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互聯網 金融平臺 監管 法律問題 應對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財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9年課題“新發展理念下互聯網金融風險與監管法律問題探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K201903。
作者簡介:陳松,黑龍江財經學院人文科學系主任助理,副教授,主要從事民商法、經濟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18
以支付寶、現金貸為首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首先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這些正規金融平臺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的日漸增多,互聯網金融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已然形成,在這種局面之前,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10月13日發布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旨在規范和凈化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運營環境,降低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借貸風險,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互聯網金融模式概述
互聯網金融是實體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在互聯網平臺實現資金融通、線上支付、金融投資理財以及信息中介服務的種新型的金融業務模式。目前,在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市場體系、服務體系、組織體系、產品體系以及監管體系,相比于傳統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具有碎片化、平臺化、信息化特征,也是便民、利民的一個新型金融服務渠道。但是,縱觀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其平臺運營的掌控者依然是線下一些金融機構、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實體金融機構的掌權者,互聯網金融所依托的資源依然來自于線下的實體金融機構。因此,也可以將互聯網金融判定為第三方金融服務機構。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由于金融服務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生的支付行為、收款行為、貸款行為都屬于金融服務范疇,因此,為了給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渠道,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金融平臺應運而生,并且一夜之間席卷全國。比如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服務平臺,不僅解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資金支付難題,而且也相繼推出了一些理財產品,一時間,支付寶的多元化業務功能受到業內人士與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1]。正是看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發展潛力和巨大商機,各個金融投資商紛紛將關注焦點轉移到網絡金融平臺的建設方面,各種規模的借貸平臺、移動支付平臺迅速占領了互聯網這塊高地,在行業內部發展形勢出現良好跡象的同時,該行業所暴露出的運營風險也逐步浮出水面,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監管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法律問題,給監管工作一次次敲響了警鐘。
(一)監管對象混淆,執法環節薄弱
目前,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主要形成了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為主的“一行三會”監管機制,各個機構實行分業監管。而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從業態形式上劃分,分化出諸多行業類型,比如物流業、電商平臺、P2P借貸公司等,這些行業均涉及金融業務,而在對監管對接層面,一行三會監管并沒有明確的管理目標,導致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經常出現監管效力缺失現象,以至于一些非正規經營的小型借貸平臺渾水摸魚,利用互聯網平臺牟取暴利。于是,在這種嚴峻形勢之下,監管部門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意見》當中,對互聯網基銷售等金融交易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僅僅明確了證監會的監管職責,而其它監管機構的監管效力卻逐步弱化,監管執法環節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來。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這種分業經營的態勢是直接影響監管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一局面下,監管人員常常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無法切實履行自身的監管職責,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也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二)法律條款更新緩慢,風險防范意識薄弱
就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發展速度驚人,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監督、制約和管理,但是,法律法規中的涉及到監管條款與金融平臺的發展速度不相匹配,一些條款內容已經不適合當下的互聯網金融運營模式,這就導致在執法過程中出現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情況,監管人員只能參照于《證券法》《貨幣市場基金監督管理辦法》等一些宏觀的法律條款,采取執法行為,這對一些非法經營者來說,無疑埋下了逃脫法律制裁的隱患。
另一方面,雖然互聯網金融所發生的資金交易行為屬于線上虛擬貨幣交易,但是,與線下真實貨幣交易的性質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也存在重大的交易風險,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平臺所依托的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高科技技術,一旦出現技術漏洞,將給廣大互聯網金融用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現行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規,在技術風險防范方面并未做出明確規定,當出現金融風險時,再采取執法行為已經難以彌補風險所造成的損失[2]。
(三)過度依賴政府監管,欠缺行業自律意識
當互聯網金融平臺形成一定規模以后,平臺負責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脫離法律監管,并始終追求利益最大化,當平臺脫離法律監管視線后,一些平臺運營管理者便將獲取利益的籌碼強加于廣大用戶的頭上,當用戶還在為一時的投資盈利沾沾自喜之時,網絡金融平臺卻早已設下了騙局,一旦利益最大化的陰謀得逞后,便卷鋪蓋走人,一夜之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