受到辛棄疾憂國憂民,借登臨懷古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報國之志,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營造教學氛圍,提高傳統文化學習熱情
高中語文課堂是弘揚與發展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效果與教學氛圍密切相關,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例如:人教版必修五《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選自章回體長篇小說《水滸傳》,《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而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林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人物和小說主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中可以通過PPT介紹四大名著和作者施耐庵其人其事及創作背景,播放《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電視劇片斷,讓學生感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魅力,準確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全面概括林沖這一人物形象,把握小說“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主題思想。引導學生掌握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四)延伸課外閱讀,領會傳統文化精神
高中語文教材中可供學習的傳統文化相當有限,而且課堂上也只有45分鐘,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不能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閱讀能力和教學進度,引導他們課外主動閱讀我國的國學經典和歷史文化作品。例如:在教完《逍遙游》一課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莊子》,以及觀看《百家講壇》。通過延伸閱讀,能夠更加深入了解《逍遙游》一文中,是通過幾個層次的遞進,體現了莊子對自由的追求。其文章充滿奇幻的想象,構思巧妙,以其詼諧詭異的語言,汪洋恣肆的意趣,表達了莊子思想至境——精神之絕對自由、意念之空闊豁達。也更加能感悟到莊子的哲學思想之所以在現代仍然被推崇,其重要原因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維方式對于現代人仍具有借鑒意義。
(五)巧用傳統節日,加強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我國的傳統節日,對節日背后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教材里就有不少和傳統節日相關的課文,如屈原所作《離騷》這篇文章就與端午節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在節日之前開展“探尋端午節的起源”的活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在網絡、圖書館等搜集整理相關圖片、資料,并制作PPT在課堂上展示,能更深入了解到端午節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人們為紀念愛國主義人士向江中投粽,不僅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我國端午節于2009年9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節日。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肩負著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落實新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學生學情為出發點,不斷開拓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踐行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積極探索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佳教學方式,大力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毛子牙.弘揚歷史文化——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J].才智,2017(35).
[2]閆斌,閆海若.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滲透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9(12).
[3]茅偉偉.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方法探討[J].成才之路,2019(3).
作者簡介:莊穎,女,1979年生,福建南靖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